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读记资料(文言词句释义、作文素材提炼、文言知识归纳、文化常识梳理、名句默写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国论》读记资料(文言词句释义、作文素材提炼、文言知识归纳、文化常识梳理、名句默写精选).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六国论读记资料集萃(文言词句释义、作文素材提炼、文言知识归纳、文化常识梳理、名句默写精选)一、文言词句释义六国破灭,非兵(兵器)不利,战不善,弊(弊端)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有人)日:六国互丧(相继灭亡),率(全都,一概)赂秦耶?日:不赂者以(因为)赂者丧。盖(因为)失强援,不能独完(保全)。故日:弊在赂秦也。秦以(用,凭借)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它)实(实际上)百倍;诸侯之所亡(丧失),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担忧),固(本来)不在战矣。思厥(他们的)先祖父,暴(同“曝”,暴露)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
2、视之不甚惜,举以予(送给)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满足),奉之弥(越)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决定,确定)矣。至于颠覆,理固直(应该)然(这样)。古人云:“以地事侍奉)秦,犹抱被救火(成语,如同抱柴火去救火,比喻因为方法不对,虽然有心消灭祸患,结果反而使祸患扩大),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亲附、亲近)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所以)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才)速(招致)祸焉
3、。赵尝(曾经)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两次),李牧连却(使退却)之。洎(及,等到)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几乎)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战败而亡,诚(确实)不得已。向使(假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天数、命运),存亡之理,当(同“倘”,如果)与秦相较,或(或许)未易量。呜呼!以(用)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侍奉)秦之心礼(名词用作动词,礼遇)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被)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治理国家的人)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句式:
4、被动句。不要使自己被别人积蓄的威势所挟制啊)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如果)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二、作文素材提炼1.素材提取:不畏强敌六国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争相“抱薪救火”般地割地赔款,以求一夕之安寝。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六国从此一蹶不振,终至覆灭。苏洵以此作喻,劝诫宋朝执政者不要因畏惧强敌而主动送去财货来换取一时太平。运用示范:一个国家在强敌面前畏首畏尾、不敢作为,最终会失去发展的机会,甚至被吞并。正所谓:“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
5、之不得下咽也。”假如六国能不畏强秦,积极壮大自己,哪有秦国一统天下的局面?2 .素材提取:团结一心六国如果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对付强大的秦国,那么各自保持独立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由于各怀鬼胎,各有各的打算和目的,六国之间矛盾重重。它们不惜推行姑息纵容的“绥靖”政策,纵容秦国攻打他国,殊不知“唇亡齿寒”,“搬起石头终究要砸自己的脚”。运用示范:(1) 一朵花,即使再小也需要雨水的滋润、沃土的给予及阳光的馈赠;一个人,若想有所发展,就离不开众人的帮助与支持,离不开沟通与合作。无数的历史故事说明了合作的力量是巨大的。曾记否,秦灭六国就是利用六国不团结、不合作的弱点。故苏洵在六国论中说:“以事秦之心,
6、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J若是六国能团结起来一致抗秦,六国之亡或许能够避免。六国灭亡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2)两点构成一根直线,三点构成一个平面,四点构成一个立体。两点少一点,直线不成,三点少一点,平面不见,四点少一点,立体不稳。在一个团体中,每个成员都有他固有的岗位,所有成员坚守岗位,大家共同进退,则这个团体将是牢不可破稳如泰山的团体。相反,如果其中有个别人目光短浅,临阵退缩,放弃了自己的阵地,则很易将团体置于万分危险的境地,战国时六国先后为秦所灭,即是明证。苏洵大声感叹:“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7、铿锵之声,言犹在耳,我等今日之中国人,而对美国的强权,而对日本的挑衅,如能团结一心,其利必定断金。3 .素材提取:以史为鉴六国论是苏洵所写的权书中的一篇。权书共10篇,都是史论的性质。苏洵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运用示范: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苏洵是真的不明白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吗?不是的,他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他的意图是点明赂秦的危害,以此警告宋朝统治者,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契丹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结果不幸为苏洵所言中:就在苏洵死后六十年
8、,终于发生了“靖康之变”,北宋重蹈了六国的覆辙,为后起的金所灭,徽、钦二帝被俘,客死他乡。“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只有以史为鉴,才能在人生道路上避免错误,少走弯路;只有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制定正确的治国理政之道,促使国家长治久安。三、文言知识归纳1 .文言实词归纳兵例句释义非医不利,战不善兵器斯用乐之效也战争,战事而秦荒又至矣军队草木皆印士兵左右欲乐之伤害,杀伤故上用伐谋,其次伐交策略得义项例句释义此言得之对,正确小则获邑,大则獴城取得,得到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能够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应该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獴(促织)收获既彳?志,则
