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风海韵话南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风海韵话南通.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江风海韵话南通万里长江这条自然的、文化的河,流到最宽处南通入海。江海都会南通地处我国东海岸中部、长江入海口北岸,三面环水、一面靠陆,状如菱形半岛,长江文化因此演变成江海文化。江海文化是江天海空条件下南通人民生产生活集体的历史创造,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一是文化历史的杂合演进,二是文化特色的水色风貌,三是文化形态的承古开今。一、文化历史:杂合演进远古时代,南通还是一片茫茫的江口海域。随着长江泥沙沉积,自西向东逐步形成了沙洲、浅滩和陆地。海安成陆最早,五千年前海安的青墩就已有人类生活。如皋和如东相继在汉代和南北朝时同陆地连接。现在南通市区和通州在南北朝时还是沙洲,史称胡逗洲,直到唐末才与大陆相连。海门
2、则由许多江心沙洲与江北老岸涨接而成,虽在唐代已成陆,但元末至清初逐渐坍入江中,至清乾隆年间重又成陆。启东在清代中叶还是长江口一片茫茫沙洲,20世纪初才同海门陆地相连接建县。大自然的沧桑变化,孕育了依江傍海、辽阔肥沃的江海平原。处在江与海交汇处,南通有土生土长当地人,也有跨江而来的江南人、南迁而来的北方人等四方移民。长江与大海在东进西侵的长期自然演变中,构成了不同的族群和文化的群落,主要是当地人依赖海岸和海滩生产、生活的海盐文化,以及跨江而来、拼搏图生的移民文化,两者在同一时空下交流相融,活力倍增,形成南通有别于其他江海交接处的文化类型江海文化。因此,杂合性是她的本质特征。海安青墩、吉家墩等地出
3、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如石磨、陶器、玉器、骨角器具和动物遗骸,证实五千年前南黄海之滨已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烧陶磨石、渔猎纺织,不断繁衍生息,并形成了最早的土著文化。在嗣后漫长的岁月里,江海大地有过多次海陆变迁,先民被迫内迁,土著文化发展中断,却与中原文化发生联系和彼此渗透。两汉时,现海安、如皋一部分属当时的海陵县,由于北方连年战乱,移民大批南移至此。隋唐之后,江淮地区农业日渐兴盛,尤其是盐业发展更快。四面八方有“流人”在沿海沙洲(包括如今属南通市区的胡逗洲)煮盐、捕鱼、农桑,带来了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千余年中,各种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兼收并蓄、潜移般化,逐步形成了苏北平原上的江海文化
4、。从世俗文化层面看,南通是齐鲁、荆楚、吴越文化的交汇点。“江山控于吴越,风俗近于邹鲁。”(明万历通州志风俗)前人已作了非常精到的界定。这样,长江口的南通江海文化就与珠江口等江海交汇处的地域文化有了泾渭分明的区别。南通江海文化吸收上述各种文化的优点,在南通这个特定的地理、历史环境中形成,因而具备了久远性、兼容性、互补性、开放性等特征。江海文化两极交融性,在此也可见一斑。南通南部的沙地人大多是从江南句容、常熟一带移居而来,带有吴文化细腻、精致的特点;北部的江北人长期生活在江淮之间、黄海之滨,沿袭了楚文化粗犷、倔强的特点。长年累月,吴楚文化的交汇和两种品格的互补,造就了南通人民心灵手巧的天性,吃苦耐
5、劳的精神和适应环境的应变能力。江海文化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江苏“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体现了南通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坚韧、开拓精神,是值得重视的地方文化和精神。南通移民除了有着很强的拓展性外,地域分布也呈现出一定的集群性特点。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沿江岸、海岸的大量移民所具有的异质文化特性更为明显。成陆时间并不算长的海门就有百年移民史。黄海之滨的如东南坎,是张春所创大豫垦殖公司旧地,近百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拓植兴垦、围海造田热潮,是我国自古未有的创举。在张骞的示范引领和深刻影响下,绵延700里的苏北沿海滩涂上,20万海门移民北上拓植,拥有2000万亩棉田、30万人口的淮南垦地由
