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干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干预.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是一个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习环境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2017年,教育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提出要加强校园欺凌防治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各地教育部门也陆续发布相关政策文件,要求学校建立校园欺凌事件报告机制,提高师生对校园欺凌问题的认识。然而,由于校园欺凌的隐蔽性等特点,使防治工作存在一定的难点。01为了解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研究趋势和热点,以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源,以20142023年380篇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可视化知识图谱Citespace6.2R6对近10年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的主要研究力量与研究热点进行分
2、析,探讨其发展趋势。结果发现:文献发表量总体在2016-2018年之间快速上升,后下降;作者及机构间合作并不密切;目前的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的成因、影响因素和干预治理策略上。结论: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的成因、治理策略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后续需要加强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之间作者的交流,在未来形成从国家到地方政府、研究中心,再到学校、家庭、个人的科学、完善的校园欺凌预防和干预机制。为探究欺凌受害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以及攻击性和表达抑制在其中的作用,采用O1.weus受欺凌量表、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问卷、中文版Buss-Perry攻击性问卷和儿童青少年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对1328名中学生
3、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在控制了性别和年龄后,欺凌受害不仅直接负向预测社会适应,还通过攻击性的部分中介间接预测社会适应。(2)表达抑制调节了中介模型的后半段路径,即当表达抑制水平较低时,攻击性对社会适应的负向预测更强;当表达抑制水平较高时,攻击性对社会适应的负向预测较显著,但作用较小。这提示教育者和监护者,不能一味地将表达抑制视为一种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要关注欺凌受害是否导致个体的攻击性增强,如果攻击性增强,则要适当培养其表达抑制策略以提升社会适应水平。03校园欺凌事件中,旁观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欺凌事件的走向和结果。根据行为表现可将旁观者划分为积极旁观者和消极旁观者。旁观者的行为受到共
4、情能力、道德推脱水平、自我效能感等个体因素和人际关系、群体规范、学校氛围等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学校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开展反欺凌专题教育和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等策略,促进消极旁观者的行为转化,以预防和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防治校园欺凌是世界各国关注的重要议题。尽管很多学校都在推进防治欺凌项目,但受认知观念的影响,在政策制度、人员参与、活动宣传、课程渗透和评估监控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学校在防治校园欺凌时呈现出否认欺凌、象征性干预、认真开展、积极主动开展四种样态。为此,学校应加强自我评估,了解自身工作的不足之处,并以此作为下一步的行动指引。05网络欺凌这双看不见的拳头”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身心
5、健康,青少年网络欺凌治理难有目共睹:网络具有的隐蔽性、匿名性、快捷性、开放性、虚拟性等特征是治理难的现实因素;学校、家庭、社会、欺凌者等认识不到位是治理难的关键原因;行业监管力度不够、法律法规不完善是治理难的重要原因。防治青少年网络欺凌,需要通过自治、法治、人治三管齐下,构建治理共同体。其中,自治为先,实现互帮互助;法治为本,健全法律法规;人治为要,凝聚各方合力。06校园欺凌作为一种攻击性行为,会给学生身心造成巨大伤害。受课程支持的校园欺凌干预可有效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目前,各国小学阶段的欺凌防治课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融入常规教学为主的课程,另一类是系统的校园欺凌防治课程。对比分析了各国小学校园欺凌防治课程的设置情况,例如挪威的OBPP项目、美国的“第二步”项目、芬兰的KiVa项目以及日本的欺凌防治课程,为我国小学校园欺凌防治课程的设置与开展提供借鉴。07近年来,校园欺凌频发,给学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身心伤害,且多为一股欺凌事件。通过呈现一个真实案例的处理过程,探讨了情感治理于一般欺凌事件处理中的运用策略:首先,提升教育者的积极情感,增强教育者解决问题的信心;其次,同理家长,与家长形成情感共同体,使家长成为欺凌治理的协同者;最后,处理涉事学生的消极情感,引导其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走出心理阻覆,积极面向未来。实践表明,情感治理能让涉事主体发生积极改变,提升干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