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医学PPT课件.ppt

上传人:p** 文档编号:175076 上传时间:2023-03-20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儿科学医学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中医儿科学医学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中医儿科学医学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中医儿科学医学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中医儿科学医学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中医儿科学医学PPT课件.ppt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中医儿科学医学PPT课件.ppt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中医儿科学医学PPT课件.ppt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中医儿科学医学PPT课件.ppt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中医儿科学医学PPT课件.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儿科学医学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儿科学医学PPT课件.ppt(50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 风疹n一、概述n1.概念:风疹是由外感风疹时邪(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以轻度发热,咳嗽,全身皮肤出现细沙样玫瑰色斑丘疹,耳后、枕部臖核(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特征。n2.好发季节及年龄: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好发于冬春季节。多见于15岁以下的小儿。患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预后好。n3.孕妇预防风疹的重要性:孕妇妊娠3个月内患本病,容易影响胚胎正常发育,引发先天性心脏病、白内障、脑发育障碍等疾病,因此,须特别重视,防止孕期感染。1n二、病因病机n1.风疹时邪自口鼻而入,首先犯肺,邪蕴于肺,肺气失宣,则见发热、咳嗽、鼻塞、流涕等症;风疹时邪与气血相搏,发于肌肤,则皮疹透发;肺主皮毛

2、,邪从外泄,所以疹点透发后,即热退而解。n2.风疹病机特点:风疹的病因为外感风疹时邪。n3.风疹的病变脏腑主要在肺卫。2n三、辨证论治n1.邪犯肺卫证n 主症:发热恶风,喷嚏流涕,轻微咳嗽,精神倦怠,胃纳欠佳,疹色浅红,先起于头面、躯干,随即遍及四肢,分布均匀,稀疏细小,23日消退,有瘙痒感,耳后及枕部臖核肿大有压痛,舌质偏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n 治法:疏风解表清热。n 方药:银翘散加减。常用金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表,牛蒡子疏风清热,与桔梗、甘草配伍清利咽喉、宣肺止咳,荆芥、薄荷、豆豉发汗解表、透疹祛邪,使邪热由肌表而去。3n2.邪入气营证n 主症:高热口渴,心烦哭闹,疹色鲜红或紫暗

3、,疹点稠密,甚至可见皮疹融合成片,皮肤猩红,小便黄少,大便秘结,舌质红赤,舌苔黄糙,脉洪数。n 治法:清气凉营解毒。n 方药:透疹凉解汤加减。常用桑叶、薄荷、牛蒡子、蝉蜕疏风清热、透疹达邪,连翘、黄芩、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清气泄热,赤芍、红花凉营活血、透热转气,祛邪外出。4 猩红热n一、概述n1.概念:猩红热是感受猩红热时邪(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糜烂,全身布发弥漫性猩红色皮疹,疹后脱屑蜕皮为特征。n2.好发季节及年龄:本病主要发生于冬春季节。各年龄均可发病,以28岁儿童发病率极高。5二、病因病机n1.病因n猩红热的病因为感受猩红热时邪所致。n2.病机n

4、猩红热时邪,乘时令不正,寒暖失常,机体脆弱之时,从口鼻而入,蕴于肺胃,邪正相搏,卫阳被遏,则见恶寒发热、头痛咽痛等证候。邪毒化火,上攻咽喉,则咽喉红肿疼痛,或起白腐糜烂。火热上熏舌本,则舌色红赤,灼津伤液,则舌生芒刺,状如草莓。肺主皮毛,胃主肌肉,热毒外泄,则皮疹发于肌膜之间。热毒炽盛,由气氛窜于营分,则表现出气营两燔的证候,故见壮热,烦渴,皮疹如丹或紫红,融合成片。严重者邪毒炽盛,热闭心包,引动肝风,则出现抽搐、昏迷等危重证候。6n3.并发症的病机n心悸:因邪毒炽盛,伤于心络,耗损气阴,心失所养,心阳失主,则可导致心悸、脉结代等证候。n痹证:余邪热毒流窜经络筋肉,关节不利,导致关节红肿热痛的

5、痹证。n水肿:余邪内归,损伤肺、脾、肾,导致三焦水液输化通调失职,水湿内停,外溢肌肤,则可见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候。7三、辨证论治1.麻疹、幼儿急疹、风疹、猩红热的鉴别诊断麻疹幼儿急疹风疹猩红热潜伏期612天717天525天17天初期症状发热、咳嗽、流涕、泪水汪汪突然高热、一般情况好发热、咳嗽、流涕、枕部淋巴结肿大发热、咽喉红肿疼痛出疹与发热的关系发热34天出疹,出疹时发热更高发热34天出疹,热退疹出发热1/2至1天出疹发热数小时1天出疹,出疹时热高特殊体征麻疹粘膜斑无无环口苍白圈,草莓舌,帕氏线皮疹特点玫瑰色斑丘疹自耳后发际额面、颈部躯干四肢,3天左右出齐。疹退后遗留棕色色素斑、糠麸样脱屑玫瑰

