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就业保就业中心组研讨发言】实现人力资源最大程度优化配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稳就业保就业中心组研讨发言】实现人力资源最大程度优化配置.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稳就业保就业中心组研讨发言】实现人力资源最大程度优化配置就业事关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大局,“六稳”第一项是“稳就业”,“六保”第一项是“保居民就业二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的重要论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扛起稳就业保就业的政治责任,落实落细各项政策措施,加大援企稳岗、技能提升、兜底保障力度,助力“六稳”“六保”,真正把民生清单”变为群众“幸福账单”。一、援企稳岗,补齐就业短板稳就业的关键是稳岗位;保就业的关键是保市场主体。要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制定政策时同步评估对就业的影响,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就业扩容提质。一要大力挖掘中小微企业岗位潜力,组织好基层服务项目,创造
2、更多优质岗位。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承载就业创业的基础性作用,用足用活各类“减、免、缓、返、补”等政策杠杆,让各类市场主体切实享受到真金白银的支持,激励更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吸纳就业。要对受疫情影响经营困难的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阶段性缓缴养老、失业两项社会保险费,减轻中小微企业的资金压力。二要依托信息化技术手段,打通各部门数据壁垒,建立企业基础信息库,直接按照政策条件进行大数据比对,精准确定帮扶企业清单,精简本地中小微企业相关手续、优化相关事项办理程序,缩短财政补贴拨付时间,让补贴资金及时到位,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稳定岗位。二、拓宽渠道,整合人力资源全面了解地区人力资源现状,根据地区经
3、济发展形势变化及时调配人力资源的流动方向,实现人力资源最大程度地优化配置。一要积极对接政策需求,关注政策推进落实的适配度和效率度,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完善政策措施,及时补充、增加对就业、对发展有利的政策。立足我国现阶段对高精尖技术领域、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技艺领域、高密集劳动型第三产业等相关领域就业人员的发展趋势,以政府力量为主导,开展对相关产业的专项培训、科普宣传,通过加快培养、鼓励培养、政策招揽等手段招贤揽智、吸引人才,为企业岗位实际需要的创新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提供储备力量。二要积极对接企业需求,加强与企业联系,了解企业真正的岗位需求,走进企业生产一线,与企业、员工交流谈心;走进市场,关注
4、市场环境对企业的机遇和挑战。依托数字技术,促进劳动力与企业双方供需对接。优化就业服务,拓展“线上”网络招聘方式,举办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等网络招聘会,实现促进劳动力与企业双方供需对接。三要积极对接群众需求,拓展劳动者认识宽度,支持产业细分、精分。普及群众对机电一体化、平面设计、母婴护理、养老陪护、工业控制、剪纸等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本认知和培训,引导就业者灵活就业。三、人人持证,优化技能培训深入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全民技能提升工程,为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一要加强培训能力建设。面向城乡各类劳动者大规模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培训质量,拓展培训范围
5、,促进更加充分就业。坚持应培尽培、愿培尽培,面向社会、企业广泛征询意向,科学设置订单式培训项目,强化需求导向,精准服务发展。二要打造特色劳务品牌。深化劳务品牌促就业行动,实施“一县一品牌”工程,大力扶持具有地域特色、行业特征、技能特点的劳务品牌,更好地把“劳务品牌”转化为独具特色的“就业名片”。发展特色小镇,增加就业岗位,吸纳就业人口,增加群众收入。突出市场开拓,加强劳务输出组织化,拓展省外劳务输出市场。三要树立技术人才观念。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坚持以赛促训,让更多技能人才在大赛中脱颖而出。弘扬工匠精神,鼓励劳动者通过职业培训,掌握绝技绝活,争当“三晋工匠”“大国工匠”,更好地引导劳动者
6、投身技能强省大潮。四、鼓励创业,促进带动就业创业有助于稳定和扩大就业。一要强化创业扶持。深化“放管服”改革,破除创业壁垒,持续激发劳动者创业积极性,优化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依托XX省创业融资服务中心XX工作站,对十类人群及中小微企业实行创微贷。二要推进校企合作,推动“两基地”工作,打造高质量就业创业和技能培训平台,减轻创业者负担,支持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对符合创业担保贷款政策规定条件的个人及企业提供贷款,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按规定落实场租补贴等。五、兜牢底线,保障重点人群就业一要集中力量关注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针对重点关注人群设立就业情况跟踪表,
7、动态掌握企业招用工状况和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精准提供信息服务、创业辅导、创新支持等服务。加强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启动就业援助“暖心活动”,为长期失业人员、大龄低技能人员、残疾人员等送信息、送服务,对市场渠道难以实现就业的,通过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二要持续做好失业保险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发放。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将非公经济组织人员、农民工、新业态从业人员等重点群体纳入社会保险参保范围,严格落实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的政策措施,促进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更好保障灵活就业人员养老权益。进一步扩大工伤保险覆盖范围,确保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统筹推进,实现法定人群全覆盖,织密社保网络,兜牢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