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秦淮》精品教案.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1105177 上传时间:2024-07-2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泊秦淮》精品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泊秦淮》精品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泊秦淮》精品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泊秦淮》精品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泊秦淮》精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泊秦淮》精品教案.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泊秦淮精品教案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抢答游戏,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大家可以举手抢答。日课件出示(1)杜牧是哪个朝代的诗人?(2)这个朝代或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后人合称他们为什么?(3)除了“大李壮”还有“小李社”,“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4)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这条河是在哪个省?在古代它是个怎样的地方?(5)4后庭布是1.首怎样的诗?(题目依次出示)溜(设(1唐朝。2)李白和杜甫,后人把他们合教;为“大李杜二(3)“小李杜”,的是李商隐和杜牧.(4)江苏省。泰淮河穿南京城而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保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5)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陈后

2、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胡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玉树后庭花也就成了亡国之音。师: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沆(板书文超)【设计意图】本环节从了解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学常识和典故导入,用抢答的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枳极性,调动学生已有知识,渗透新的内容,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二、初读诗歌,感知内容1.朗读全诗,感受节奏、韵律。(1)教加范读,学生听读正音,划出节奏并自由朗读。日课件出示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春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从节奏、情感、感情基调等角度指导学生。(

3、3)学生齐声朗读,教师指名朗读。2 .默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结合课本旁边的注粽和工具书,以及每首诗下面的解说,尝试理解这首诗的大意。覆设迷蒙的月色和轻烟豆罩着家水和沙滩,夜晚(船只)停泊在辰淮河边,费近酒家。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国的悲和恨,在秦淮河的对岸,还唱着玉树后庭花。3 .齐读诗歌,探究诗歌内容。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的问纵旧课件出示(1) 一、二句写了哪丝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三、四句作者是在斥贡歌女吗?(生齐读后结台资料,讨论问超并作答)Wi设(1)一、二句写了烟”“水月”“沙”“酒家”等景物,勾画出秦淮河两岸述聋的景象,融合成一幅

4、膝胧冷清的水色夜景,泡染了一种凄沛的气氛。(2)夜沿秦淮,诗人听到EM江传来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由欹曲之摩靡牵出“不知亡国恨二表面上诗人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斥责解生梦死的豪门贵族。本环节旨在用对比回读的方式感受借古风今转歌的特点,同时也纳诗歌主题,深化学生认识.【设计意图】本环节从诗歆节奏、内容及关键同的赏析入手,让学生初步形成阅读诗歆的模式,引导学生掌握读诗的方法,并逐层细化来完成初中古代诗歌的教学目标。三、品读诗歌,揣串情感师:同学们,阅读下面这首诗歌,联系泊秦淮h探讨这两首诗在主题上的相同之处。R课件出示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

5、州作汴州!(1)学生齐读题临安邸3,自由揣摩诗意。(2)教师解读诗意。设诗的头两句抓住临安城的特征,写出了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后两句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慨。“跋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的淫靡之风。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似的。“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近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怅家仇,简直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了故鄢汴州。辛辣的讽刺中短令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3)学生讨论,比较分析后作答。预设两首诗都是借古诅今。起临安邸倾

6、吐了郁结在诗人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泊秦淮中一曲玉树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不知”杼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剌了不以国事为交,纸解金迷的达官责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连为一体,伤时之痛,王始深沉.一个“犹”字透露出作者的批判之意、忧虑之情.师小结:泊秦淮是杜牧游经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珏生情,借陈后生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剌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虑。【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用对比阅读的方式感受借古讽今诗歌的特点,同时归纳诗歌主题.深化学生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