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专题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专题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docx(11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专题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专题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同志们: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提出“新质生产力”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5日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进一步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产业升级为重点、以绿色发展为依托,是新时代*全面振兴率先实现新突破和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选择和必由之路。借此机会,我谈几点浅见。一、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培育全面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要牢牢把握科
2、技创新这一核心要素,聚焦“四大集群”“六新产业”“四新设施”发展新格局,有效推进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速度和精度,在优势产业上持续突破,在新兴产业中抢占先机,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积累转化,打造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通过加快科技创新能力体系建设,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优化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制定完善重点产业科技创新技术路线,尽快实现科技创新成果向新质生产力演进转化。通过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设立企业科技研发专项,分类打造企业创新主体,全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和企业创新集群建设,促进科技创新企业迅速壮大,为我省实现全面振兴提供技术优势。持续完善政产学研创新链条,建设现代化协同创新生态
3、体系。持续完善政产学研创新合作链条,充分调动我省的科研院所和高校优势,通过搭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政产学研交流,集聚创新要素资源,盘活科技专利存量,加快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建设现代化协同创新生态体系。加强平台建设系统布局和功能整合,实施创新平台强基工程,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强化基础研究的延续性和持久性,通过政产学研联动集中力量实现部分领域的核心技术突破,突出提升科技创新平台集聚效应,打造以国家级、省级重大平台为主要牵引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充分发挥科教大省的区域优势,强化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打造区域人才培养高地。优化人才引进
4、政策及配套实施细则,聚焦人才生活服务保障,重点关注住房保障、家属安置、子女教育、医疗资源等方面问题,优化我省引才、留才、聚才环境。打造更多创新创业平台,通过建设高水平长春人才创新港,全方位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政策资金支持,培养造就从战略科学家到卓越工程师、从科技领军人到大国工匠的人才链,以人才链激活创新链,形成支撑我省全面振兴的人才优势。二、以产业升级为重点,夯实全面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把握优势产业,推动重点产业跨越式发展。从空间的生产力组织角度看,区域产业的合理布局需要结合地理空间和发展环境来安排分工与生产,从而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需要聚焦“四大集群”“六新产业”“四
5、新设施”发展新格局,加快构建具有*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重点产业跨越式发展。需要促进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依托生态资源和生物资源优势,发展现代生物、大数据等新兴特色产业,发展冰雪经济和海洋经济,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根据我省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化产业结构,支持延伸产业链、引发产业集聚的关键项目,壮大重点支柱产业的竞争力,全面增强产业基础能力,破解产业高质量发展瓶颈。瞄准新兴产业,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坚持从我省实际出发,找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方向和路径,通过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我省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加快发展,打造一批彰显*优势特色的战略性新
6、兴产业增长引擎。充分利用这些城市的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优势,发挥其辐射、集聚和带动作用,形成合理的生产力布局,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点产业集群。发展数字经济,拓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空间。充分利用数字经济赋能效应,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推传统产业加快升级。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动能,围绕我省汽车、现代农业、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等重点优势产业,加快我省传统产业的数智化转型进程。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在激活产业链的同时,加强互联互通性,构建一个完整的从研发到服务的产业集群系统,促进产业间联动合作,推动数字化智能产业链形成。大力发展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加快数字经济
7、相关的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转型,提升传统产业部门的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拓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空间。三、以绿色发展为依托,提升全面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性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推动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加大对绿色技术创新活动的政策支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绿色技术攻关项目予以积极支持,鼓励各行各业绿色技术创新成果推广应用。从我省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出发,全力打造特色新能源产业,积极推动新能源与优势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推动省内生产生活方式的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完善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为抓手,建设自主可控
8、的绿色供应链体系,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为完善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培育绿色生产力奠定良好基础。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改革传统粗放式增长发展模式,通过先进的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循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产品供给绿色化、产业结构高端化,加快建设生态强省,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生产力。倡导绿色生活观念,培育绿色文化氛围和消费理念。加强对社会公众的环保教育,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度,倡导绿色生活观念,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唤醒公众主动践行环保行为的意识和决心。通过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等措施,完善有利于促进绿色消费的制度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培育公众绿色
