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板块的教学尝试与思考 论文.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1126889 上传时间:2024-08-0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你知道吗”板块的教学尝试与思考 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你知道吗”板块的教学尝试与思考 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你知道吗”板块的教学尝试与思考 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你知道吗”板块的教学尝试与思考 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你知道吗”板块的教学尝试与思考 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你知道吗”板块的教学尝试与思考 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你知道吗”板块的教学尝试与思考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你知道吗”板块的教学尝试与思考 论文.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你知道吗板块的教学尝试与思考【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教材I分注重:数学文化价值的体现,专设T“你知道吗?”板块。人教版教材(2013年版)共编排有68处“你知道吗?“,向学生介绍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网与发现、数学方法与思想、数学史等内容。但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它们通常只作为数学阅读简单处理,甚至忽视这部分内容,其教学价值鲜有发挥。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该板块内容的文化价值,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努力让数学课堂也能有文化味”。【关键词】你知道吗,数学文化,数学思想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教材十分注重数学文化价值的体现,专设了“你知道吗?”栏目。以人教版教材(2013年版为例,教材中共编排

2、有56处“你知道吗?,向学生介绍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与发现,数学方法与思想、数学史等知识。虽然教材编写意图明确了你知道吗教学价值,大部分小学生对其也很感兴趣。但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认识不够,有的只作为数学阅读简单处理,有的选择忽视这部分内容,鲜有教师发挥其教学价值。我们数学教材中主要皇现的都是定义、规则、方法、思想等静态的数学知识。如何彰显知识背后那“活力十足”的数学文化价值呢?如何让我们的学生亲身感受它们的魅力呢?如何让数学文化走进我们的数学课堂呢?深入挖掘“你知道吗?”这一板块里提供的大量数学史料中的文化内涵,不失为一条捷径。如何深入到每个“你知道吗”教材编写意图里,积极发掘

3、其数学的文化内涵,以及如何将这些数学文化内容以更合理、更有效的方式切入教学,为数学课堂增色添彩.这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下面我就结合课堂上所做的尝试,淡淡我的思考:在人教版教材(2013年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法中,教材编排了一则“你知道吗,在教学中,我深入挖掘这篇“你知道吗”中所维含的内在价值,在两节不同内容的数学课上,巧用“你知道吗”,使数学的课堂得到有效地拓展和延伸。【教学尝试片段】在分数乘法应用题例题的教学和对应练习完成后,我出示了这则“你知道吗”,要求学生根据文中的信息编道分数乘法应用题,学生很快就编出应用题:根尺长的木棒,第一天取它的一半,第二天取它一半的一半,第三天

4、再取它一半的一半的一半,第三天取的长度是多少尺?师:你能快速解答吗?很快就有同学报出答案:尺师:说一说你是怎么这么快就得出答案的?生:一尺的一半就是尺,尺的一半就是尺,尺的一半就是尺.师:老师听懂r,可是我看到还有不少同学没想明白,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助他们弄懂吗?发言的同学先挠挠头,然后想了想说:“画图最简单”师:你给同学们提r个好建议,我们都来画一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学生们纷纷动笔,画出线段图,很快就理解/答案为什么是尺【教学思考】教材在这里编排了一则“你知道吗”,必定是和分数乘法应用题相关联,于是我在完成例题和相应练习后,利用“你知道吗”给出的信息,让学生通过编题、解题、画图加深理解这几步,

5、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是一次对课堂教学内容地有效延伸,但是我认为仅仅利用这则“你知道吗”来练习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并没仃充分挖掘出它的数学价值。在后面数学广角的教学中,我再次利用这则“你知道吗,来展开教学.【教学尝试片段】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E数与形的例2如果宜接出示例题,很容易让学生误认为这是计算技巧的学习,实际上数学广角编排的目的是借助例题的教学,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因此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一、将问题直观化,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出示“你知道吗,师:一尺之锤,日取其半,是什么意息?生:一根一尺长的木棍,今天取其一半,明天取其一半的一半,后天再取其一半的一

