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2018-203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宁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2018-2035).docx(19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学指引、绘制美好蓝图。受西宁市人民政府委托,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承担西宁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以下简称环境总规)的编制工作。规划编制技术组就环境分区管控、环境资源承载上线、环境质量改善的分区指引、环境管理政策等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完成环境总规文本、研究报告及规划图集,设计开发了西宁环境总规实施信息系统。为优化西宁市环境保护布局、促进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结合实际,编制西宁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2018-2035年)(以下简称环境总体规划)。环境总体规划从西宁市白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际出发,以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以保障辖区生态环境安全,维护生态系统健康为根本,研究提出实
2、施生态保护分级管控、环境质量红线、资源开发红线的“三线管控”战略。经过初步研究,将西宁市13.47%的国上空间划定为生态保护的高功能区;将35.80%的国土空间划定为水环境质量红线区,将24.18%的国土空间划定为大气环境质量红线区,将18.96%的国土空间划定为土壤环境质量红线区,将7.77%的国土空间划定为高环境风险区,实施生态环境分级管控。在全面评估西宁市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提出合理控制环境资源开发强度、促进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要求;研究制定了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环境保护战略指引,初步建立起城市分区保护、分级管控的基础格局。第一节保障饮水安全第二节改善水环境质量46第三节改善大气环境质量4
3、8第四节改善十壤环境质量53第七章开展环境风险识别,产格防拄环境风险55第节环境风险源与受体识别55第二节环境风险分区防控57第三节环境风险管控措施58第八章立环M划体系,指引重点区域保护发展60第一节建立环境总体规划体系60第二节大通自然保护地生态屏障区环境规划指引60第三节川水生活环境维护重点区环境规划指引62第四节大通捏中浅山农牧业发展区环境规划指引65第九章创新环境现政策,提高环境公共服务水平66第一节创新环境管理政策67第二节加强环境公共服务68第三节实施重点工程71第十章加强“多短融合”,强化规划实施保障72第一节规划衔接融合机制72第二节规划实施保障机制73附表I极要生态空间清单
4、74附表2466个水环境质重红线区清单74附表38个大气环境质红线区清单87附表490个大气环境质量严格管控区清单87第一章基础与形势西宁市生态基础良好、环境优势突出,但未来城镇开发建设、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巨大,依然面临着城市生态环境品质持续改善、格局型环境问题解决、绿色发展水平提升等压力。第一节区位条件西宁市是青海省守住生态定位的压舱石,是引领青海省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西宁市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经济实力在省内市州中遥遥领先。2018年,西宁市地区生产总值1286.4亿元,增速9%,是青海省唯一一个突破千亿大关的地市。工业与服务业发展水平均高于省内其他市州。第三产业占比及
5、三产增速在全省均排名第一位,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玉树无数据)比例60.98%,排名第一位,领先优势明显。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视察时,明确指出“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这一重要论断指明了青海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历史方位和发展定位。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首位度最高的城市,西宁市仍将面临环境空气质量改善不稳固、主要河流中下游水质存在恶化风险、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亟待提升、结构性布局性矛盾突出等问题,只有进一步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通道,方能辐射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西宁是沟通西北西南、面向青藏高原的门户枢
6、纽,是青海省当前及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制高点。西宁市是青海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中心,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城市,是国务院确定的内陆开放城市,河涅文化发祥地之一。西宁市处于我国近西部和远西部的结合部,在国家宏观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中,处于二级轴线,作为兰新经济带上一个重要的节点,是东部地区生产要素进入远西部的重要落脚点和经济辐射的二传手,发挥着承东启西、南引北联的枢纽作用。是青海省东部城市群经济圈核心城市,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经济区、促进全省协调发展的先导区和全省高新技术及循环产业基地、高原现代农业示范区。城市开发空间有限,布局性资源紧缺特征明显。西宁市位于青海省东北部,青藏高原东北部
7、,属于祁连山区的混水河谷地,西宁市南有南山、北有北山,北、南、西部地势相对较高,导致河谷地带大气扩散条件较差,也构成了城市空间向南、北发展的天然瓶颈。市域面积、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城市建设用地占市区面积比重分别位于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中下游、中游、上游水平,说明西宁市市域范围较小,城市建设开发面积与强度较高。水资源总量占全省比重不足5%,人均水资源量低于全国与全省平均水平,属于资源型重度缺水城市。西宁市年降水量分布大体呈“西多东少的特征,沿混水河一线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降水量在355450亳米之间,海拔略高的西部山区,降水量为450650亳米,水资源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第二节环境基础生态安全格局基
8、本形成,森林及各类保护区面积占比高。西宁市着力构建以i皇中区西堡镇为生态绿芯、近郊南北两山和环域两山(大坂山、日月山、拉脊山)为屏障,沿涅水河、北川河、南川河“三河六岸”绿化带为生态廊道的“一芯、二屏、三廊道”城市生态格局。2018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4.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6.84个百分点,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达到40.5%,人均公共绿地面枳12.5平方米。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面积156261.84公顷,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20.54%,主要分布在涅中区的鲁沙尔镇南朔山、群加森林公园、上五庄森林公园,涅源县的日月山等。水源地水质总体较好,湿水河干流上游水质优良,中下游水质恶化。全