6、色斑疹或斑丘疹,较麻疹细小,发疹无一定顺序,疹出后12天消退。疹退后无色素沉着,无脱屑玫瑰色细小斑丘疹自头面躯干四肢,24小时布满全身。疹退后无色素沉着,无脱屑细小红色丘疹,皮肤猩红,自颈、腋下、腹股沟出开始,23天遍布全身。疹退后无色素沉着,有大片脱皮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下降,淋巴细胞升高白细胞总数下降,淋巴细胞升高白细胞总数下降,淋巴细胞升高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82.分型论治n侵肺卫证n 主症:发热骤起,头痛畏寒,肌肤无汗,咽喉红肿疼痛,常影响吞咽,皮肤潮红,痧疹隐隐,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有力。n 治法:辛凉宣透,清热利咽n 方药:解肌透痧汤加减。常用甘草、桔梗、射干、牛蒡

7、子清热利咽,蝉蜕、浮萍、豆豉、荆芥、葛根疏风解肌透表,金银花、连翘、大青叶、僵蚕清热解毒。乳蛾红肿着,加玄参、板蓝根清热解毒;颈部臖核中肿痛者,加夏枯草、紫花地丁清热软坚化痰。n 9n毒炽气营证n 主症:壮热不解,烦躁口渴,咽喉肿痛,伴有糜烂白腐,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甚则色紫如瘀点。疹由颈、胸开始,继而弥漫全身,压之褪色,见疹后的12天舌苔黄糙,舌质起红刺,34天后舌苔剥落,舌而光红起刺,状如草莓,脉数有力。n 治法:清气凉营,泻火解毒。n 方药:凉营清气汤加减。常用水牛角、赤芍、丹皮、生石膏清气凉营,黄连、黄芩、连翘、板蓝根泻火解毒,生地黄、石斛、芦根、玄参清热护阴生津。n 丹痧布而不透,壮

8、热无汗者,加淡豆豉、浮萍发表透邪;苔糙便秘,咽喉糜烂者,加生大黄、元明粉通腑泄热10n疹后阴伤证n 主症:丹痧布齐后12天,身热渐退,咽部糜烂疼痛亦渐减轻,或见低热,唇干口燥,或伴有干咳,食欲不振,舌红少津,苔剥落,脉细数。约2周后可见皮肤脱屑蜕皮。n 治法:养阴生津,清热润喉。n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沙参、麦冬、玉竹清润燥热而滋养肺胃之阴液,天花粉生津止渴,甘草清火和中,扁豆健脾和胃,桑叶清疏肺中燥热。11第二十七单元 水痘n、概述n1.概念:水痘是由水痘时邪(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出疹性疾病。以发热,皮肤黏膜分批出现瘙痒性皮疹,丘疹、疱疹、结痂同时存在为主要特征。n2.

9、好发季节、年龄n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二季发病率高。任何年龄皆可发病,但以69岁儿童最多见。12病因病机n1.病因 n 水痘的病因为外感水痘时邪,部位主要在肺脾两经。n2.病机n 水痘时邪由口鼻而入,蕴郁于肺脾。时邪袭肺,且与内湿相搏,而出现发热、流涕、水痘布露等症。13辨证论治n1.邪伤肺卫证n 主症:发热轻微,或无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起病后12天出疹,疹色红润,疱浆清亮,根盘红晕,皮疹瘙痒,分布稀疏,此起彼伏,以躯干为多,舌苔薄白,脉浮数。n 治法:疏风清热,利湿解毒。n 方药:银翘散加减。常用金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薄荷辛凉解表,牛蒡子、桔梗、甘草宣肺解毒、利咽祛痰。14

10、n2、邪炽气营证n 主症:壮热不退,烦躁不安,口渴欲饮,面红目赤,皮疹分布较密,疹色紫暗,疱浆混浊,甚至可见出血性皮疹、紫癜,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质红或绛,苔黄糙而干,脉数有力。n 治法:清热凉营,解毒化湿。n 方药:清胃解毒汤加减。常用升麻清热透疹,石膏清气泄热,黄芩、黄连清热解毒,丹皮、生地凉血清热。15第二十八单元 流行性腮腺炎n(一)概述n1、概念: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时邪(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中医学称本病为“痄腮”“蛤蟆瘟”等。n2、好发季节及年龄n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冬春两季易于流行。好发于3岁以上儿童,2岁以下婴幼儿少见

