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治理情况汇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污水治理情况汇报.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污水治理情况汇报XX是20XX年新建县级行政区,辖9个乡镇,共有农业人口25.5万人。建区之初,全区无一乡镇实施雨污分流,无一乡镇建有污水处理厂(站),83家畜禽养殖场沿河而建,农药化肥施用过度,场镇生活污水、规模养殖场污水直接排入河中,全区12条主要河流水体黑、水味臭、水质差,黑臭水体河流3条,劣五类水质河流7条,四类水质河流2条。建区后,XX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战略,以全面落实“河长制”为抓手,全域开展“洁净水”行动,聚焦乡村生活污水、规模养殖污水、农业面源污染,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发展导向,大力度、常态化、全方位治理乡村污水。经过几年努力,黑臭水
2、体全面消除,8条河流水质达到四类标准,4条河流水质达到三类标准,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宜居乡村正变成现实。一、统筹“三大区域”,全面治理,确保乡村污水治理全覆盖一是乡镇场镇。通过雨污分流管网收集污水,推广预处理+Cass+过滤消毒、氧化沟滤池转盘生物处理、卡式氧化沟、预处理+Cass+过滤沉淀等处理工艺,所有乡镇污水处理站均按一级A标设计建设,现已建成乡镇污水处理站9座,实现全区所有乡镇场镇全覆盖,建成雨污分流管网48.5公里,污水收集率均在90%以上。二是新村聚居点。根据地理位置、布局、人口聚集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统筹布局污水处理站,坚持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用,大力推广微动
3、力、太阳能、微动力+太阳能三种污水处理模式,达到处理后的水可灌溉、能畜饮,现已建成新村污水处理站32座。三是散居农户区。依托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沼气项目,重点在公路沿线以及适养区内的大中小型养殖场、农民居住点,大力普及农村户用沼气、养殖场沼气工程,推进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现已建成沼气池2.23万口,惠及农户4.7万户。二、创新“三种模式”,多元治理,实现乡村污水治理齐参与一是市场运营模式。对乡镇污水处理站建立完善“排污者付费,治污者收益”的价格激励和约束机制,稳妥开展乡镇污水处理费进入水价试点,将其交由有资质的第三方公司进行管理,全面实行市场化经营,对排污者实行收费管理,收费标准达
4、到保本微利水平。目前,区政府按照日处理量400吨以上每年22万元、400吨以下每年12.5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实现了乡镇污水处理站运行率达到100%、污水处理率和达标排放率均在95%以上。二是自主管理模式。对新村污水处理站,突出公益属性,区财政将1万元运行管理经费纳入村年度经费预算,全区所有新村污水处理站均交由所属村委会自主管理。明确村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落实1个农村公益性岗位专门管理,设立群众监督员负责监督运行。对涉及维修等重大事项,提交村委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充分讨论、民主表决,确保将有限的运行资金用在刀刃上。三是资源化利用模式。在集中连片的产业基地布局规模养殖场,围绕就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
5、利用目标,突出“以种定养、种养结合”“水肥一体化”生态循环模式,配套建设干湿分离、雨污分流、粪便发酵、沼气发电、沼液“水肥一体化”灌溉的粪污处理设施,充分释放土地消解吸纳能力,不断提升乡村污水的资源化利用水平。现已发展以“正邦”为代表的种养循环产业基地8.7万亩。三、健全“三项机制”,长效治理,促进乡村污水治理可持续一是资金保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政府投资为导向,运用资金奖励、政策引导、定额补助等市场手段,撬动社会资金投入,放大政府资金投入的乘数效应。整合环保项目资金,利用“世行”等金融机构贷款以及社会资金投入促进乡村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完善多元化治污投融资机制,同时将乡镇和新村的污水
6、处理站兜底运行经费纳入区本级财政预算。二是管理培训机制。建立健全“1+N”的管理培训机制,乡镇污水处理站运营企业负责培训一批业务骨干,划片区进行管理,日常运行交由临聘人员负责。由区住建局负责对新村污水处理站管理人员统一进行培训,现场进行指导,帮助其熟悉设施工艺特点,掌握相关操作知识。三是监督监测机制。投资400余万元对已建成的乡村污水处理站全部安装在线监测系统,发现指标异常及时进行检查分析,切实整改,增强自我监测能力。区政府聘请第三方检测机构定期对污水处理站出水水质进行抽样检测,检测结果作为政府补贴额度发放重要依据。将乡村污水处理站运行情况纳入“洁净水”“河长制”的重点内容,适时督查运营情况,以督查倒逼治理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