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考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1252378 上传时间:2024-12-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考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必考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必考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必考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必考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必考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必考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必考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必考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必考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考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课下达标练(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春秋战国农耕时说:“上田,夫食九人。下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行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自然经济正式形成B.农业动力和工具革新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水利浇灌事业的发展解析:B0材料中现象是自然经济的表现,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缘由,故B项正确:土地私有制并非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獐由,故C项错误;水利浇灌事业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因索,故D项错误。2 .汉代盐铁论水旱中说道:“农,天下之大业也;

2、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做多,农夫乐事劝功。”材料说明汉代()A.农夫具有少劳作也必需多收获的意识B.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C.灌钢技术加速了铁农具的推广普及D.铁农具起先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解析:选Bo材料反映的是铁器的运用,推动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农夫具有少劳作也必需多收获的意识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说明铁器的运用,推动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反映的是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故B项正确:灌钢技术出现在南北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铁农具推广,故D项错*O误O3 .下图所示内容为中国某

3、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A初期对地方行政设置做出重大调整强化重农抑商政策A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起先用煤做燃料冶铁A.汉朝B.宋朝C.唐朝D.明朝解析:选A。依据所学学问可知,汉初地方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郡国并行制,符合“初期对地方行政设贪做出重大调整”,依据所学学问可知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汉武帝“盐铁官营”符合“强化重农抑商政策”,依据所学学间可知,汉代开通丝纲之路符合“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依据所学学问可知汉代起先用煤做燃料冶铁,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4 .据相关材料记载,明朝的宏观经济状况为:农业占明朝GDP比重平均为88%,

4、手工业和商业最高时也没有突破20%;政府税收占GDP比重为3%-9%,平均为5%。依据材料推断当时明朝()A.田赋收入是财政收入的大宗B.经济总量长期雄踞世界第一C.推行农工商共同发展的政策D.黄金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解析:选A。依据材料可知,农业占明朝GDP比重较高,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经济总量长期雄踞世界第一,故B项错误;古代王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指出黄金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故D项错误。5 .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难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据此可以推知()朝代秦汉唐宋元明清次数37549387451351055344频率0.85次/年1.7次/年2.7次/年

5、5.31次/年18.5次/年18.9次/年A.明清政府治灾防灾实力降低B.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C.明清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D.农业生态治理环境逐步恶化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明清自然灾难次数比前朝多,但不能体现明清政府治灾防灾实力低,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出灾难地点在南方还是北方,故不能体现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故B项错误;从明清时期自然灾难的次数和频率远超前朝,可知明清时期农业生产常常受到自然灾难的侵扰,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对生态环境的治理,故D项错误。6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实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

6、肯令之适人。”这说明()A.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C.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解析:选Ao据材料“中国古代实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反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可以彳导出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故A项正确;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有肯定化的倾向,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古代妇女的地位的信息,故C项错误;农业社会的主要劳动力是男子,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不合题意,政D项错误。7 .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占到55%;据北宋太平寰

7、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59.1%,以北则为40.9%o这一变更()A.导致丝绸之路的受阻8 .导致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C.反映经济格局的变动D.加剧人地冲突的尖锐程度解析:选C。“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和“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可知主要是反映全国经济状况的描述,没有涉及对外贸易,故A项错误:从户口的数量来看,虽然有变更,但不足以说明政治中心南移,故B项错误:通过唐宋南北户口数量的变更,可以看出北宋时期南方的户口增加,而北方相对削减,南北经济的结构有所变动,故C项正确;材料仅有户口数量,没有土地占有量的统计,故无法确定人地冲突的状况,故D项错

8、误。9 .下表是不同时期府的南北地理分布状况统计表。出现表中变更的主要缘由是()历史时期中原王朝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府比府比府比府比府比府比府的地理分布状况数例Hi例数例数例故例数例北770%844.44%2943.29%1335.14%3320.50%8437.84%雨330%1055.56%3856.71%2464.86%12879.50%13862.16%A.政治中心南移8 .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C.经济重心转移D.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解析:选C。材料没有涉及到政治中心南移,并且元明清时期政治中心都在北方,故A项错误;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在肯定时期会影响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南方行政区划的增多,但

