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亚里士多德的“始点”及其实践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亚里士多德的“始点”及其实践意义.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亚里士多德的始点及其实践意义摘要:在古希腊哲学中,似乎并不缺少对始点的追问和追寻,但只有亚里士多德才把始点问题说得清除。亚里士多德的“始点”概念,是对前人的继承和批判,是对所以是的是的追问。亚里士多德认为始点”是哲学对真理的追求,对“本原”和原因的追问,这是形而上学所必须关注的根本问题之一,只有通过哲学的思考才能获得这一概念。如果说,哲学的思考是哲学家在沉思生活中开展的实践活动,是把始点呈现在表象里、把握在意识中,那么相较于哲学式的沉思生活,政治生活更符合城邦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大多数人的实践活动均在城邦制中展开,在此基础上,道德德行的习惯养成得以使“始点”嫌念在政治生活中实现了其实践意义。因此
2、,对于个体的好生活和城邦的公共生活而言,始点的实践意义大于它在哲学上的理论意义。关键词:“始点真理;努斯;逻各斯;实践活动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多次使用了“始点一词,并且将始点或本原”连用,试图说明事物运动最初的本原和原因。亚里士多德指出1真理是离不开原因的”,由此可见把握事物的“始点或本原”尤为重要。在亚里士多镌看来,只有把握世间万物的“始点”,才能真正地把握事物的原因和过程。亚里士多德的始点和本原”并非简单地对前人的蜕念进行总结归纳,和前人思想一致的是亚里士多德也希望通过把握事物的始点”来理解事物。而与之不同的是,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对“始点”的探索就一直存在于前人的哲学之中,“质料”被普
3、遍认为是事物的始点或本原”,亚里士多德并未完全认同这一观点,如果“质料”是事物的“本原”,事物的“始点”则会囿于某一具体事物之中,“始点”应该先于具体的事物。这种区别对亚里士多德之后的西方哲学中关于事物的本原”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始点“本原和原因对事物所以然的考察是对“始点或本原”的探索。亚里士多德将“所以是的是”作为对事物所以存在和运动始点的探索根据。苗力田先生将希胞原文翻译为所以是的是”,并对所以是的是和作为存在的存在”在注释中进行了区分。苗力田先生认为,作为存在的存在”强调的是事物存在的普遍性,而所以是的是是讨论事物何以如此的原因,对实体的“本原”和原因进行追问,强调了实体的先在
4、性。在形而上学中始点或本原”在连用时是两个并列的词,都是在追问原因。亚里士多德也单独地使用过“始点和本原,在不同的语境中均有不同的意义。在形而上学第五卷的开篇第一章中,亚里士多德对“本原”做出了解看:.本原的意思或者是事物中运动由之开始之点二他列举了几种开始之点:线段的起点;事情的开端;内在于事物的“始点”;外在于事物的“始点”;可变化的东西变化的意图;技术;事物最初。在这一章中亚里士多德也表达了原因和“本原”具有基本相同的意义,所有的原因都是“本原,本原”即开始之点,因为原因和“本原基本同义,所以始点0的原因也是多种的。在形而上学第一章中,亚里士多德在对前人思想的梳理过程中质疑了前人哲学中“
5、始点”的可靠性。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了关于“始点”的四种原因,即四因说通过1四因说将所以是的是”放在了首位,取代了前人关于始点或本原“的“质料”。以“质料”作为始点或本原是指”在那些最初进行哲学思考的人们中,大多数都认为万物的本原是以质料为形式,这种哲学思考认为所有存在着的东西均是“质料”,是以某种形式呈现出的实体,实体无论有多少种,均是作为“始点”的,质料”的形式变化。实体来自质料”,在最终消灭之后又回归千“质料”之中,因此事物存在和运动的始点”和“终点”均是“质料”。作为载体的某种或多种“质料”所呈现出的事物的本性是永恒的,这些裁体可以是远古时代人们所崇拜的“水,也可以是第欧根尼认为的“气”
