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第三章.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1112772 上传时间:2024-08-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史第三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经济史第三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经济史第三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经济史第三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经济史第三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经济史第三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经济史第三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经济史第三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经济史第三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经济史第三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史第三章.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对南越用兵,在进军岭南过程中,为解决粮食运输困难,秦始皇命御史监史禄主持开凿了灵渠。此渠利用自然条件修成,技术含量较高,沟通了湘江和漓江,即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市要作用。水闸的使用为世界最早的通航措施。此外灵渠也具有防洪灌溉成效。图片汉初“从民之欲,而不扰乱”,着力于恢复正常的农业生产秩序,加之国力不强,所以除零星的水利工程兴修外,没有大的举措。到汉武帝时,大为改观,当时水利建设到达高潮,尤其在关中开凿了许多渠道,形成了一个系统庞大的水利灌溉网。规模较大的有漕渠、龙首渠(这是我国第一条地卜水渠,此法后被推广到新疆,称为坎儿井)、六辅渠、白渠、成国渠等。除关中外,汉

2、武帝还在今河南、山东、甘肃、内蒙古等地也开凿了不少灌溉渠道,如前119年,西汉政府自朔方西至令居通渠并置田官;汉武帝后,终西汉一代,水利工程仍处在不断兴建中,形成一个个灌区。东汉的水利灌溉工程,主要是对西汉原有水利的修复、治理。也修建立一些灌溉渠道。除了国家政府所主持兴建的一些大型水利设施外,就两汉乡村来说,大多数还是利用当地小型设施进行灌溉,主要是一些小型陂塘和水井。汉末三国西晋时期,为屯田开展农业之需要,北方兴建了些水利工程。其中规模较大的、比较重要的有潞河车箱渠。卜六国时期没有什么大规模建设,在北魏时期,因为深刻认识到农业与水利的关系,兴起了北朝修水利之高潮。随着南方政权的建立,江南地区

3、一改以前水利设施的面貌,在军事屯田上、人口增加、经济开展的需要下,针对地区差异,在一些干旱和雨量缺乏的地区,也兴修了许多新的水利工程。尤其是江淮地区,处于南北的政权的交界处,为屯IH垦荒,就必须开凿沟渠,兴修水利。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大大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与开展。3、修复就有水利工程西汉文帝时,蜀郡太守文翁在原有基础上,对都江堰进一步修复、扩建。东汉时,充分利用旧有水利工程,虽没有大的举措,却满足了农业生产和灌溉需求。除为屯IB而新修一些水利工程外,汉末三国主要是对前代沟渠进行了修复。北魏时期,又出现了许多兴修水利的高潮。太和十二年,冯太后和孝文帝下诏,要求长城以北、阴山以南的北方六镇和云中、

4、河西、关内各郡开水田,通渠灌溉。无论兴建与修复,北朝规模均较南朝大。新建与修复有许多是分不开的,有的水利工程师叔同IH有河渠而又兴建新陂池进行滩源。但无论如何,在魏晋南北朝战争频繁的情况下,对水利设施的陆续修建或恢复对农业生产发挥了作用。此外,灌溉工具在这一时期也有新创造。汉灵帝时,宦官毕岚创造f翻车、渴乌两种提水灌溉工具。翻车是在河边汲水的水车,渴乌是洒水用的曲筒。后经三国时马均的改进,汲水机车更为轻便。东汉时杜诗曾制作过水排,三国时该做隋唐之际,由于暴政及战争对社会经济的破坏,造成人口锐减,因而唐初全国户数只有200多万,贞观初也不满300万。人口增加是田地垦辟的结果,进而也成为田地展辟的

5、动力。唐前期展田数逐渐增加。隋至唐前期的户口分布总体上与前代大致相同,但仍偏重于北方。河南、河北为户口最密集区,有所谓“大河南北,人户殷繁,衣食之源,租赋尤广之说。这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北方仍是统治中心,在全国安定统一的局面下,开展势头仍较拓,经济仍处于全国政治中心。但南方从魏晋到唐前期,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开展,南北户口在逐渐缩小,而且南方更有农业开展的潜力。公元754年冬,安史之乱爆发,黄河中卜游地区成为战场。战争历时七年多,北方经济受到大破坏。乱后出现的是藩镇割据,北方再次惨遭劫难。战乱必然引起民户骤减,唐元和时期,户数与开元天宝时期相比,已大大降低。唐末农民大起义终于造成唐王朝的灭亡和五代