9、并不是主要缘由,故B项错误;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我国南方地区经济不断发展,相应在政治上的表现则为南方的行政区划不断增多,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故D项错误。9 .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中,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该措施()A.阻碍了经济发展B.促进手工产品规范统一C.动摇了农本观念D.激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解析:选B。“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事实上是手工业标准化生产的法律要求,有利于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这种规定促进了手工产品规范统一,故B项正确;农本思想贯穿我国封建社会的始终,关于手工产品规范的法律与农本观念无关,故C项错误;工律规定

10、旨在统一规范,并无激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之意,故D项错误。10 .“庖丁解牛,技进乎道”;“差之军厘,谬之千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十年磨一剑”上述成语词组能够集中呈现()A.中国语言文化的精炼之美B.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精神C.古代中国的工匠精神D.儒家格物致知的精神追求解析:选C。材料中成语词组反映的是对工作的看法要精益求精,与语言文化无关,故A项错误:农业文明新神与材料成语词组不符,故B项错误;庖丁解牛的故事告知人们一个道理,做任何事只有做到心到、神到、手到,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一丝不苟”“精雕细琢”也要求要仔细精益求精,而“工匠耕神”的核心便是:要树立一种对工作执

11、着,对所做事情、所造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故C项正确:格物致知强调的是求“理”的途径,故D项错误。11 .唐朝时已出现白瓷,邢窑R瓷名满天下。匍说记载:占代烧制白瓷,必先用磁石在釉水中搅动,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资才不会有黑斑,这种方法开创了现代磁法选矿的先河。这表明()A.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B.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C.中国占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D.中国古代科技应用非常广泛解析:选A。材料用磁石“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无才不会有黑斑”,表明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唐朝制瓷业的成就,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唐朝究器的世界彩响,故C项错误:材料

12、只反映出中国古代科技应用于制无业,并没有体现非常广泛,故D项错误。12.宋词“并(太原)刀如水,吴(苏州)盐胜雪”反映了宋代()A.地域性商帮的崛起B.太原、苏州成为闻名都会C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南移D.手工业水平的超群和专业市镇的兴起解析:选D。地域性商帮出现于明清时期,不是宋代,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并(太原)刀如水,吴(苏州)盐胜雪”无关,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并(太原)刀如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并(太原)刀如水,吴(苏州)盐胜雪”反映了宋代手工业水平的超群和专业市镇的兴起,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 (25分)阅读材料,

13、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萼(地瓜)、马钵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肯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其次版)材料二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栗、麦为主,采纳新的根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

14、过程。中国人采纳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自不待言的缘由是原产稻、裳、麦等粮食的不足;而美洲粮食作物在进入18世纪之后的快速推广,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口在成倍增长。玉米、落薯等作物的传播路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样,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渐渐推动。美洲作物的传入与推广,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虽然也变更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总体上始终处于补充的地位,人们仍旧以稻、麦等为主要粮食。摘编自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D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及其缘由。(15分)(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指出明清时期农作

15、物种植状况产生的影响。(10分)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一“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得出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依据材料一“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玲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得出美洲作物引入:经济作物大量种植:经济作物专业区出现;依据材料二“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烫、麦为主”得出:南稻北麦的格局(稻、麦等为主要粮食)。其次小问缘由,依据材料一“在肯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得出:人地冲突突出;“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得出市场扩大,农产品商品化加强:依据“自海外传入中国”得出:新航路开拓加强了中外沟通以及政府激励农业发展,如垦荒、植棉等。依据材料二:“因为中国人口在成倍增长”得出因为中国人口在成倍增长(2)依据材料一“在肯定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