15 《最苦与最乐》(第二课时)空中课堂实录.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1002276 上传时间:2024-06-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5 《最苦与最乐》(第二课时)空中课堂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15 《最苦与最乐》(第二课时)空中课堂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15 《最苦与最乐》(第二课时)空中课堂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15 《最苦与最乐》(第二课时)空中课堂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15 《最苦与最乐》(第二课时)空中课堂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15 《最苦与最乐》(第二课时)空中课堂实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5 《最苦与最乐》(第二课时)空中课堂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 《最苦与最乐》(第二课时)空中课堂实录.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最苦与最乐课堂实录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5课最苦与最乐。环节一:回顾学习路径上节课我们从题目入手。先围绕着标题中“最苦,最乐”这两个词划分了文章的层次。然后细读了13段“最苦”这一部分。围绕着三个问题展开思考:最苦的事情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认为?他是怎么把道理说清楚的?由此梳理了行文思路。这节课我们先来研读45段“最乐”这一部分。同样思考三个问题:最乐的事情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认为?他是怎么把道理说清楚的?环节二:分析课文我们先来看第四段。请大家自读第四段,给每个句子标上序号。我们把第四段大体分做这样三层。第一层:1-5句第4段-第二层:6-8句第三层:9T1句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层。翻过来看

2、,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第四段开头说,翻过来看,翻是反转,应该是走向事物相对的一方面,与最苦相对的是最乐。由此可知,接下来文章围绕“最乐”展开。什么事最快乐呢?第二句直接回答: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作者认为责任完了是最乐的事。对于责任完了是最乐的事这个观点,作者是如何展开阐释的呢?请大家再读第四段,在文中批注。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我们来看一看。3、4两句紧承第2句。引用古语俗语来解释责任完成之后的感受。责任完成了,就如同重担放下了心上的石头落地了。3、4两句引用古

3、语和俗语,生动的展现责任完成的感受。有力的支持了自己的看法。我们再来看看第五句。第五句在3、4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写了责任越重大的情况。作者认为快乐的程度与责任的大小是成正比的。接着我们来看第二层。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第六句说,据说苦中得来的才是真乐。“才”这个字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才能怎样。常常与“只有”连用,在第六句中强调,苦中得来是真乐的必要条件。第七句中再次用了“才”这个字,明确负责任的苦是获得真乐的必要条件。6、7两句通过解释负责任的苦与尽责任的乐两者之间的关系,回应了13段与第四段的关系。我们来看第三层:911句。

4、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9、10两句和第11句的逻辑关系。请你用一组恰当的关联词来连接。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人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我们发现,用一组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很合适,因为不尽责任会自找苦吃,时时处处尽责任,便时时处处都有快乐。所以说,快乐之权,操之在己。这三句话提醒我们要得到快乐,就应该积极的选择,时时处处尽责任的姿态。我们来整理一下第四段。第一层,先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责任尽了最乐。然后做具体解释并提出责任大小与快乐大小成正比C第二层,进一步阐释苦中得来才是真乐。分析得到真

5、乐的必要条件,第三层,在前两层的基础上,提出苦、乐都是自己找来的,并由此得出快乐之权操之在己的结论。在说理的过程中,作者旁征博引,引用了古语、俗语和孔子的话,让自己的说理深入浅出,充分有力。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第五段写了什么。它与第四段又有什么关联呢?我们先来看第五段段首的连词“然则”。然则:解释为“既然这样那么”。显然这个词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用“既然这样”承接了第四段的论证,一方面用“那么”提出了第五段的看法。第五段第一句就提出了问题: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第五段是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的。我们发现这段中有一些关联词语,比如第二句有“因为,最后一句有“但是“。请同学们自读第五段,

6、先在句子前标上序号,然后尝试用第五段的内容补全这两组逻辑关系。因为,(所以)(虽然),但是O我们来看一看,第二句话用“因为”开头。告诉我们越是圣贤豪杰,所负的责任越大。不仅如此,他们还常常主动揽过种种责任压在自己的肩头。圣贤豪杰肩上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第三句话又引用了曾子的话“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说是肩负沉重的使命,要跋涉遥远的路途,到死方休不是很遥远吗?我们会发现第三第四句话所写的内容是相似的,都告诉我们圣贤豪杰身上肩负的责任重大。负责的时间,终其一生,这就揭示了孟子所说的,君子有终身之忧的原因。我们可以完成第一组因果关系的表述。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

7、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所以)孟子说“君子有终身之忧”。第四句中说到了一辈子苦痛,回应了第一句孟子所说的终身之忧。我们把第四句与第五句建立关联构成“虽然但是的转折关系。(虽然)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说他是一辈子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我们把这一段的意思用关联词语串联起来表达一下0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搅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所以)孟子说“君子

8、有终身之忧”。(虽然)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说他是一辈子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回顾一下这一段。我们通过补录关联词语来构建句语句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清晰的了解作者说理的思路。第五段,在第四段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君子这一类特殊群体为例,分析了承担重大且长久责任的人最终同样是从负责任的苦中得到尽责任的真乐。文章段,紧紧围绕着责任未尽最苦的观点展开论述,45段紧紧围绕着责任完了是人生第一件乐事的观点展开论述。文章题目用“与”这个字将“最苦”与“最乐”联系了起来。那么我们要进一步思考的是“最苦”与“最乐”之间的关系

