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任务指导原则PPT课件04-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任务、指导原则.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任务指导原则PPT课件04-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任务、指导原则.pptx(30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第一节第一节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一、关于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的的几种理论一、关于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的的几种理论 美术教育的目的,古今中外论述很多。20世纪以来,西方儿童美术教育界逐渐形成两大理论派别工具论与本质论。1、工具论、工具论代表人物:代表人物:里德、罗恩菲尔德。观点观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个性的健全发展,美术教育应顺应幼儿的发展,并注重过程。工具论工具论里德里德 里德对艺术在教育中的地位看得很高,把艺术看成是适应社会的人的个性的自我定位最有效的手段。他认为人类的不幸主要溯源于个人自发创造力受到压制,人格自然的生长受到阻挠。教育唯有运用
2、艺术,才能摆脱这种状况,达到自我实现。这就是说,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促使儿童自发创造力与人格自然地成长。工具论里德工具论里德 在课程和教学法上,他建议课程不应视为各科的总汇;教学应该是活动,“如果在幼儿阶段,这些活动可称为游戏活动,在小学阶段称为设计(Project),然后在中学阶段合而为建设性课业。”艺术应成为学校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课程应采用统整模式。学校是实习工场,符合美学标准。而教师,则应该是将个体引入环境的中介,他应该了解“涵容”学生。工具论罗恩菲尔德工具论罗恩菲尔德 罗恩菲尔德认为:在艺术教育中,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造就富于创造力的身心健康的人。要
3、让每个儿童无拘无束创作,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和体验生活,这是发挥创造力的最佳途径。不要从成人角度评价儿童作品。工具论罗恩菲尔德工具论罗恩菲尔德 罗恩菲尔德认为:儿童美术发展阶段是来自遗传的知觉程序自然展开的结果,教师对儿童美术的学习不该予以干涉。不要试图教儿童怎样绘画,而应该只是提供材料和刺激,让儿童自我表现,以自己的速度、自己的方式发展他们的美术能力。罗恩菲尔德把儿童的创作看作是他们感情、智慧、生理、知觉、社会性、美感及创造性的反映。从儿童的作品中,可以窥见他们在这些方面的成长情况。罗恩菲尔德强调创作过程,忽视创作结果,明确指出“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是制作过程而非完成品。”工具论罗恩菲尔德工具论
4、罗恩菲尔德 理论基础理论基础: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和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 杜威曾经指出,“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儿童的发展和儿童的成长,就是理想教育之所在。对于儿童的生长来说,一切科目知识都只处于从属地位,它们是工具,它们所以服务于生长的各种要素,不是知识和传闻的知识,而是儿童的自我实现。”特点特点:强调美术教育的教育价值,将美术教育视为对儿童实施教育的手段,美术教育应与其它的教育手段和途径相辅相成,以达成教育的一般目的。工具论工具论观点:观点:美术教学应具有学科性、顺序性,主张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与指导方法,并且以学科的标准来评量儿童的学习成果。代表人物:代表人物:艾斯纳和古力理论
5、基础:理论基础: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特点:特点:强调学科为中心,倡导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主张实现美术学科自身的价值,即强调美术教育本质性价值。本质论本质论 艾斯纳强调美术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对个人经验的独特贡献;美术能力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学习和教育的结果。美术教学的领域应包括三方面:美术创作、美术批评和美术史。要有系统化的连续性课程设计。DBAE可以“培养出有教养的人,具有美术和制作方面的知识,而且能对美术品和其他物体中的美有所反应。”本质论本质论艾斯纳艾斯纳工具论工具论本质论本质论基本基本观点观点以儿童为本位,主张以儿童为本位,主张幼儿美术教育应顺应幼儿美术教育应顺应而儿童的自然
6、发展,而儿童的自然发展,主张儿童通过自发、主张儿童通过自发、自由的自我表现和创自由的自我表现和创造来认识周围世界,造来认识周围世界,发展自我,健全人格。发展自我,健全人格。以学科为中心,主张实现美以学科为中心,主张实现美术学科的自身价值。儿童的术学科的自身价值。儿童的美术学习并非自然成长的结美术学习并非自然成长的结果,美术对儿童最重要的贡果,美术对儿童最重要的贡献是属于美术本质的,不应献是属于美术本质的,不应该剥夺儿童能够从美术中得该剥夺儿童能够从美术中得到的东西。到的东西。局限局限性性儿童在表现潜能时,儿童在表现潜能时,容易陷入缺乏指导的容易陷入缺乏指导的境地,自由创造难以境地,自由创造难以