6、此形成。如今,500万海门人的后代与当地人融为一体。南通人走南闯北,勇于变革,勤于开新,创造了南通人新形象。二、文化特色:水色风貌南通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包水,水绕城。城里的濠河,此为古代护城河,史载“城成即有河作为一座美丽的花园城市,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建城一千多年来,濠河担负着防御、排涝、运输和饮用等重任,被称为“人身脉络”。濠河呈葫芦状俯卧市区,分南环和北环两个圈。北环内约1平方公里范围的通州古城,是历代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南环小于北环,是明代为防御倭患而筑的新城。濠河全线贯通,水域相连,上有20多座各式桥梁,称得上桥水处处映江城。宽窄有序、清澈如镜的水面,迂回荡漾、鸥飞鱼翔的自
7、然美景,又被誉为美轮美奂的城市“翡翠项链”。在辽阔的江海平原上,军山、剑山、狼山、马鞍山、黄泥山五山自东而西滨江而立,山姿秀丽。山前滔滔大江,滚滚东去,山后平畴千里,一望无际。山光水色,明朗自然。拱立的五山成为苏北平原之魂宝。北宋政治家、诗人王安石游狼山时曾发出遨游半是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的感叹,北宋大书法家米芾也以“第一山”美誉相赠。站在长江入海口的第一山狼山,南眺长江,东观沧海,北瞰平原,悦目怡情,荡人心旌。五山风光独特,人文古迹众多。尤其狼山,为我国佛教八小名山之首。始建于唐总章二年(669年)的狼山顶上的广教寺,香火不断,宗教文化在此源远流长。南通是天然的水网地区,境内外江海湖河遍
8、布,水运发达。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吴王刿潺为发展盐业生产,花了近40年的时间,开挖了一条从扬州到如皋蟠溪的人工运盐河,奠定了南通作为华夏中部海运与河运接点的地位。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日本僧人圆仁从长江口掘港进入我国境内。他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有关于当时如东、如皋地区的见闻:“见官船积盐或三四船,或四五相,双结续编不绝,数十里相随而行。”此种盛况不亚于当今“装不完卸不尽的上海港“。10世纪后不久,海水为患,海堤入修。宋代西溪(东台)盐官范仲淹主持重修捍海堤,北赴盐城,南至当时属如皋的掘港,导江以灌溉,使如皋全境的农业都得以发展。明朝时盐务收入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命脉,南通统管两淮盐运
9、十大盐场,为淮左望郡。水是江苏的特色,更是南通的特征。位于启东寅阳东南角的圆陀角,为江苏省域的最东端。这里寅时即可见到日出,比其他地方约早一小时,因而得名“寅阳二站在圆陀角,可以见到长江入海,东海和黄海也在此分界,可谓“三水交汇处,蔚为壮观景”。如东境内南黄海滩涂,一马平川,具有丰富的水产资源,独具特色的海滨旅游项目一一踩文蛤(“海上迪斯科”),展现出南黄海的风情万种。在海天白浪间赤足细沙中,尽享沙滩渔人的野趣。文蛤是南通沿海滩涂贝类海鲜中的上品,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尝到其味,御封”天下第一鲜二三、文化形态:承古开今由大江大海合拢起来的这块土地,既是宜于生产、生活的田园,也是不断创造精神文化财富
10、的沃土。因应由古而今的历史脉络和文化传承,江海文化续古开今不仅是一个历史命题,更是一个时代命题,是与历史交流传承又有时代交融发展的重要文化命题。江海文化是南通江海大地上上下五千年人文历史的深厚积淀,又处于不断发现和持续拓展的动态过程,在历史长河中匆匆穿行,留下诸多不可磨灭的印记,给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留下广阔空间和巨大舞台。青墩遗址的发现,使被淹没的南通远古辉煌重见天日,将这一地区的历史前移了三千年左右,说明南通人文历史与五千年中华文明同在。从出土的玉器、陶器、骨器等器物的形态上看,既有吴越良渚文化的烙印,又有齐鲁大汶口文化的痕迹,说明新石器时代的南通极可能是南北文化交流的中心地之一