6、和赫拉克利特认为的“火”或者是阿那克萨戈拉所说的“同素体”。但上述学者对“始点”的确认,都是基于将“质料。作为“始点,亚里士多德也正是因此对上述学者所提出的始点”进行了质疑和批判:然而如若像这样继续进行下去,事情自身就会广阔起来,强制人们探索下去。如若生成和消灭果然只出于某一种或多种本原,那么事情怎么会这样出现,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基于“质料”形式变化而呈现出的本性的永恒,忽略了其他原因而将本原归结于“质料”本身。亚里士多德继而否定了料因”和动力因同时存在的观点,在他之前有部分学者持有这种观点。巴门尼德和恩培多克勒将感情和欲望作为事物存在的始点”,但他们掌握的仅仅是部分原因。他们对事物运动的始点
7、”的态度并不清楚,对自身所持观点并不能合理地把握,似乎并不知道自己在使用哪一种原因来阐述事物存在的“始点”,这让运动和事物存在的“始点1分离开来,或者机械地归结为理智,或者将其分裂开来。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点则是主张存在就是“一,质料的“一或是眼理的“一:虽然他们偶尔会提出两种原因的观点,但他们讲得也同样不清楚,“从他们所设定的以及所说的来看,数学的物体和可感觉的物体并没有什么两样我想.关于可感的物体他们没有什么特别可说的。”柏拉图虽然也认为“始点”是由两种原因构成,但是相较于上述学者,他所持观念更为先进,柏拉图在此引入了“形式”用以把控感性事物,同时他也认可“质料”方面的原因,“形式”为“一,
8、大和小”则是“质料”。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这里存在着矛盾,质料1作为实体的本原,反复产出不同的实体,但“形式并不同每个实体相匹配,因为“一”是“形式”的原因,所以柏拉图提出的原因并不是事物变化和运动的“始点工由此可见,亚里士多镌对前人关于“始点”的批判是对原因的追问,前人对事物存在原因的总结以一种笼统的方式呈现出来,带有个别经脸的色彩,实体被赋予了另外一种意义,不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实体。.我们忽略了智慧在于寻求日常所见事物的原因”,日常所见事物的1始点”并不能用抽象的实体概述,前人所列举的原因并不能合理地解释事物所以是的是工以“质料因作为始点对事物运动的原因做出解释,不能清楚地说明事物运动的
9、“始点”,仅是解释事物存在的原因,其实是模糊了乃至回避了事物运动的原因。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这些原因并没有找到.始点或本原”,1在某种意义上这些原因他们全都说过了。而在另一种意义上他们干脆什么也没说到。”先人的哲学似乎只找到了事物存在的某个原因就停止了继续探索,这与时代背景相关,具体科学的水平不足以支撑最初的哲学将事物存在的原因阐述出来,事物所以运动的原因更难被把握。然而对始点”的探索正是要求人们去探究数初的那些原因,即原因的原因,或者说,这种探索是对真理的追求。二、始点”:哲学对真理的追求对真理的追求是对最高一级的“真”的追求,是对事物所以存在的始点”和事物运动始点”的探索。在各种事物中,最高
10、级的“真”可以通过自身将其特性在其他的事物中呈现出来,使得所有其他事物都具有某一相似的特性。探究事物运动的原因是哲学智慧必须面对的课题,所以何为最高级是对“始点”的探索所必须讨论的问题,借此来确定事物运动的根本原因。对“始点或本原的探索是困难的,荫人为追求真理所总结的原因,在亚里士多镌看来,并没有将最根本的原因准确地表述出来。将“质料”作为始点,使思辨科学从事物的运动中孤立出来,科学成为追求产品的工具,与科学自身相分高。因此对真理的追求,离不开思辨科学。思辨科学是对理念和形式的研究,考察的知识是知识自身,以知识自身作为对象是对真理的考察,思辨知识以真理为目的”而非技术的产品,把真理作为目的是要
11、求我们必须去探索真理的原因,真理是永恒事物的.始点或本原”,在时间上具有延续性。永恒事物的“始点”是其他所有事物存在的原因,没有其他的原因作为永恒事物的存在前提,是绝对的、最高的。所以这种科学是最神圣、最高尚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神才能完整地掌握这种科学,因为神是最完善的,能够掌握全部知识,所以在众多科学中也没有其他科学比思辨科学更具有神性。虽然这门科学具有神性,但这并不表示人不能去研究这种科学。这是因为神性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神才具有的智慧;另一方面是指关于某种东西的众多知识中,最神圣的那部分。即使人不能像神一样通晓这种科学,人也可以接近并研究这种科学。换言之,必须通过对真理的思考