9、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15段,在文中找一找,揭示两者关系的语言。把它们圈画出来。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在第四段中发现这样两个句子,第一句中的“翻过来看”告诉我们。关于最乐的论述是建立在对最苦的论述的反转之上。责任未尽,最苦,那么翻过来。责任完了是人生第一件乐事。第二句进一步解释了“最苦”与“最乐”的关系。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只有在最苦的负责任中用尽努力,才能在责任完成的时时处处体会最乐。围绕着题目,文章1.5段分别从最苦与最乐两个角度展开论述。作者先表达了自己对“最苦”与“最乐”的看法,然后又深入浅出的说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在两部分各自论述

10、的过程中,作者也构建了“最苦”与“最乐”这两部分之间的关联。回顾我们围绕题目所设的疑问,所有问题似乎都己经解答了,那么第六段还写了什么呢?它与广5段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自读第六段,找一找有没有句子能够见第六段与前文的关系。我们发现第六段第一句所提出的问题就是建立在13段“最苦”的观点之上。这一句是有人提出的一个问题: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生来,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就永远没有苦了吗?”问题用一组关联词语“既然就”前后关联。“既然就”与第五段的“然则”所起到的关联作用相似,都是建立在前文的说理基础之上,进而推论出一个与作者的观点不一致的看法或提出不一致的现象。这里以13段的说理为基

11、础。段提出苦是源于负责任,于是有人顺序推论,那么如果把责任卸却,岂不就永远没有苦了吗?对于这样的问题,作者主要从卸却和解除这两种行为的差异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卸却一一躲一一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解除一一尽责任一一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作者认为,责任只有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首先,人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责任是必然需要承担的。其次,作者比较了两种不同的面对责任的态度。一种是卸却,卸却的实质是躲。面对自然存在的责任,采用躲避的态度。然而人生的责任是无从躲避。其后果就是自投苦海,苦痛永远不能解除。还有一种面对责任的态度就是解除。解除在文中指的就是尽责任,是

12、用力完成责任。从前文的论证来看,尽大责任得大快乐,尽小责任得小快乐。作者通过对比指出,责任是人生必须承担的。第六段第一句的假设无法成立。第六段15段的基础上回应了有人提出的质疑。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于责任的态度,认为人必须承担应有的责任。面对责任应当勇于负责,并在尽责中体会苦中真乐。作者在讲道理的过程中,为了让自己的看法能更好的被读者接受。通过罗列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引用古语俗语,名人名言等多种形式,深入浅出的说理。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认同感。除此之外,作者说理的语言也值得我们关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两句话。(第2段)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第3段)为什么呢?因为

13、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是两个设问句,我们发现作者在说理的过程中多次使用设问,这种修辞通过发问引发读者进一步思考,对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进而对作者做出的回答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作者在说理的过程中多次使用设问,循循善诱。同时我们还要关注一下这两句中频繁出现的“呀”这个字。“呀”这个字几乎都出现在句末。加上“呀”字后句子的语气变得柔和了不少。说起道理来,就如同朋友聊天的口吻一一娓娓道来。曾子还说理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责任本来是一个严肃的话题,但梁启超在说理的时候,用这些语气词使得语气亲近。这样随和的说理是更容易让人接受的。环节三:总结本课学习路径这节课我们先分析了4、5两

14、段,最乐的部分依然围绕着三个问题展开思考。最乐的事情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认为?他是怎么把道理说清楚的?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解答理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然后将最乐与最苦关联起来看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之后我们梳理了第六段的思路,并分析了第六段与前文的关联。理解了作者的主张。人必须承担应有的责任,面对责任应当勇于负责。最后我们关注文章的说理语言,对作者的说理风格有所体会。:总结本单元现代文阅读路径这个单元,我们运用略读的方法学习了三篇现代文。三篇文章篇幅都比较长。在阅读的过程中如何快的确定阅读重点来帮助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是这个单元我们主要学习的。通过三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于如何梳理篇幅较长的文章的行

15、文思路形成了一些共识:1 .借助总起句,过渡句等提示性语句。总起句具有统领下文的作用,过渡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而关注这一类提示性语句,能帮助我们更快的把握文章内容以及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比如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中,第四段段首的过渡句“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J其实我们上文写的是文字交往方面的材料,第四段写的是日常交往方面的材料0又如第三段段首的总起句:“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这一句统领了三至五段的材料。为吕叔湘描标点、请我修正文章以及送信等材料都是写叶先生待人厚的特点。总起句,过渡句等提示性语句,是我们梳理作者行文思路的有力抓手。能帮助我们迅速且清晰的划分出文章思路。2 .梳理情感变化脉络.梳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圈划直接表达情感的语句,也可以品析字词,品读细节,甚至关注标点来体会作者情感。然后将这些情感按照一定的顺序建立联系,梳理出情感变化发展的脉络,从而理解作者的思路。比如驿路梨花一文中,在发现小茅屋、住进小茅屋的过程中,我的内心经历了从着急、惊喜到对茅屋主人的感激,好奇的变化过程。听了瑶族老人讲故事后,遇到梨花妹妹后,又对所有为小茅屋付出的人表达了感动、敬佩和赞美。梳理我的情感变化脉络,进一步厘清了文中若干个故事与故事之间的关系,理清了文章的思路。3 .明确代词指代的内容,借助关联词语。明确代词指代的内容,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生考试 > 辅导咨询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