9、市10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达标率100%。混水河干流上游(涅中区黑嘴桥断面以上)水质优良(HH1.类),中卜游由于承接城区的污水排放,水质急剧恶化(IV劣V类),中下游断面的现状水质难以稳定达到目标要求。涅水河12条重要支流中,甘河沟、南川河水质污染严重,小南川河水质污染较重,北川河污染较轻,其他8条支流水质较好。水体主要污染因子为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主要污染来源为城镇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等。保护带来压力。西宁南北两侧均为山地,狭长的河谷地带成为主要建设活动、工业发展、居民生活的集聚地。面临建设项目侵占农用地特别是耕地数量较大和补充耕地能力不足的双重
10、压力,耕地保护形势日益严峻。国土空间狭小,全市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难度日益增大。水资源总量在全国处于中下游水平,但用水量大,市辖区用水总量在全国排名中上游水平,且用水效率低,市辖区人均用水效率处于全国下游。结合全省乃至青藏高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疗中心的定位,对周边地区人口虹吸效将保持延续,中长期市辖区用水水平若不能得到较大提升,水资源浪费风险较高。工业能源消费结构需要持续改善,且产值能耗出现反弹,部分重污染行业能源利用水平亟待提升。2018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电力、原煤、焦炭、天然气消费量占比分别为41.02%、33.12%、9.86%、7.28%,原煤占比大于33,能源消费对环
11、境压力较大。2018年,规上工业企业产值能耗为0.86吨标准煤/万元,同比出现反弹。从工业总产值占比93.3%的前10大行业能耗情况看,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6大行业产值能耗较高,尤其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产值能耗2.18吨标准煤/万元,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产值能耗1.6吨标准煤/万元,分别为全市产值能耗平均水平的2.53倍、1.86倍,能耗二氧化碳达峰和空气质量达标规划,探索实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加大工业源减排力度。(1)严格执行重点行业排放限值。
12、区域内水泥、有色金属冶炼、玻璃等重点行业及燃煤锅炉行业现有企业严格要求达标排放,区域内现有火电、钢铁、水泥、有色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率先执行特别排放限值。(2)加快重点行业脱硫、脱硝及除尘改造工程建设。限期实施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治理项目,加快推进水泥生产企业、有色金属冶炼企业、玻璃生产企业脱硝及除尘设施升级改造;强化工业企业燃料、原料产品堆场扬尘控制,大型堆场应建设密闭料仓与传送装置.0(3)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并依法开展强制审核,引导企业开展生产全过程控制,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按照节约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重点污染物排放的要求,制定有色金属冶炼、铁合金、水泥、玻璃等重点行业清洁生
13、产年度计划,筛选清洁生产改造重点项目,并组织落实。深化扬尘综合治理。(1)强化堆场扬尘管理。工业企业堆场实施规范化全封闭管理。加强搅拌、粉筛、筛选、装卸等作业时的防尘措施,转运物料尽量采取封闭式皮带传送。厂区主要运输通道实施硬化并定期冲洗或湿式清扫,堆料进出口设置车辆冲洗设施,运输车辆实施封闭或全覆盖。建设城市工业企业堆场数据库,并组织安装工业堆场视频监控系统。加大生活垃圾收集点与扬尘污染点管控。严禁建成区露天焚烧垃圾和建筑废弃物,城工商部门、质监部门联动执法,保障油品质量,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不合格油品行为。(4)推进柴油货车等高排放车辆深度治理。严厉打击和杳处销售排放不达标车辆企业。具备
14、条件的柴油车安装污染控制装置、配备实时排放监控终端,并与有关部门联网。通过实施在用车排放检测与强制维护制度,加强柴油货车等在用车检验、维修等环节监督管理。限制重型卡车进入中心城区,划定重型卡车禁行时段和路段。实施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加强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协同治理,控制臭氧和细颗粒物污染。强化挥发性有机物减排力度。加快具备条件的行业实施低(无)挥发性有机物原辅材料替代。持续开展石化、煤化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合成纤维制造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研究和有效治理,切实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管控,提升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三率小。巩固加油站、油罐车和储油库的油气回收治
15、理成果,推进油气回收智能化管理。严格新、改、扩建储油库、加油站的审批和验收,对重点加油站进行在线监控。强化氮氧化物总量控制及污染减排,逐步开展现有天然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推进水泥、焦化、铁合金等深度脱硝治理。加大餐饮油烟治理力度,城市建成区范围内餐饮服务经营场所应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设施。第四节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废气收集率.治理设连同步运行率和去除率.摸清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建立健全全市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增强土壤环境监测、监管和应急预警能力建设,完善重点监控点位布局,实现辖区内重点区域全覆盖。整合上壤环境质量调杳结果,建立基础数据库、信息化管理平台和共享机制,充分发挥上壤环境大数据在各领域中的作
16、用。充分考虑污染土壤的环境风险,依据调查结果合理确定土地用途。加强项目准入管理。防范建设用地新增污染,有色金属冶炼、化工、电镀、医药、危险废物处置、加油站等排放重点污染物的建设项目,须在环境影响评价时同步监测特征污染物的土壤环境本底值,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并提出防范上壤污染的具体措施;需要建设土壤污染防治设施的,应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产使用;企业对现有土壤污染未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减轻污染危害的,不得建设除节能减排、污染治理和清洁生产以外的其他项目。加强土壤污染风险源监管。制定农业土壤安全利用区域产业准入、退出清单,对一般环境管控区实施严格的土壤环境保护,开展农业、工业重点风险防控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示范项目。对工矿企业污染源,建立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单,强化日常监管;加强涉重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