7、实现。实现。过分强调美术教育的系统性,过分强调美术教育的系统性,势必限制美术活动中儿童在势必限制美术活动中儿童在创造力和自由的个性表现方创造力和自由的个性表现方面的发展。面的发展。代表代表人物、人物、年代年代罗恩菲尔德罗恩菲尔德 、里德、里德(盛行于上个世纪二(盛行于上个世纪二十、三十年代)十、三十年代)艾斯纳艾斯纳 、古力、古力(盛行于上个世纪八十、九(盛行于上个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十年代)特点:特点:以师带徒、技法世代相传,重美术技法的掌握和发展,此外无其它追求。发展:发展:学校美术教育普及之前,美术技法论流行并占主导。19世纪,特别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契斯恰科夫教学体系。对中国美术教育的
8、影响。幼儿的作业课利弊:利弊:技能学习不可忽视;狭隘与单一 美术技法论美术技法论特点特点:以图画和手工训练幼儿感觉和肌肉运动,通过让幼儿画物体的形状、用泥捏物体模型对幼儿实施感官教育。代表人物代表人物:比利时的德克罗利和意大利的蒙台梭利,后者 甚至反对儿童自由绘画,认为“教绘画最好的方式并不是让儿童完全自由,而是通过训练手,为他提供自然发展的工具。”利弊利弊:美术活动确实可以促进儿童感官功能的发展;狭隘感官教育论感官教育论 前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对造型艺术提出了各种要求,并且使造型艺术受到深刻的影响。图画的内容和思想是图画教学的中心问题。反对未来派,提倡写生和写实,要求把握最主要和最典型的东
9、西。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 教育就是培养人的活动。对0-6岁的儿童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活动,就是学前儿童教育。教育包含了不同的育人内容、途径,它可以各种内容领域的教育来实现,例如:科学教育、艺术教育、语言教育、健康教育等。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其中一个分支,是借助美术这一学科来实现培养目的的。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及目的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及目的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及目的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及目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可以有两种情况:1、对单纯的、自然地儿童美术活动进行认识、指导,使之成为能够促进学前儿童健康和谐发展的活动。案例:案例:孩子们在画草地的时候,虽然有感性认识,也有一些想法,当往往不知道
10、该怎么画才好,这时教师就指导孩子装饰草地,把大块的白纸用彩笔一笔一笔地画上草,少留空白,画满小草。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及目的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及目的l2、从学前儿童教育需要出发,以美术为平台、手段,促进学前儿童健康和谐发展的活动。案例:为了让小朋友学会盖被子,老师设计了”我给娃娃盖被子“的主题美术活动。活动的开始是老师利用毛绒玩具小鸭子引出的小鸭子这几天没到幼儿园来,是因为没有盖好被子着凉、发烧了,为了早日来幼儿园,想让小朋友教它怎么盖被子。老师想知道我们班所有的小朋友是不是都会自己盖被子,但是没有那么多的玩具,怎么办?引导孩子们想办法。孩子们想出自己画娃娃,剪下来,并用小手绢当被子给小娃娃
11、盖上。三、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任务三、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任务(一)使学前儿童喜爱美术活动,保持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一)使学前儿童喜爱美术活动,保持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它能促使儿童积极主动地投身美术活动,这样的活动才会对儿童产生影响,从而促进儿童发展。美术教育能够达到让孩子们喜爱美术活动是最为基本的要求。孩子们对什么美术活动感兴趣呢?孩子们对什么美术活动感兴趣呢?1、学前儿童具有探索欲望,总会对新奇的美术工具、材料表现手法好奇,愿意尝试。三、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任务三、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任务2、美术活动还要有儿童表达、操作的空间。自由、宽松的环境是孩子们的最
12、爱。3、美术活动的生活化、游戏化也是孩子们能够产生兴趣的重要方面。总之,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应该是能够满足儿童的好奇、好动、好自主等特点的综合性活动。(二)丰富学前儿童美术实践经验,建立初步的审美意识二)丰富学前儿童美术实践经验,建立初步的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简单来讲是一种审美价值观,是审美的判断与评价。对于学前儿童建立初步的审美意识,美术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三、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任务三、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任务l例如,法国的美术教学大纲在幼儿园阶段规定要有“为构造艺术作品所需要的各种实践。引导儿童观察、触摸、制作并完成。(三)发挥美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学前儿童健全人格(三)发挥美术的情感教育
