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实验室良好工作行为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实验室良好工作行为规范.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临床实验室良好工作行为规范1总则本工作行为规范旨在对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制定良好的操作规程,其内容不一定满足或适用于特定的实验室或特定的实验活动,应根据实验室的风险评估制定适用的良好操作规程。2清洁2.1 由受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按照专门的规程清洁。外雇的保洁人员可以在实验室消毒后负责清洁地面和窗户。2.2 保持工作台面整洁。每天工作完毕后对工作台面进行清洁并消毒。宜使用可移动或悬挂式台下柜,以便于清洁和消毒。2.3 定期清洁墙面。如果墙面有可见污染,应及时清洁和消毒。不宜无目的或强力清洗,以免损坏墙面。2.4 定期清洁易积尘部位,不常用的物品宜存放在抽屉或箱柜内。2.5 地面清洁时间视工作安排而定
2、,不应在日常工作时间做常规清洁工作。最常使用浸有清洁剂的湿拖把清洗地面;吸尘器不适用于实验室;不宜使用扫帚等扫地。2.6 使用锐器盒收集针头、带针头的注射器、碎玻璃、刀片等锐利医疗废物。2.7 需高压灭菌的医疗废物应用耐高压蒸汽灭菌垃圾袋。2.8 根据医疗废物特点选用可靠的消毒或灭菌方式,如阳性培养物应进行高压灭菌。3工作行为要求3.1 建立并执行准入制度。实验室入口处设置生物危害标识。3.2 按规定执行手卫生(包括洗手等)、淋浴(适用时)等个人日常清洁和消毒。3.3 实验区内应束裹长发。不应饮食、抽烟、处理隐形眼镜、使用化妆品,不应存放食品、个人物品、服装等。3.4 不应使用具有潜在污染和(
3、或)火险的物品,不得将装饰品附着在光源、照明装置或实验设备。3.5 正确选择和使用个体防护装备,如手套、护目镜、防护服、口罩、帽子、鞋等。3.6 接触危险性材料时应配戴手套。污染、破损后更换手套;操作完成、离开实验间前,摘手套并洗手。严格遵守洗手规程。不应清洗或重复使用一次性手套。3.7 可能发生病原微生物或其他有害物质迸溅时,应佩戴防护眼镜或面屏,或在遮挡面部的挡板后操作。3.8 存在空气传播风险或可能产生气溶胶时,应在生物安全柜中操作。3.9 特殊情况需穿防护服时,应在离开实验区前按程序脱卸。工作用鞋要防水、防滑、耐扎、舒适,不可露脚趾。3.10 安全使用移液管,应使用机械移液装置。严禁口
4、吸。3.11 配备降低锐器损伤风险的装置并建立操作规程。在使用锐器时应注意:a)不应弯曲、截断、破坏针头等锐器,不应从一次性注射器上取下针头或回套针帽。必要时,使用专用的工具操作;a)使用后锐器应置于锐器盒,不应超过规定的盛放容量;b)重复利用的锐器应置于防穿刺容器,采用适当的方式消毒、清洁、灭菌处理;C)不应直接用手处理破碎的玻璃器具等,尽量避免使用易碎的器具。3.12 按规程操作,避免发生溢洒、迸溅或产生气溶胶,如不正确的离心操作、移液操作等。3.13 工作结束或发生危险材料溢洒后,应及时使用适当的消毒剂对工作台面和被污染处进行处理。3.14 建立良好的内务管理规程。3.15 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置前应进行可靠的消毒。需要运出实验室进行消毒的废物,应置于专用的防渗漏容器中,并对容器表面消毒后运送。3.16 运出实验室的危险材料,应按照国家和地方的要求进行包装。3.17 应采取有效的防昆虫和啮齿类动物的措施,如防虫纱窗、挡鼠板等。3.18 上岗培训和能力评估与确认参照本标准第7.6条。3.19 制定有关个人健康状况监督计划、职业禁忌症。必要时,为工作人员提供免疫计划、医学咨询或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