11、。打开甫通戏剧史,由远古的祭祀仪式演绎而来的地方戏剧弥散着蛮荒、雄浑,神秘、诡异。南通五千年巫傩戏剧,引起了人类学、历史学、宗教伦理学、戏剧发生学等诸多国际文化圈的关注和认同。南通童子戏纳入史前文化一一傩戏、傩文化的范畴,先民无知无畏、生存欲求、忧患意识、搏击精神汇成了亘古传唱的驱邪纳吉仪式性很强的传统戏剧。南通历经千余年不断演进的戏剧文化,有着特殊的魅力。北宋皇祐年间,龙图阁直学士、海乡人施昌言在真州(仪征)建造真园,家演慢戏,谓是“红杏出墙明清时期,昆、徽兴盛,家乐班剧兴起,以如皋冒氏家乐班为最,成为海内名士云集地。汤显祖、李渔、孔尚任等亦行吟于斯。南通是“京剧之乡”,号称“红生鼻祖”的王
12、鸿寿等一大批下河乡班艺人,于清末参与编织了南派京剧的摇篮。打开中国话剧史,“春柳社”记录着南通剧人浅浅的履痕,赵丹等组建的“小小剧社”同仁从这片热土走向了上海、走向了全国。南通是流派横陈、名角集萃之地。清末状元张骞敢为天下先,建造更俗剧场,创办伶工学社,留下了南派北派汇通、梅欧联袂演出的佳话。张骞作为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其实践和业绩奠定了南通坚实的近代化基础,对南通城市建设、区域发展和文化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从濠河两岸到一城三镇,再到江海大地,荟萃了丰富的近代文化景观:大生纱厂、通海垦牧公司、师范学校、博物苑、图书馆、翰墨林印书馆、织绣局、更俗剧场、有斐饭店、商会大厦、
13、俱乐部、五公园等等,还有张骞及其兄张誉的故居。它们抱水环峙,辐射四方,大多尚存,构成浓郁的近代文化遗存。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南通始终活跃着革命文化。打着“革命”旗号的蒋介石,向共产党人举起屠刀,中华大地陷入白色恐怖之中。在严峻形势之下,中共中央领导周恩来和江苏省委领导李维汉、李富春、陈云、李硕勋等决定将通海如泰地区的工农武装组建工农红军。1930年4月3日,在如皋西南乡贲家巷,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正式宣告成立,任命何坤为军长。南通与上海,是扼守万里长江入海口一南一北两座重要的城市。上海有其先进性和世界性的特征,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尤其是交通的阻隔,南通与上海的发展相比形成落差,南通江海文化与上海
14、海派文化也当如此。苏通大桥等一条条大桥的建成已经使长江入海口天堑变通途,南通与上海的悬殊将随上海这座大城市的辐射而逐渐缩小。联通江南与江北的一条条大桥,解决的不仅仅是物理上和空间上的交通问题,更会带来大桥交通对南通发展的强大支撑,也会噢起南通人对南通城市定位、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南通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南通城市新形象的深层思考和重新定位。如果说,江与海的交汇是南通地理的鲜明特色,那么江与海的激荡也充分彰显出南通文化的地域底色。历史告诉我们过去,也更清楚地告诉我们未来。从宏观上讲,南通有长江口文化,体现为江与海相结合、相统一的地域历史文化;从中观上讲,南通有“中国近代笫一城”的城市文化积淀;从微观上讲,南通有博物馆文化、名人文化等特色文化。文化自信源自对历史创造的认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文化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文化遗产。”并要求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偿承历史文脉。长江后浪推前浪。如果说文化是一条奔流不息、博大开放的河,那江海文化则是拥有江与海两大来源的双向奔赴,动力不竭,魅力不衰。她从远古走来,经过一个又一个繁花似锦的时代,创造了煨燎的地域文明,流向浩瀚无边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