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加快推进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关于加快推进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省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安全风险防范和综合监测预警有关工作的通知等省委、省政府关于城市安全工作要求,深刻汲取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经验教训,进一步提升城市防灾减灾水平,根据省气象局关于开展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在南昌、赣州、上饶、吉安等市开展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试点工作的部署要求,结合市建设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海绵城市示范城市、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工作体系等有关建设要求,加强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结合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2、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防灾减灾救灾、对城市化、对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视察讲话精神,准确把握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聚焦市建设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海绵城市示范城市、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工作体系等城市建设战略目标和重点,对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要求,做好城市防灾减灾、人民生产生活、城市精细化治理、重大活动保障等气象服务工作。二、基本原则(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把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
3、结合,筑牢城市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着力实现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提升城市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水平,切实提高城市防灾减灾避险能力。(二)坚持需求导向,融入发展。立足实际,突出“+气象”理念,气象服务主动融入城乡融合发展、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社会治理和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工作体系建设,气象信息跨部门、跨领域协同应用,气象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深度融合。(三)坚持科技引领,创新发展。树立全国视野,对标全省先进,把强化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城市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加强城市气象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研究,加强城市气象服务高素质人才队
4、伍建设。(四)坚持统筹谋划,协调发展。城市气象保障服务与深化气象改革、气象现代化建设和“十四五”规划有机衔接,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气象资源,提升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性和协同性。(五)坚持开放合作,联动发展。健全开放合作机制,强化与部门、科研院所、高校和社会企业合作,充分聚合和利用各类资源,打造城市气象保障服务平台,形成推动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综合气象观测站网布局进一步优化,实现重点易灾区和人口主要分布区气象观测站网全覆盖,城市大气垂直监测能力和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监测能力显著增强。逐步建立城市分区域、分时段、分强度气象预报预警业务。24小时晴
5、雨预报准确率达到90%,灾害性天气预警时间提前量达到45分钟,暴雨预警准确率达92%,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城市气象预警信息快速靶向发布与传播能力显著增强,预警信号精细到乡镇(街道),预警服务信息精细到城市治理网格。初步建成面向城市生命线、城市建设、综合交通、旅游康养、生态环境等行业的气象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体系,城市气象法规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更加健全,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显著提升,气象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四、主要任务(-)筑牢城市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L建立城市气象灾害风险数字地图。对接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工作体系建设需求,提升城市安全管理水平,
6、完成主城区及周边区域主要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风险底数,建立动态城市气象防灾减灾大数据,更新各类风险点、隐患点及其致灾阈值清单、应急责任人预警服务对象清单,形成数字化、精细化城市气象灾害风险地图,提高气象灾害风险实时动态研判能力。责任单位:市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局,各区(市)人民政府、管委会;配合单位:市民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粮食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2 .提升城市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在风险隐患点、人员密集场所、桥梁和重大工程周边地区增补气象观测站点和观测要素。建立以双偏振天气雷达和地面气象观测为核心的多系统协同观测业务,在主城周边建立1部X波段双
7、偏振天气雷达,提高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系统捕捉能力。加强协作,引导市场主体合作建设专业气象观测网,开展基于大数据物联网的社会化气象观测与服务,推进发展“泛在感知”的社会化智慧气象观测。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各区(市)人民政府、管委会;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城市管理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市文广新旅局)3 .提升城市气象精准预报预警能力。推进省级智能数字化预报业务系统的引进和本地化应用,构建城市一体化、无缝隙精细化预报预警体系,融合高精度的多源观测和模式预报资料,逐步建立分区域、分时段、分强度的城市精细化气象要素网格预报业务。根
8、据本地天气气候特点和气象灾害造成的影响,结合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完成对暴雨预警信号的级别、阈值、防御指南等本地化修订。发展突发灾害性天气智能识别技术,开展雷达回波外推技术应用研究,逐步推进中心城区分区预报预警业务,逐步实现预警信号空间分辨率精细到街道,预警服务信息精细到城市治理网格。(责任单位: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市综治中心)4,发展基于影响的城市风险预警。强化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深度应用,构建基于网格预报和隐患点致灾阈值的气象风险靶向预警业务。开展暴雨诱发城市内涝、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和地质灾害影响研究,发布城市内涝、周边地区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和地质灾害精细化气象风险预警信息,为城市
