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与健康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体育与健康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docx(11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初中体育与健康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一、教学准备(一)课标研读课程标准是每位体育教师必须认真研读并深刻领会的重要文件。教师在研读课程标准时,要重点理解和准确把握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的内容,把课程标准作为设计、实施与评价体育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1 .课程性质研读课程标准,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具有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以课程理念和目标指导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设计与实施。2 .课程内容熟知课程标准列举的本学段知识、技能与方法的学习内容、学业要求与
2、评价要点。3 .实施建议熟知并理解课程标准实施建议的精神和要求,能紧扣课程目标,按照“四有”体育课堂要求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二)教材解析深入解析和准确把握教材内容,是合理确定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的重要前提。体育教材内容的育人价值、项目特征和所学知识、技能、方法的重点、难点是教材解析的三个重要方面。1 .育人价值从运用技能、发展体能、锤炼意志、培养品德等方面,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全面、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的育人价值。2 .项目特征认真分析不同运动项目的典型特征,理解什么是开放式运动技能和封闭式运动技能,知晓项目特征和运动技能类型对于拟定教学策略和选
3、择教学方法的意义,能依据项目特征和技能类型确定教学侧重,帮助学生在运动实践中运用所学运动技能。3 .重点难点结合教材和学生具体情况,科学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三)学情分析只有了解学生身心特点,才能科学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这是上好体育课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学生的运动能力、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是学情分析的主要内容,从这三个方面对学情分析提出基本要求如下。1.运动能力准确把握本学段学生体能、技能和运动认知的发展水平,确定学段、年级、学期、单元及课堂教学起点,为顺利实施课堂教学奠定基础。4 .生理特点熟知初中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的生长发育
4、特点,根据这些生理特点,合理选择教学内容,采取适宜的学练方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5 .心理特点了解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及其与体育学习的密切关系,并据此实施体育教学。(四)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在课程标准研读、教材解析和学情分析基础上系统规划教学活动的过程,是上好体育课的预先准备和必要前提。教学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设置目标、确定内容、选择方法、设计步骤等,其基本要求如下。1 .学习目标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可评价,符合学生实际,能促进学生发展。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学习、体能发展、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培养等几个方面的目标。2 .学习内容教材内容符合初中学生身心特点,具有特定的育人价值;课时内容与学期和
5、单元计划中的内容基本相符,内容名称规范、难度适宜。3 .重点难点能准确分析并确定本课学习内容的重、难点,并简明扼要地进行表述。4 .知识要点结合学生发展水平与本课所学内容,提炼一两个要求学生掌握的、与所学运动技能相关的知识点,选择恰当时机介绍给学生,帮助学生了解更多体育知识,不断提高学生运动认知水平。5 .教学流程教学步骤合理,循序渐进,重点突出;合理安排练习的时间或次数。一般情况下,准备活动占全课总时间的20%左右;技能学习占全课总时间的50%左右;体能发展占全课总时间的20%左右;身心放松占全课总时间的10%左右。6 .学练方法学练方法灵活多样、合理有效、简便易行,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符合
6、教学内容与初中学生特点。7 .场地器材场地布局合理,保证学生有适宜的练习空间,有助于教师观察指导学生的练习情况和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场地器材要“物尽其用”,数量适宜,布局合理,安全卫生。8 .运动负荷根据教学内容、场地器材、学生人数等因素对练习密度、平均心率等指标做出预计,保证学生承受合理的运动负荷。二、教学实施(一)开课常规开课常规是指教师开始上课的常规性内容,一般包括着装集合、师生问好、课堂考勤、导入本课等步骤。开课常规对于集中注意、振奋精神等具有重要作用。1.着装集合教师必须穿运动服和运动鞋上课,课前布置好场地器材并于上课铃响前到达上课地点迎候学生;学生必须穿适合运动的服装与鞋子上课。根
7、据学生人数采用若干列横队集合,由体育委员负责整队和报告出勤人数。9 .课堂考勤师生相互问好,声音洪亮,精神饱满。教师检查并记录本课出勤情况,作为学习评价的重要依据。对因特殊情况不能参加正常身体练习的学生安排见习或其他适宜的活动。10 导入本课采用宣布、演示、提问等形式说明本课学习内容,使全体学生知晓学习内容及要求,激发学习兴趣。(一)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意义在于通过一系列热身活动来动员学生,提高大脑运动中枢的兴奋程度,为即将进行的各种身体练习做好充分准备。准备活动对于预防伤害事故,提高学习效率也具有重要作用,其基本要求如下。1 .活动内容准备活动可分为以热身为目的的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与本课所学内容
8、相适应的专项性准备活动,内容一般不应少于两项,如慢跑,徒手操,游戏,发展柔韧、灵敏、反应速度的练习,诱导性练习和热身性的竞赛活动等。2 .组织形式教师带领学生采用同时练习的形式进行准备活动,指挥口令恰当准确、节奏鲜明、声音洪亮。3 .活动效果学生心跳和呼吸加快,身体发热,注意集中,精神振奋,进入良好的体育学习状态。(三)技能学习运动技能是体育学习的核心内容。学生能否掌握所学运动技能并在运动实践中运用,是衡量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为提高初中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的实效性,对体育教师在运动技能学习中的示范讲解、组织练习、指导纠错等提出基本要求如下。1.示范讲解以“教会”为目的,在学习新的运动技战术(或