12、才能把握事物的“始点,这是思辨科学高于其他科学的原因,哲学则是通过思辨科学获得的知识。在亚里士多德看耒,进行哲学思考是人摆脱无知的途径。人的思考首先是为了维持自身的存在,在满足了人自身的生存需要之后,才是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哲学思考正是在人获得了充分的生活必需之后才会展开的娱乐消遣活动,人都是由于好奇而开始哲学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人会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如疑惑宇宙的起源或自然的变迁,从而开始为了获得这些知识而追求知识,继而展开对事物存在和运动的原因的探索,随着这个过程的发展,对“始点”也就是对“真理”的追求不可避免。对真理的追寻是智慧的活动,要求寻找事物最具普遍性的原理,在最初认识事物是所找到的
13、原因,并不能被认定为,始点二最初的原因还有前置于它的原因,在这个基础上对原因展开持续追问,戢终呈现出的原因就是“始点或本原“,是“所以是的是”这个原因并不因其他原因的存在而存在。哲学对始点的研究正是如此,在这里有必要对科学和哲学的关系进行区分,亚里士多德将科学分为三类,前两类分别是以生产和丰富人类生活必鬻品为目的的创制科学,以满足人快乐需要的实践科学。这两类科学均和人的生活需要相关,而人时哲学的思考是在此基础上开展的,所以在前两类科学的基础上引出第三类科学,即思辨科学。思辨科学的目的非上述两类科学的目的,并非对实用性和快乐的追求,而是对世间普遍性原理的追求。这类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和哲学,三者
14、中因为数学和物理学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均不及哲学对真理的追求来的纯粹,哲学在一定程度上对具体的科学起到指导作用,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最富有智慧的人不应听从他人,而是指导他人,哲学或思辨科学在各门科学中正是最具有智慧的科学。“每一门科学因其自身所研究的对象而分高低,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均是在某个种属的范畴之中的普遍性,而哲学的研究对象则是先在的普遍性。哲学的普遍性是最难被把握的,人最初通过感觉来认识世界,但哲学的普遍性与这种最初的认识相去甚远,越难被认识到就越接近真理,也就越是智慧的活动。与此同时,哲学不应脱离具体的科学,哲学追寻的“始点”是以具体科学为基础的,固然不需要对每一事物都了解到最细微的程度
15、,但是脱离了具体的事物,哲学最高级的普遍性将无法成立。亚里士多德对“始点”给出了限制,即哲学所把握的知识本身就是这个限制,限制作用于始点,也作用于“中点”和终点,这里暂且不讨论后两者。“始点”是对真理的追求,原因是事物的“始点”,因为人的认识受到限制的约束,即使科学对事物原因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向上的,始点”也一定是被限制的,“总的来说,倘若没有敢初之点,也就没有原因如果“始点”是无穷无尽的,便无法获得普遍性的原理,与“真理”反向而行。正因为存在若限制,哲学和各门科学的关系得已分辨。首先,哲学独有的研究对象是其他各门科学的普遍性原则,具体科学活动的开展需要依据这些普遍性原则,这些普遍性原则仅由
16、哲学来研究,具体科学在活动中仅是运用这些原则而不究其原因。其次,具体科学的研究的前提是哲学对事物“始点”的研究,具体科学的参与者并不能通过自身的活动来获得自身最高级的真,在具体科学研究之前,应当先去了解哲学给出的关于本门科学的前提知识。再次,如上所言,哲学是能够把握“始点”受于何种限制的知识,而具体科学则没有能力去把握全部事物的“始点”,因为具体科学并不能通过自身的活动未获得始点:因此具体科学只有通过哲学才能获得自身活动的始点Z由此可见,对.始点”的探索是具体科学所不能实现的,只有哲学具有把握事物始点的功能,哲学是关于真理的知识,是最高级的智慧,是真正掌握事物的始点或本原”的知识。因此哲学高于其他各门具体科学,并对其他各门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哲学通晓一切事物的普遢性原则,是对事物所以然的原因的追问,通过在设定限制中的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