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体情感悟事理学表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体情感悟事理学表达.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教育论文:体情感,悟事理,学表达一、角色扮演,体验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儿童文学体课文语言活泼、生动有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再现课文意境,让儿童扮演文本中角色,不断地给儿童角色心理暗示,对他们提出角色情感期望,一旦教师的教学语言或教学行为,触及儿童的精神需求,就能让儿童迅速融入角色表演中,体味文本语言,理解文本内容,体验文本情感。这与华东师大钟启泉教授提出的“协同学习”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儿童在角色扮演中,在与教师对话、与同伴对话、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对文本产生亲切感,增强内心情感体验,并借由学习伙伴之间交流见解促进知识建构。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是一篇寓言故事,由动物对话而组成故事
2、,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鲜明地展现狐狸狡猾和老虎愚昧的个性特点,适合儿童朗读和表演。教学时,让儿童分别扮演狐狸和老虎,进入课文情境,抓住课文的生动语言,揣摩角色的心理变化:狐狸由紧张害怕到虚张声势,直至神气活现;老虎由凶猛到吃惊,由半信半疑到信以为真。角色的个性,在生动有趣的语言描写中活灵活现。教师运用一定的朗读指导策略,帮助儿童想象角色动作和神情,感悟角色心理,再对儿童提出读好角色语气的期望,儿童自然融入其中,表现出积极的朗读姿态。朗读妙招一:关注提示语言,注重动作和表情。师:狐狸,你为什么“扯着嗓子?生:老虎凶猛、饥饿,我不装得很神气的样子,就会成了它的口中餐。师:老虎,你瞪大眼珠,
3、张大嘴巴,为什么愣住了?生:小小的狐狸竟然说我不敢吃它,太不可思议了!朗读妙招二:关注说话语言,推测动作和表情。课文有些对话内容,没有提示语,教学时可让儿童抓住关键词,想象文中角色的动作、神情,边做动作边朗读,通过朗读语气,体会狐狸和老虎内心感受。朗读妙招三:关注神态语言,表演动作和神情。指导扮演狐狸的儿童,把头抬起来,挺胸,迈开大步,往前走,脸上要露出美滋滋的表情,把狐狸“神气活现”的样子表现出来了。扮演老虎的儿童则跟在狐狸身后,慢慢地挪动四只脚,瞄着眼,不时地东看看、西看看,把老虎“半信半疑”的神情演得活灵活现。角色扮演,让儿童在主动积极的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
4、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符合新课标的思想。集美大学施茂枝教授指出:教学是学科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的沟通。在儿童文学体课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掌握这些文本的本质和特征,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确定有一个整体的看法,而且要进入儿童,了解儿童,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把握儿童的学习需求,让儿童以一颗纯真的童心走进作品,与作品的童心共鸣。二、角色想象,领悟寓意儿童文学体课文往往描写美好的事物,弘扬人类美好的品质,表达人与人美好的情感,表现社会的真、善、美,即使是寓言也是通过讽刺、劝诫等警示人们对事物应有正确的认识。儿童思维具有具体性、想象性和模糊性等特点,抽象的、生硬的说教不易被儿童所接受。根据小
5、学低年级儿童诗性思维特点,在关于寓言故事说明的道理的教学过程中,杜绝理性灌输的做法,采用感悟法或意会法,儿童能凭借直观和直觉,形象而隐约地意会了故事的道理,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也是一篇寓言故事。种葫芦的人盯着可爱的小葫芦满心欢喜,然而在看到叶子上有了螃虫后却置之不理,最终种葫芦的人一个葫芦也没得到。这是为什么呢?为了帮助儿童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弄清楚奸虫与叶子、叶子与葫芦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插入微课学习,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让儿童想象自己就是那一片小小的葫芦叶“我是一片绿色的葫芦叶,我能吸收阳光,制造养分,通过葫芦藤输送到葫芦果,有了我的帮助
6、,小葫芦才能长得又大又结实。”关于植物的生长规律、事物之间的联系,对二年级的儿童来说,是抽象的、深奥的科学小知识。而通过真实的图片,图像的解释和视觉插图,把儿童带入物化世界,了解植物的特性,儿童就清楚地认识到小葫芦的生长与其根和叶子是分不开的。它依靠根和叶子来传递营养物质。叶子都被妹虫吃掉了,小葫芦也就长不成。看视频、观图示,“种葫芦的人错在哪?“儿童就可以一目了然,文中的寓意也蕴含其中。附:植物营养输送图角色想象,能让儿童顺其自然地体验角色情感,触及儿童的心灵,这对理解童话体课文蕴含的哲思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对于童话体课文的学习,教师要尽量把教学活动设计成形象直观、活泼有趣的活动场景,
7、让儿童自然融入游戏式的学习情境中,在快乐的学习活动中得到滋养心灵,陶冶情操,获得生命的成长。三、角色体验,学习表达儿童文学体课文在角色形象的塑造上,遵循儿童富于幻想的心理特征,采用夸张、拟人、虚构的手法,把动物植物拟人化,语言优美,充满童趣,不论是遣词造句,还是构段谋篇都是表情达意的样品和范本,是儿童习得语文形式,提高语言运用的模本。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把文本内容转化为游戏场景,让儿童在文本中体验角色,将自己置于文本的特定背景中,并动员所有感官来想象他们的角色的感受、动作和声音。通过想象交流进行一场角色体
8、验之旅,还原文本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得到语言的训练。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科普小品文。课文把牛有四个胃,将牛吃食具有反刍现象的科学知识,寓于充满情趣的童话故事中。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讲述了蟋蟀青头和红头在草地上玩捉迷藏,红头被牛连同青草一起卷进嘴里,从而在牛肚子里进行了一场惊险的旅行,后来在青头的鼓励和帮助下幸运逃脱。故事采用对话的形式表达,充满童趣,语言活泼,通俗易懂,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容易被儿童接受,这也是训练儿童语言表达、在复述故事中学习科学知识很好的范例。教学时,教师化身为讲故事者,儿童扮演故事中玩捉迷藏的青头蟋蟀和红头蟋蟀,师生在情境对话中梳理故事情
9、节图,整体感知故事内容,初步感受青头的机智、红头的勇敢,以及好朋友的团结友爱。紧接着,教师又变为采访者,儿童先是化身为红头蟋蟀,教师采访:“红头蟋蟀,你这次在牛肚子的旅行真是有惊无险呀!祝贺你成功逃生!你能把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画出来吗?”“红头蟋蟀,你能成功脱险,最想对青头蟋蟀说什么?”随后,儿童又变身为青头蟋蟀,教师采访:“青头蟋蟀,听到红头蟋蟀被卷进牛嘴里的呼救声,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能想到帮助红头蟋蟀逃险的办法呢?”在教学中采用采访法,可以带领儿童步步为营,层层深入,让儿童深化角色体验,在情节推进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感受语言。童话体课文教学采用让儿童化身文中角色,进行角色体验、接受采访的心理演练场让儿童置身于一个自然的、轻松自在的语言情境中,能引发儿童身上各种感官的感受与反应,去想象或回忆文本内容,从而入情入境地学习。这种角色转换把课文语言的学习与运用置于故事情境中,既生趣盎然,又主线清晰,层次分明;既能形象感知事物的特点,又增加了语言实践的机会,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性质,丰富儿童的语言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