9、学生难以自主尝试练习的运动技战术)时,教师必须进行动作示范和要领讲解。示范动作和示范面应正确,站位合理;讲解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一次集中讲解的时间一般不超过90秒。2.组织练习落实“勤练”要求,采用合理的练习方法,创设符合学生年龄与项目特点的尝试体验、展示表演、竞赛活动等练习情境,帮助学生较快掌握所学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和技能运用能力;要突出竞赛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形成课课必有、人人参与的课堂“常赛”局面;器械体操和技巧项目的练习必须有保护与帮助;减少调动队伍和变换练习场地,保证较高的练习密度。3.指导纠错坚持因材施教,关注学生差异,采用合理方法纠正学生的动作错误。个别纠错与集体纠
10、错相结合,以个别纠错为主,教师停止全班练习集中纠错和讲评的次数一般不超过2次。(四)体能锻炼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体育课要根据体育教学需要和初中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专门设置课课练环节组织学生进行体能锻炼。教师要正确发挥中招体育考试的杠杆作用,采取科学有效的锻炼方法和组织形式,努力提高体能锻炼的实效性,促进学生体能发展。1 .锻炼内容根据本课所学运动技能特点,采用补偿性练习发展一般体能,采用突出项目特点的练习发展专项体能。2 .锻炼形式把技能学习和体能锻炼有机融合起来,通过技能学练过程增强学生体能。专门安排体能发展课课练环节,根据练习内容特点,采用同时练习、分组轮换练习、竞赛性练习等形式进行体能
11、锻炼,练习密度不低于50%o3 .锻炼时机在课堂结束部分之前专门安排体能课课练环节;发展学生灵敏、协调、平衡、反应、柔韧等练习也可安排在准备活动中进行。(五)课堂结束课堂结束是体育课堂教学完整性的体现,也反映了体育教学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这一重要特点。课堂结束不仅仅是一种结束上课的形式,还是促进学生身心恢复的积极手段。放松整理、总结讲评和师生道别是结束体育课的主要内容,其基本要求如下。1.放松整理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舒缓、轻松的身体练习,采用呼吸调整、静态拉伸、抖动拍打、相互按摩等形式,促进学生身心恢复。2.总结讲评总结讲评中渗透过程性评价,以表扬、鼓励为主。提倡发展性评价,探索增值性评价,注重利
12、用评价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提示下堂课的学习内容,根据学习情况布置课后体育作业。3.师生道别师生进行有“仪式感”的礼节性道别。教师组织学生清点整理或送还器材。(六)教学反思认真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把教学经验提升为教学智慧,有利于不断改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是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反思什么,怎样反思和如何运用反思结果进一步改进体育教学,是每位体育教师在教学反思时必然遇到的问题。基本要求如下。1.反思内容通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反思本课的教学效果、主要亮点与存在问题,如体能发展是否具有实效、技能学习是否因材施教、竞赛活动是否灵活多样、学生是否具有运动兴趣等。2.
13、反思记写在上完一节或一轮课后,把对本节或本轮课的反思结果及时记录在备课本上;每学期撰写一篇反思性教学总结。3.教学改进针对教学反思发现的问题,拟定改进措施与方法,不断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对典型课例通过“再教设计”的方式呈现教学改进的构思。三、教学效果(一)技能掌握学生对所学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及运用情况直接影响到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后的体育学习状态及其效果,这也是评价体育教学质量、考查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初中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程度应达到如下基本要求。1.运动认知全体学生知晓本课所学技战术的名称、含义和知识点。2.动作完成大部分学生能做出新授课所学单个或组合动作,能较熟练做出复习动作。3.
14、实践运用大部分学生能在展示、竞赛或实战性练习中有意识地运用所学运动项目的技战术。(一)体能发展教师是否在体育课上组织学生进行了有实效的体能锻炼,学生是否全身心投入锻炼并产生了应有的生理反应,直接影响到体能发展的实际效果。学生在体育课上的体能锻炼情况应达到如下基本要求。1 .投入程度能集中注意,听从指挥,全身心投入教师安排的体能锻炼,并伴随产生积极的身心体验。2 .任务完成能完成或超额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任务,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意志努力;正确掌握本课采用的锻炼方法。3 .身体反应学生出现气喘、面红、出汗、呼吸频率与心率加快、课后肌肉酸痛等正常身体反应。(三)健康行为初中学生的健康行为反映在运动实践中
15、的表现,主要是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情绪调控能力以及对环境适应能力的提高等几个方面。教师应抓住这几个重点,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1.锻炼习惯穿适合运动的服装和鞋子上课,积极参与体育课的学练活动,理解准备活动的重要作用,有安全运动的意识和行为习惯。2.情绪调控能体验和享受运动的乐趣,正确对待比赛胜负结果,做到胜不骄败不馁,经得起失败与挫折,在胜败得失中锤炼意志、健全人格。3.适应能力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坚持认真学练;在学、练、赛过程中能与他人友好交往,相互合作,公平竞争。(四)体育品德体育品德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三个方面,其培养重点是积极进取、遵守规则和责任担当。体育品德培养要结合初中生年龄特点和体育运动特有价值,通过有规则约束、有胜负之分、有竞争发生的竞赛性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品德。1.积极进取在体育课堂的学、练、赛活动中表现出积极进取、不甘落后的精神。2.遵守规则知晓并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和练习、游戏、比赛的规则要求,服从安排与判罚。3.责任担当明确并履行自己在练习、游戏和比赛中的责任,表现出与责任相符的行为,勇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