6、半的一半“.这样一直取下去。师:能够取完吗?生:永远也取不完。师:这根木棒的长度是有限的,为什么却可以无限地分割卜.去呢?谁能想办法尝试证明一下呢?受到文中信息的影响,学生很快想到用一条线段来代替这根木棒,然后画线段图来验证。师:可以把一条线段看作单位“1”,除了可以用一条线段表示单位“1”,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呢?生:一个图形,一个物体,一些物体师:为了方便画图验证,同学们可以用一条线段、一个圆或一个正方形来表示单位“1,在这三种图形中任选一种,画图感受、验证“一尺之绛,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在平均分到6、7次之后,剩余的贵就很少了,在图上标注也很困难。这时,我展示几

7、幅画的较好的作品。师:随着平均分的次数越多,取走的量也越来越多,剩余的量就越少,最终会全部取完吗?学生有了画图的直观感受:每次都是将剩卜量的平均分成两份,只取其中的一份,还剩余份,因此永远也取不完。这样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万世不跑J二、把算式形象化,帮助学生领悟算理。师:尽管永远也取不完,但是随着平均分的次数不断增加,取的珏也越来越多,就会越来越接近线段的哪里?生:终点.师:这条线段从起点到终点代替的是什么?生:这根木棒.师:这根木棒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也就是单位“1”,我们也可以用1”来表示。刚才,我们通过画图操作,直观感受到一根木棒的长度是有限的,但却可以无限地平均分割下去,取的次数越多,

8、所取的和就接近多少?生:接近1。师:三天一共取r这根木棒的几分之几?列式解答.师:五天一共取r这根木棒的几分之几?七大呢?师:n大呢(n是非零自然数)?师:为什么要用?生:因为永远也取不完师:观察这组算式中的加数有什么规律?因为前面学生经历了数次将剩余的一半再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所12以能够很快发现规律:从开始,后面每个加数都是前个加数的半。师:那这样不断地取下去,它们的和会怎样?生:会越来越接近1师:这样无限制地取卜.去,次数越多,和越接近1,我们可以这样来表示这【教学思考】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课程

9、的一个IiI要H的,应在教学中加以渗透。”数与形的思想一直伴随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如果说过去数形结合思想是深藏不漏地渗透在知识技能的教学中,那么在本节课,数形结合思想则由幕后走到r台前,成为了教学的对级与核心。我认为编者在编排这一内容的时候,他的目的不在于掌握某个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而在于促进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体验,进一步总结与自觉应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借助形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牛.探索、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教学难点:在探究过程中积累基本的活动经5佥,感悟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的数学思想,初步感知极限的数学思想.。因此,我在教学时,没有直接出示例题,而是通过“

10、你知道吗”中的信息引入新课,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经历和体验。学生自然地利用图形帮助理解,在画图操作中初步感知“极限”的数学思想,因为每天截去半,但还留下一半。随着不断撤去,留下的木棍长度”趋向于无穷小”,但却“并不等丁零”,所以千秋万代也“截不完”,这就充分体现了极限的数学思想。由于学生有了充分的经历和体验,再根据画图的过程,列出党式,并且发现算式中的规律,以形助数,进而得出结论。在拉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自觉地运用了数形结合的方法,都是得益于这则你知道吗”的情境设置和例期的信息完美融合,学生在预设的情境中,很自然地会借助形来直观感受“数”之间的关系,体会“形”与“数”瓦相解糅,并能借助“形解决与数”有关的问题,把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思考,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通过以形助数%从而优化教学效果.虽然数学课不像语文课那样“以情引知”,但是却可以“以知怡情”。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掘出“你知道吗”这一板块的教学价值,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的博大精深、数学的文化价值、数学的魅力,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有趣和数学的文化底慈,学生怎能不喜速它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管理论文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