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试卷集(2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试卷集(2套).docx(1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试卷集【原创】(2套)第五单元A卷班级姓名成果一、积累与运用(15分)1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3分)阡陌交通。惟吾德馨O黄发垂学O濯清涟O陶后鲜有闻。2 .下面的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太守/即遣人/随其往C.可远观/而/不行褒玩焉D.晋/陶渊明/独爱菊3 .默写杜甫春望一诗。(4分)4 .问题探究。(6分)你怎样理解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世外桃源”的用意?依据爱莲说中关于“莲的描写,分析“莲”的象征意义。二、文言文阅读(60分)(一)(12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
2、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进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海,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其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到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
3、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骏,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5 .第一段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2分)6 .从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渔人发觉桃花源的时间是()。(2分)A.暮春落花季节B.深秋季节,百花凋谢之时C.冬末春初季节D.夏天水涨之时7 .其次段中“乃大惊”显示出桃花源人与外世隔绝久远,还有哪一句也显示了这一内容?(2分)8 .源中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缘由是。(用原文回答)(2分)9 .“不足为外人道的缘由是什么?(2分)10 .桃花源人听了捕鱼人的话,为什么“皆叹惋”?(2分)(二)(14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
4、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To可以调素率,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1 .陋室铭的作者是,朝人。(2分)12 .说明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4567山不在高,有仙则名O斯是陋室,惟吾德馨O可以调素率O无案族之劳形。13.“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与下面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陶后鲜有闻(簇新)宜乎众矣(适合)A.B.C.D.19 .翻译句子。(2分)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0 .本文作者是朝的家。(2分)21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的角度而言,是说爱牡丹的多而
5、爱莲者少,作者的言外之意是。这句话作者讥讽了的世态。(2分)(四)(9分)船头坐三人,中城好而多辑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曾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讪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22 .文中写东坡外貌的句子是;文中写儒印情态的句子是。(2分)23 .用“/’标出下面这句话的朗读节奏。(2分)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24 .用”将这段文字分成三层,并概括各层的主要意思。(
6、3分)25 .试分析苏黄二人和佛印的不同性格或心情。(2分)苏黄:佛印:(五)(8分)岱宗夫如何?。,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456727 .说明诗中加点的词语。(2分)阴阳:眦:会:凌:28 .将描写泰山寺妙秀丽和雄伟高大的两句诗译成现代汉语。(2分)29 .最终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六)(7分)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
7、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30 .说明下列词语。(2分)一男附书至(书:)二男新战死(新:)死者长已矣(已:)室中更无人(更:)31.用原文回答问题。(3分)描写兵役之苛酷的诗句:描写斗争之惨烈的诗句:表现老妇丧子的哀思和含悲度日的诗句:32 .“妇人”的致词可分三层,请写出三层的大意。(2分)三、写作(25分)33 .将杜甫的石壕史改写为一篇记叙文。要求:敬重原文,不变更原文的主要情节: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字数不少于500字。第五单元A卷一、1.qinmòxTn:tiSaacute;o:zhuóXidn2A3.喀4.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也反映了
8、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但它又带有肯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当时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行能实现的。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品质。二、(一)5.景色美丽,带有奇妙色调。6.A7.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8.避秦时乱9.不愿外界干扰破坏桃花源安静和谐的生活,也示意外人是找不到桃花源的。10.为桃花源外现实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而叹惋。(二)11.刘禹锡:唐12.出名。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调弄,这里指弹(琴)。官府的公文。13.B14.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眼帘。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15.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9、1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文章以“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作比方,突出了品德高尚的重要性。(三)17.“莲,花之君子者也”18.C19.对于莲花的宠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20.宋:哲学:周敦颐21.仰暮富贵的人多、作者的知己少;追逐名利(四)22.中峨冠而多群者: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23.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24.I1.苏黄共阅一手卷I1.佛印。第一层:总述船头上的三个人。其次层:说明苏黄共阅手卷。第三层:介绍佛印的神态动作。25.儒雅:放旷(五)26.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27.阴: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岸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岸;眦:眼眶:会:
10、等到:凌:登上28.大自然把奇妙秀丽都集中于秦山了,泰山很高,因而山的北面和南面明间不一样,山北昏而山南晓。29.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4567(六)30.信:刚:完结;再31.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32.写三男全被征;家中状况;老妇自请服役。三、33.略第五单元B卷班级姓名成果一、积累与运用1.埴写下表。题目出处作者朝代名句爱莲说陋室铭望岳桃花源记整体,由混沌到清楚。D.颈联结构工整,感情浓郁,表现了诗人在消息隔绝又盼家书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尾联以诗人望后情态作结,用一“搔”字,更显示了诗人的愁苦之心。4.问题探究。陋室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陌之有
11、”,有什么作用?爱莲说以菊和牡丹来衬托,用意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看法?二、文言文阅读(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痰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45675 .说明加点的词语。不独子其子。壮有所用()矜、寡、孤、独、废疾者。女有归O货恶其弃于地也。力恶其不出于身也。外户而不闭O是谓大同。6 .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序可否颠倒?为什么?7 .翻译下面的句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12、,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8 .简答。课文采纳的是什么结构形式?用“I1.”标出层次。课文说明的大同社会有哪些特征?(二)【甲】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石壕吏)【乙】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
13、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今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葬,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9 .石壕吏中写了“夜色”,木兰诗中也写了木兰征途中的“夜色”,它们在诗中各起什么作用?10 .请分析“老妪应征”和“木兰从军”各自的缘由,并分别写出作者对这两件事的看法。11 .从石壕吏和木兰诗中,你肯定对古代斗争有了肯定的相识和感悟。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相识和感悟。(要求:观点明确,不少于50字)(三)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鸣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
14、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臬(臬,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行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12 .下面句中“此”字分别指代什么?此公欲来。O老人肯相引之此。此殊不缺也。()13 .下面各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A.落:落英缤纷居民之大聚落也B.果:未果,寻病终子果来C.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吾此间凡衣服、饮食之属D.处:到处志之故可同处14.补出下面句子中的主语:4567O又戒日:“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出。15 .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觉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才进入大山之穴。C.穴中人告知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情愿留在洞中,所以,接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16 .翻译下列句子。此公欲来,能,相容否?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四)吟千锤百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17 .这首诗的体裁是,韵脚是、。18 .说明文中的词语。锤。等闲。浑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