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训练三_《论语》经典阅读_群文通练二_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准训练三_《论语》经典阅读_群文通练二_礼.docx(2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群文通练二礼【主题微语】礼,是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孔子最为推崇的是周礼,周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克己、崇古、秩序、道、正名、孝悌、报恩、崇乐尚仁。礼与仁关系极其密切。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目的与外在表现。“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
2、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材料二: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材料三: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1.材料一中“畔”的意思是。从材料三可看出孔子反对O答案通“叛”,违背、背离礼乐形式主义化(或“形式主义的礼乐”)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礼”的内涵和作用。答:答案(1)内涵: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制度之礼,即治理国家的规范。(2)作用:以礼修身就不会离经叛道;以礼治国可以维护等级制。【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说:“君子如果能广博地学习文献,并且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
3、经叛道了。”(论语雍也)材料二: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吗?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论语理仁)材料三:孔子说:“礼呀礼呀,难道仅仅是指玉帛之类的礼物说的吗?乐呀乐呀,难道仅仅是指钟鼓之类的乐器说的吗?”(论语阳货)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子日:“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有子日:“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3 .解释狂者、狷者的意思。狂者:(2)狷者:答案(1)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的人(2)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的人4 .简
4、要分析“礼之用,和为贵”“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中体现的儒家思想。答:答案儒家认为礼的运用,最高境界是和谐。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能为了和谐而放弃原则,一味求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把握好做事的尺度,求和谐但不能无原则地混同。【参考译文】孔子说:“如果得不到中道之士与他结交,那就一定结交狂放的人和狷介的人吧!狂放的人积极向上,狷介的人不肯做坏事。”(论语子路)有子说:“礼的运用,以和谐为贵。先代圣王的治道,这是最为美善的地方,大事小事都遵循这一原则。但也有行不通的时候:只知和谐为贵而一味求和,不以礼仪加以节制,那也就行不通了。”(论语学而)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
5、目。材料一:子日:“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日:“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论语述而)材料二: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章句下)5 .材料一中的“则吾岂敢”表现了孔子的态度。公西华说“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表现了他对孔子的态度。答案谦虚谦敬6 .对待“教诲”之事,孔子的“不倦”和孟子的“不屑”是否矛盾?为什么?答:答案不矛盾。孔子不会因为对方低劣而不教:孟子的“不屑之教诲”并不是不教,也不是放任之,只是不从正面讲道理,而是要从反面来激发他的自尊心,要其自省,这也是一种教育方式。这和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殊途同归的。【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说:“说到圣和仁,那我怎么敢当?只不过在这上面做起来不厌烦,教别人不懈怠,只可说是如此罢了。”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做弟子的学不到的。(论语述而)材料二: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诲他,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孟子告子章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