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黑变病86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肠黑变病86例分析.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大肠黑变病86例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大肠黑变病(MC)内镜下的表现,以及与大肠息肉和大肠癌的关系。方法:选择从1996-2005年我院经大肠镜检查的5328例中诊断的MC86例,观察其内镜下表现。对确诊MC的患者,要求每612个月随访1次。结果:内镜对86例MC病例中78例患者进行了660个月随访。其中随访期236个月47例,大肠镜下MC病变处黏膜的颜色较前有所变浅,随访期224个月20例,大肠镜下MC病变处黏膜的颜色较前无变化或有不同程度的加深,病理改变仍完全符合MC特点。随访期612个月11例,大肠镜下MC病变处黏膜的颜色较前有不同程度的加深。所有患者的病理改变仍完全符合MC特点。本组中
2、有8例并发大肠息肉,无1例发展为大肠恶性肿瘤。结论:MC的诊断主要是依靠大肠镜检查,对早期或可疑病例可结合病理组织学检查。【关键词】黑变病;大肠;内镜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6-0849-01中图分类号:R5文献标识码:B我院从1996-2005年经大肠镜检查的5328例中诊断的黑变病(MC)86例,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86例患者中男32例,女54例,年龄33-81岁,中位年龄58.3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习惯性便秘史,病史225年,有长期口服大黄苏打片、便塞停、番泻叶、麻仁丸、芦荟胶囊、排毒养颜胶囊等泻药史。1.2 内镜下表现:86例均经电子大肠镜检
3、查确诊。部位多见于近端结肠,但常累及全结肠。大肠黏膜呈全结肠弥漫棕褐色或黑色颗粒状色素沉着、黏膜呈浅褐色、棕褐色或黑褐色,其间可见乳白色线状、条索状、或网状黏膜,整个肠黏膜面呈虎皮样、龟背样或网状条索样或类似槟榔切面的外观。可伴有细颗粒样增生和息肉等改变。在细颗粒处、色素沉着处或息肉处活检。病理报告为光镜下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形态正常,固有膜内散在或密集分布巨噬细胞,胞浆内充满黄色色素颗粒,黑色素染色呈阳性,均符合MC改变。1.3 随访:MC的患者每6-12个月来访1次。详细询问并记录服用泻药的品种及剂量,复查电子大肠镜及病理活检。将随访获得的资料与既往的资料进行比较。2结果对86例MC病例中78
4、例患者进行了660个月随访。其中随访期236个月47例,大肠镜下MC病变处黏膜的颜色较前有所变浅,随访期224个月20例,大肠镜下MC病变处黏膜的颜色较前无变化或有不同程度的加深,病理改变仍符合MC特点。随访期612个月11例,大肠镜下MC病变处黏膜的颜色较前有不同程度的加深。所有患者的病理改变仍完全符合MC特点。本组中有8例并发大肠息肉,无1例发展为大肠恶性肿瘤。3讨论结肠MC近年来国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研究表明,便秘和口服泻药是引起MC的最主要原因,尤以口服葱醍类(如大黄苏打片)及二苯甲烷类(如便塞停)缓泻剂为著。本组部分患者因一直在服用中成药如芦荟胶囊,排毒养颜胶囊,13年后亦可导致
5、MC。除了便秘和泻药外,年龄与MC发病亦密切相关,60岁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其它年龄组。MC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便秘,部分患者有排便习惯的改变,还有部分患者有腹痛、腹胀等表现。诊断主要是依靠大肠镜检查1o对早期或可疑病例可结合病理组织学检查。典型结肠黑变病的病理改变是在肠黏膜固有层内有密集或散在的含有色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研究发现MC中大肠癌及息肉的发生率高,而尤以腺瘤性息肉。本组有8例伴随大肠息肉,无大肠癌病例。在色素沉着区域生长的癌肿及息肉本身却无色素沉着,其原因可能与肿瘤免疫有关。因此,如发生大肠黏膜色素沉着区内某处黏膜无色素沉着时,应警惕大肠新生物发生的可能,必要时应作组织检查2。MC是一种可逆性病变,消除致病因素即可以逆转,如慢性便秘病因治疗,增加膳食纤维,最好停用带色素的泻药,尤其是防止大量滥用泻药是防治MC的根本方法。参考文献:1张捷,张志坚,黄云生,等.大肠黑变病J.中华实用医学,2003,2:28.2郑松柏,项平,徐富星,等.大肠黑变病的流行病学、临床及内镜特征特.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5,22:2.收稿日期:2006-09-19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