6、十国的大分裂,北方居民有减无增,而且点滴大量荒芜。到后周世宗时,由于统治清明,奖励农田开垦,又检括民户,在显德六年(959年)全国编户到达了230万,已属五代之最。宋初以来,户口又得以增长北宋的人口周密主要集中在南方,北方只有一两个地方人口较密集。这是中唐以后人口中心南移、南方开展速度渐超北方的结果。并且在这一时期,南方人民因地制宜,开展吁I1.r、“沙田”、“架田”、“山IIr等多种形式的农田生产,使耕地面积大大增加,还一直影响到南宋及元。辽、金时期必古代少数民族契丹、女真统治时期,主要统治区域在北方。辽原以高牧业为主要生产部门,后来农业比重不断增长,特别是辽统治者占据燕云、渤海地区后,尤为

7、重视农业,曾屡次下令垦荒。女真族在与汉族的交往接触中,也逐渐改变了以游牧、狩猎为主的经济格局,开始注重农业的开展。在灭北宋而统治中原后,曾主力恢复经济,鼓励耕垦官田,并把垦荒与官员奖惩、农民纳租相联系,因此,在河北、河东、山东地区出现r“寸土悉垦”的局面.从熙宗到章宗统治的半个世纪里,尤其是金世宗时推行的政策,使北方农业经济得到恢复与开展,人口逐渐增殖。南宋统治区域虽只有北宋的三分之二,但由于北方人民又惨遭破坏。远处采取了一系列重农政策来恢复,尤其是忽必烈统治时期采取退耕还牧,招集流民、鼓励垦荒、开展屯田等措施,垦田面积逐渐增加,只是缺乏统计。至于元朝人口,元初时,北方人口锐减,。以后在农业生

8、产恢夏的基础上级慢开展。直到元代中后期,农业生产出现衰败,从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二、生产技术的改进及水利事业的兴修这一时期,生产技术及水利事业都开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尤其是南方水利的兴修,更是表达和推动r南方经济的开展。先看农具。在翻土整地方面,这一时期最突出的就是犁的结构的乂一次重大改进,可从晚唐人陆龟蒙所著未耙经中的江东犁看出。江东犁有几大特点;其一,犁辕已缩短,并由直辕改为的辕,犁重减轻,单牛牵引即可,因而操作灵活,易于转弯:其二,犁尖锋利,利于深耕,其三,添置了犁评,通过对其控制,可调节入土的深浅。耕犁一般应以畜力牵引,在耕牛缺乏的情况下,只好用人力。北宋时创造了用人力推动的“踏犁”,使

9、用踏犁翻土,四、五个劳动力的成效可相当于牛耕的一半,从而满足了畜力缺乏地区的耕田的需要。在播种收获方面,这一时期,尤其宋元时代,改进、创造r许多农具。在灌溉提水方面,传统的桔棒、辘护虽仍有使用,但已显得比较落后。这时期,人们主要使用一些先进的水车,除前代的翻车外,唐时还创造了连筒、筒下、水轮等效率更高的水乍。农业生产工具对农业开展至关重要,而农田技术管理也宜接影响到土地的利用及粮食产量的增加。这一时期,精耕细作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在治虫、施肥、耕作上积累的经验更加丰富。当然,农业开展离不开水利事业的兴修。这一时期,农田水利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尤其是南方水利事业迎来了一次高潮,并逐渐在历史上超过了

10、了北方,有力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开发。隋唐前期,全国的经济重心还在北方,因此,水利工程建设也偏重于北方,南方相应地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开展。隋朝修熨了许多水利工程。而唐政府更是市视农田水利的兴修。唐前期130多年中,修建的水利工程多达160项,分布于全国广阔地区。北方多是开渠引水灌溉,而南方则注重于修筑堤堰,陂唐等蓄水工程。中唐以后及五代,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方掀起r水利建设的热潮,而北方受战争动乱的影响,则出于一个相对低落的时期。五代南方各国都重视水利灌溉及抵御水害,防水治水。通过利用江南的河流、湖泊修筑大量的堤握、石塘。宋辽金元时期,北方水利事业有了一定程度的恢

11、复与开展,南方水利工程在有利的形势下,又有了显著的进展。北宋时期,修复旧有渠堰,扩建新的陂塘,特别是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人人争言水利”,在全国掀起了一个规模空前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水利事业大大超过前代。170-171页。南宋建立后,宋金并立时期,南方各地兴建的水利工程大大超过北宋时期。辽及金初,由于人为及臼然原因,使北方水利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O元代兴修的水利工程,尤其是在南方的水利工程,星比不上宋代,但也有所恢复、进展。由于水利工程的兴修,扩大了水稻的种植面枳,同时促进了南北作物品种的交流,尤其是出现了这时期极有特色的十.地利用,增辟了农田开垦的范围。三、作物品种的交流及土地利用的扩大隋唐时代