9、精细化的防汛调度与水资源配置提供保障支撑。(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城市管理局、市水利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应急管理局;配合单位:市综治中心)5 .提升城市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能力。继续推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完善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实现预警信息分级别、分区域、分时段、分用户发布,提升突发灾害性天气快速、精准、靶向发布和面向全城市民的快速覆盖能力。进一步健全与有关部门、社会媒体预警信息即时共享机制和渠道,深化“村村响+气象”模式,依托其他部门同步转,社会媒体协同播等途径提升预警信息快速传播能力,服务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实现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综
10、治中心、市文广新旅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广播电视台,各区(市)人民政府、管委会;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6 .健全城市应急联动机制。建立具有制度约束力的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和社会响应机制,制定气象灾害应急联动阈值指标和防御指南,建立“市级3小时风险通报、区(市)级1小时风险叫应”的灾害性天气风险预警服务机制,逐步建立健全以预警信号为先导,基于重大气象灾害红色预警信号高风险区域、高敏感行业、高危人群的自动停工停业停课机制。完善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基层网格化组织体系,气象防灾减灾融入基层应急管理单元、基层社区和基层网格治理体系。推进综合性应急管理网格队伍建设,强化多员合一,着力打造覆盖全面、一
11、专多能、稳定可靠的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联合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提升社会公众防灾避灾和自救互救能力。(责任单位:市应急管理局,各区(市)人民政府、管委会;配合单位:市气象局、市综治中心、市级各有关部门)(二)打造城市生产生活“+气象”模式。7提升城市建设气象灾害风险抵御能力。开展城市重大工程、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融入海绵城市建设,推进城市暴雨强度公式修编,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抵御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责任单位: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管理局、市财政局)8.增强城市交通气象风险防范能力。建设交通专业气象观测站网。推进以道路交通为重点的城市综合交通气象影响预报和风
12、险预警服务,开展低能见度、道路结冰、路面湿滑、城市跨江桥梁大风、大雾等气象条件监测预报预警服务,提高交通风险应对及防范能力。责任单位: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市公安局、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市交通运输局、铁路车站)9加强城市旅游气象服务能力。围绕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建立智慧旅游气象服务体系,开展景区、游乐区精细化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融合实景观测和多行业数据,开展花期预报、水果采摘等都市现代农业观光气象服务,形成城市旅游天气地图。(责任单位:市文广新旅局、市气象局、市农粮局;配合单位:各区(市)人民政府、管委会)10.加强城市康养气象服务。挖掘气候资源,开展中国天然氧吧、避寒避暑等气候标志品牌认定,
13、助力打造宜居城市。开展气象高敏感疾病、传染病、慢性病等气象影响研究。发布城市高温中暑、紫外线辐射、空气质量、花粉、负氧离子等健康气象服务产品,开发疾病发生气象风险预报预警产品,开展不同人群可定制的健康气象服务。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气象局、市生态环境局;配合单位:各区(市)人民政府、管委会)IL增强城市公众气象灾害防御意识。推进市气象科普展厅建设,以气象科普信息化建设为核心,带动气象科普全面创新。强化部门优质科普资源统筹和共建共享,运用“互联网+科普”思维,开展系列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气象科普活动,运用通俗易懂方式进行科普内容解读,服务防灾减灾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责任单位:市气
14、象局、市科协,、市教育局;配合单位:各区(市)人民政府、管委会)(三)气象赋能城市精细化治理。12 .加强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保障能力。加强联动机制,水电气等行业主管部门和公服企业要主动与气象部门联合,做好城市生命线安全管理工作。要聚焦暴雨、大风、雷电、大雾、高温、低温雨雪冰冻等灾害性天气,研究气象条件对城市水、电、气等生命线工程调度和运行管理的影响,开展有针对性的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运行保障等工作。气象、水利、城管、住建与应急部门共同加强城市内涝监测信息共享、联合风险预警、应急联动机制建设,提高城市积涝应急处置效率。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水利局、市应急
15、管理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市气象局、市供水集团有限公司、国网供电公司、华润燃气有限公司;配合单位:各区(市)人民政府、管委会)13 .提升大气污染防治服务水平。生态环境部门与气象部门加强合作,做好空气质量和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强化生态遥感业务,开展城市生态质量监测评估。强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作业阵地、作业队伍、作业指挥平台等能力储备,提升污染防治攻坚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保障能力。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市级各有关部门,各区(市)人民政府、管委会)14 .推进数字气象融入城市管理。融入智慧城市管理,推进精细化气象信息融入
16、“大数据中心”,提升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水平。推动气象与城市运营管理各领域深度融合,提升城市气象风险隐患敏锐感知、智能研判、快速识别和精准预警等能力。(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城市管理局、市大数据中心;配合单位:市级各有关部门,各区(市)人民政府、管委会)15 .加强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建设城市温室气体监测站,加强温室气体监测评估,为城市重点领域碳排放碳达峰提供气象服务。顺应气候规律,开展城市细致气候特征及热岛、雨岛效应综合分析,为城市国土空间规划、海绵城市建设、城市通风廊道布局等提供支撑。推进重大项目、重点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落实“放管服”改革举措,开展工业园区、旅游景区、新区、特色小镇等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行政审批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财政局、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各区(市)人民政府、管委会)(四)提升城市重大活动气象保障能力。16 .健全重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