9、纵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实现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兰亭集序)得意,满足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同“德”,感恩患例句释义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事忧患,祸害惠王国之,乃令张仪详去秦担忧,忧虑(屈原列传)人之用在好为人师(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毛病,疾病亭长妻隼之(淮阴侯列传)讨厌殆例句释义且燕赵处秦革灭岁尽之际接近,差不多郦元之所见闻,阳与余同(石钟山记)大概,恐怕知己知彼,百战不希(孙子)危险思而不学则歹a(论语)懈怠,精神疲倦而无所得2 .通假字例句本字及意义搴霜露同“曝”,暴露暴秦之欲无为同“播”,满足3.古今异义词词语例句解析(古今义)祖父思厥先敝古义:(泛指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
10、父亲智力可谓箪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其实苏容百倍古义:(它的实际数量)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不刺客不古义:(不去行刺)行彳丁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故事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政事古义:(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4.多义实词词语例句意义向回使三国各爱其地假设,如果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回朝某一方向行进又北回,不能得日(项脊轩志)朝着,面对何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兰亭集序)往昔,从前与何之噌
11、眩者相应(石钟山记)刚才木欣欣以何荣(归去来兮辞)接近5.词类活用例句活用类型及释义义不赂秦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礼遇不能独定形容词作动词,保全始速祸焉形容词作动词,招致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6.特殊句式例句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判断句标志词:非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句标志词:之洎牧以谗诛被动句诛:被诛杀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标志词:为所四、文化常识梳理1、苏洵(10091066年),北宋著名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相传二十七岁时才发愤为学,应进士和茂才异等考试皆未中。于是愤而自焚平日所著
12、文章,再度闭门潜心读书,终于博通六艺及诸子百家著作,撰写文章下笔顷时数千言。嘉祐间,得当时名盛一时的翰林学士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他主张抵抗辽的攻掠,对大地主的土地兼并、政治特权有所不满。为文擅长策论,语言明畅,笔力雄健,奔腾驰骋,纵横抻阖,老辣犀利,很有战国纵横家笔意。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有嘉祐集行世。2、六国:即齐楚燕赵魏韩。秦统一六国的经过从公元前230前221年,秦用了十年时间进行统一六国的战争。论:是一种议论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3、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一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
13、解和主张;二是史论,通过评价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六国论就属于(史论)。4、然则由侯之地有限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五、名句默写精选1.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其中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2 .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阿房宫赋中“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六国论中“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
14、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 .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寄寓了作者情感的句子,如六国论中“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2”,表达了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遗憾之情。(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4 .古代诗文中有许多今昔对比而感慨萌生的名句,如苏洵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二(是又在六国下矣)5 .关于荆轲刺秦王一事,历来颇多赞语,也有非议,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6 .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坚持到底用武力抗秦的句子是“,(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7 .六国论中,作者开门见山,提出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o(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8 .六国论中,作者之所以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盖失强援不能独完)9 .六国论中,描写六国诸侯的祖辈、父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暴霜露斩荆棘苟以天下之大)10 .六国论中,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和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这一主旨的句子是“,,(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I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苏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