13、功能,促进学前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的形成 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陶冶性情的功能。美术活动可以帮助儿童个性情感获得有序化释放。总之,要营造一个宽松、舒适、自由、开放的环境,让儿童去创造、表现、探索、发挥,从而实现情感调节,进而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第二节第二节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指导原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指导原则则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研究对象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研究对象 美育是教育的分支,美术教育自然也成为美育的组成部分。美术教育既不是简单的美术技巧的训练,也不是审美知识的灌输。具体来说,是在美术活动时尽量考虑教育因素,在教育儿童时一定要着眼于美术活动。什么是美术活动中的教育性因
14、素?什么是美术活动中的教育性因素?1、操作性因素 2、游戏因素 3、创造因素 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研究对象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研究对象4、生活因素5、艺术因素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指导原则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指导原则(一)恰当适度地处理操作因素与艺术因素的关系(一)恰当适度地处理操作因素与艺术因素的关系 儿童喜欢美术活动中对工具的操作,那么,是不是说孩子们可以随意操作而不讲求方法呢?又应该怎么体现审美呢?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肯定要注重操作的,但教师在操作方法上也应该给予适当的指导,为儿童今后的自由创作、表现奠定基础。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指导原则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指导原则二、学前儿童美
15、术教育的指导原则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指导原则 只有经过指导的美术活动才具有审美性、艺术性、操作方法的指导对于儿童绘画活动的展开十分重要。结论:只有简单的教育学,才会有丰富的艺术创造与表现。要有指导的开展美术活动,而且指导必须得当。基本技法的学习还需要因人而异,切不可强迫孩子或者“一刀切”。如果孩子不接受指导,那是指导出了问题,而不是孩子不需要。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指导原则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指导原则(二)突出游戏因素和生活因素的地位(二)突出游戏因素和生活因素的地位 没有生活和游戏因素的美术活动,不能称为真正的学前儿童美术活动。单纯依靠美术技巧的训练是不能完成审美教育任务的,况且,生活和
16、游戏也蕴藏着审美教育的因素,把生活与游戏融入到美术活动中,美术教育活动的效果会更好。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指导原则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指导原则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指导原则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指导原则 由上述案例可知,作为美术教师,要善于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提炼绘画题材,再将美术的绘画语言与之有机的结合。因此,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必须是综合的,融游戏、生活、美术为一体的。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指导原则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指导原则(三)强调创造因素的作用(三)强调创造因素的作用 儿童在美术活动中运用自己的符号系统来反映生活印象,表达思想认识,宣泄情感体验。这些创造的背后隐藏着儿童认识、情感的发展,表面看是一幅图画,实际上画里表现了儿童纯真的内心。案例:案例: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 案例说明,美术活动可以增强儿童心理活动的有意性,他们的美术活动也是有一定目的追求的。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指导原则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指导原则 作为教师应该了解美术活动的这种特性,注重透过儿童的作品了解儿童内心世界,从而对儿童加以引导、启发与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