9、消费习惯,增强社会对绿色创新的信任感和获得感,为绿色生产力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和环境依赖。发言完毕,谢谢大家!锚定主攻方向奋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走在前”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寄予殷切期望,要求“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江苏作为全国科教大省、制造大省和开放大省,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创新基础、市场和环境基础,有责任也有能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前列。我们将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聚焦产业科技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扩大开放合作、全面深化改革等重点领域,奋力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
10、要阵地。以产业科技创新接续创造新质生产力坚持以产业科技创新为引领,实现重大创新平台、科技创新人才和重点创新企业一体化部署,驱动生产力向先进质态跃升。突出培育战略科技力量。推进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建设运营,加快原子极微制造实验设施、全脑在体单神经元解析成像实验装置、材料科学综合研究设施等预研项目培育。加快高水平实验室和国家级创新中心建设,推动高校院所主动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实现更多“国字号”平台落户。加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持续锻造深耕前沿科学的中坚力量。突出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实施基础研究三年行动,探索建设“应用基础研究特区”,遴选顶尖科学家领衔实
11、施前沿引领技术研究重大项目。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领域,支持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破解一批“卡脖子”难题,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出台专项政策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提升企业科创引领力和全球竞争力。深化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支持牵头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打造共性技术研发、孵化和验证平台,赋能产业链企业融通创新。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育新苗、强内功、促提升、聚人才、惠政策行动,大力培育独角兽、瞪羚、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和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开展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精准补链和配套支撑。突出培育科技创新人才。完善以创新价值、能力、
12、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积极引进和培育能担大任的战略领军人才,在创新“高原”上竖起更多高峰。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探索本科生联合培养和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接续培养勇闯“无人区”的青年拔尖人才。实施国家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高质量建设外国专家工作室,引进外籍“高精尖缺”人才。以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以梯度联动发展推动产业能级提升。深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支持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加强产业链供应链战略设计,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打造5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13、集群。支持人工智能等基础较好产业加快突破产业链关键技术,加大重大装备及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力度,建设10个国内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实施产业跨界深度融合、产业集群能级跃升、产业创新筑基融汇、企业主体培育融通、产业生态开源融聚五大计划,全面增强“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位势和能级。加快构建“10+X”未来产业体系。实施培育未来产业三年行动计划,支持第三代半导体、通用智能、氢能、新型储能、未来网络、细胞和基因技术、合成生物、前沿新材料、碳捕集利用及封存、虚拟现实等10个先发领域,强化关键环节、单元技术攻关,加速商品化。面向量子科技、深海深地空天、类人机器人、低空经济、先
14、进核能等前沿领域,深化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多方向、多路径开展技术预研,系统构建产业培育链路。全面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打造制造强省“升级版”,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补齐基础软件、核心硬件、基础原材料等突出短板,支持化工、钢铁、纺织等优势产业开展优化升级试点。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深化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持续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向绿”发展,深化工业领域节能技改,鼓励建设绿色产线、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积极发展绿色制造、绿色服务和绿色能源。着力提升一二三产融合协同发展水平。推进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加快推
15、动现代农业与信息、科技、金融、商贸、物流、健康、养老、旅游、文化等行业之间跨界融合、深度渗透。大力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推动单一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变。以产业合作释放共享新质生产力集聚优质资源,高位推动产业布局优化,更好发挥经济大省的辐射带动力。优化产业统筹布局激发新质生产力。坚持全省一盘棋,立足各地资源、产业、科研基础,纵深推进“1+3”重点功能区建设,因地制宜布局新质生产力。超前谋划全省“十五五”重大生产力布局,支持扬子江城市群提升高端要素资源汇聚能力,推动江淮生态经济区加快打造高效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推动石化产业沿江战略性转型和沿海战略性布局,推动钢铁产业着力打造沿海钢铁基地,形
16、成沿江沿海协同发展新格局。拓展产业发展纵深支撑新质生产力。用好用足长三角科创共同体联合攻关合作机制,更好实现大型科学仪器、设施资源开放共享,合力打造一批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坚定不移纵深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联合中上游省份共同发展绿色科技、绿色技术、绿色能源,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先行段、示范段。深化产业协同合作共铸新质生产力。推动对口帮扶协作从单向帮扶转入双向合作。充分利用辽陕新青等地区资源优势,协同构建差异化、互补型、备份式产业链供应链,拓展发展新空间。充分发挥江苏在制造、科创、资金、人才上显著优势,以园区共建、产业转移、双向飞地等新模式,打造新质生产力孕育转化新场景,建立长期双向赋能利益共享纽带。扩大对外开放共享新质生产力。以高水平开放带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塑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加强与“一带一路”、东盟、欧盟等区域联合创新、产业合作、人才交流,打造国内国际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