12、,北方水稻种植面积有了扩展,如长安、河南道、洛阳等地,都有一定的生产,但旱作地区仍以种植稷、麦、桑、麻为主。当时,华北平原农业兴旺,一年两熟的粟麦轮作开展很快。而南方麦作生产随着中唐后大量北人南移,不断推广,尤其是稻麦轮作范围也有所扩大。但水稻栽培仍是南方最主要的。随着水利事业的开展,水平又有显著提高,这不仅能弥补水分供给缺乏,而且使土壤环境改善,非常有利于稻秧的继续成长。北宋时期,南北农作物品种得到进一步交流,原奖江北农民杂种五谷,江南农民专种粉稻的现象又有所改观。随着北方灌溉的开展及南方防旱的需要,北方稻田、南方麦田面积逐渐扩大。此外,一些优良的粮食品种也得到推广,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占城稻。

13、占城当时是以国家名,位于今越南中南部,此地出产的水稻即占城稻具有抗旱、耐涝、生长力强,不择地而生的特点,并且穗长、无芒、得米率高,因此适于普遍栽种。大约在北宋以前就已传入福建,在1105年,因江淮两浙地区大旱,宋真宗遣使到福建,取占城稻种三万斛,分给三路农民种植。此后这种优良品种不断向北推广。南宋时,南方麦的种植渐趋普遍。这主要是由于北方人的大批南迁,所谓“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儿千万人。他们对于面食的要求,造成买家上涨,种麦获利较高,因此南方大量种植麦,江、淅、湖、湘、闽、广地区所中的春小麦,“极目不见淮北。许多地方都形成了稻麦两熟,出现了“处处稻分秧,家家麦上场、插秧收麦喜村村”的景象

14、。此外,由于占城稻与粳稻相比,优点得到进一步表达。南宋初年,江南西路所种稻田,十分之七八即是占城稻,而苏、湖一带大片稻田也改种了占城稻,其时,占城稻已逐渐成为南方劳动人民的主要食粮。金代因水利滩溉事业的开展及受汉族农业生产的影响,金代女真人在北方也开始推广水稻的种植,尤其是章宗时期,政府曾屡次下诏开发水田。元代实现r南北统一,使农作物交流更广泛,但主要的仍然是江北的栗、麦、黍、稷、豆向南方的进一步推广,南方水稻向北方的新进展,水稻种植远远超过其他作物而成为元代的主要粮食作物。北方地区仅仅是河南一地,甚至是在元中后期经济开展衰退的情况下,还有以大都为中心的西至西山,东至迁民镇,南至保定、河间,北

15、至檀州、顺州等地水稻的大量栽培。伴随着水稻种植的推广,土地的开垦,尤其是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开发范围不断犷大,主要是好田、梯田、淤田、涂田、湖田等的垦辟。坪田,即围田。因江南水乡地区,江河湖泊周围多低洼地,河身高,田面低,使田地易受水涝之灾。由此劳动人民在洼地周围筑成堤坝,内以围田,外以隔水,构成一块块如城状的坪地。每坪方圆数十里,沿堤建有水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潦则闭闸拒江水之害”,以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从而“旱涝不及,为农美利,保证了农田收成的稳定。南宋杨万里有诗云:”仔田岁岁镇逢秋,吁户家家不识愁”。五代时期,南唐和吴越人民就已经开始修建坪田,宋元时逐渐增多。北宋中期以后,太湖流域及

16、长江沿岸江宁、羌湖等地,兴建/大批坪田,北宋中叶,仅从宜州(金安徽宣城)到池州(今安徽黄池县)就有千亩以上的坪田。到元时,哥田不仅数量多,而且规模也大。梯田,又名山田。南方人民在山坡开垦出的类似梯形的一层层水平的田地,天内一般引水灌溉,种植水稻。农民看山为田,为前代早有,但展辟梯田,种植水稻,主要在宋代才出现。宋时福建和五岭山区,湖南湘江两岸开辟了大量的山田。江西抚州、袁州等地农民开垦山坡,层层而上,直达山顶,南方山地不仅得到了充分利用,而且被改造的非常美丽,正如杨万里所描写:“翠带T根束翠顿,青梯万级拾青天”。淤田,也叫沙田。沿河沿江两岸因泥沙沉淀形成的沙滩地,经开垦成田,则为淤田或沙田。此在北方较多,北方河流泛滥后沉淀,在两岸留卜了肥沃的沙土,开垦后则为龙田。在南方,长江下游两岸,泥沙也易淤积成田。淤田一般十.质好、水源足,产量也高,“比之他田,其收十倍”,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中国史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