11、。感染本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16(二)病因病机n1、主要病因病机n 本病的病因为感受腮腺炎时邪,主要病机为邪毒壅阻足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滞于耳下腮部。n2、变证的病机n 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互为表里,热度炽盛,邪盛正衰,邪陷厥阴,扰动肝风,蒙蔽心包,可出现高热、昏迷、抽搐等症,此为邪陷心肝变证。足厥阴之脉循少腹、络阴器,若邪毒内传,引睾窜腹,可见睾丸肿胀、疼痛,或少腹疼痛等症,此为毒窜睾腹之变证。17(三)辨证论治n1、邪犯少阳证n 主症:轻微发热恶寒,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或有头痛,咽红,纳少,舌质红,舌苔薄白或淡黄,脉浮数。n 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n 方药:柴胡

12、葛根汤加减。常用柴胡、黄芩清利少阳,牛蒡子、葛根、桔梗疏风利咽,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板蓝根专解温毒,夏枯草、赤芍疏肝散结,僵蚕祛风通络消肿。18n2、热毒壅盛证n 主症:高热不退,耳下腮部肿痛,坚硬拒按,神昏嗜睡,头痛项强,呕吐,四肢抽搐,舌红,苔黄,脉弦数。n 治法:清热解毒,息风开窍。n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常用黄芩、黄连、连翘、板蓝根、升麻清热解毒,柴胡、牛蒡子、马勃、玄参、桔梗、薄荷、甘草清热利咽、消肿散结,陈皮理气、疏通壅滞,僵蚕解毒通络、化痰散结。19n3、毒窜睾腹证n 主症:腮部肿胀消退后,一侧或双侧睾丸肿胀疼痛,或少腹疼痛,痛时拒按,舌红,苔黄,脉数。n 治法:清肝泻火,活血

13、止痛。n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龙胆草、山栀清泻肝胆之火,黄芩、黄连清热解毒,配以柴胡、川楝子疏肝利胆,延胡索、荔枝核理气散结止痛,桃仁活血消肿n4、外治法。20n(1)如意金黄散:适量,以醋或茶水调,外敷患处,每日12次。用于腮部肿痛。n(2)玉枢丹:每次0.51.5g,以醋或水调匀,外敷患处,每日2次。用于腮部肿痛。n(3)鲜仙人掌:每次取一块,去刺,洗净后捣泥或切成薄片,贴敷患处,每日2次。用于腮部肿痛。21第二十九单元 流行性乙型脑炎n(一)概述n1、概念: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乙型脑炎)是感受流行性乙型脑炎时邪(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以高热、昏迷、抽搐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小儿

14、急性传染性疾病。属于中医学暑温范畴。n2、好发季节、病情及预后n 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在79月的盛夏时节。10岁以下小儿容易发生,以26岁儿童发病率高。本病发病急骤,传遍迅速,在病程中容易出现内闭外脱、呼吸障碍危象,急需抢救。重症病例常留下后遗症。近20年来,由于大规模推行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接种,本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现已少见本病的大规模流行,临床多见散发病例,发病后亦以轻症较为多见。22(二)病因病机n1、急性期病机n 小儿脏腑柔嫩,肌肤薄弱,容易感受暑温时邪而发病。其发病之后,急性期疾病变化不外卫、气、营、血的传遍规律。暑温时邪由皮毛而入,病在卫分,首先犯肺,表热蒸盛,肌表不宣,见发

15、热恶寒,头痛颈强。邪正相争,正不压邪,暑邪由表入里,传入气分,肺热燔炽、胃气上逆、肝火上炎,症见壮热,无汗或少汗,头痛剧烈,呕吐频繁,嗜睡或烦躁不宁,四肢抽搐;邪势盛则暑邪进一步侵入营分,心肝俱病,暮热早凉,神识昏迷,四肢抽掣,厥逆;邪毒深入血分,营血热炽,伤津劫液,耗血动血,昏不知人,舌质绛干,吐衄出血,甚至出现呼吸不整,内闭外脱。23n2、恢复期、后遗症期病机n 本病后期,由于长期高热、抽风、昏迷导致耗气伤阴,正气耗伤,余邪留恋,热、痰、风不尽,诸证丛生。病久则气血营卫失调,筋脉失养,或余邪未清,风痰留阻络道,而产生不规则的发热、肢体震颤、神识不慧、痴呆、失语、吞咽困难、四肢强直性瘫痪等症

16、状。若日久不愈,脏腑、经络难以恢复功能,延至终身病残的后遗症。24(三)辨证论治n 本病急性期按照温病卫、气、营、血规律发展变化,但传遍迅速,卫、气、营、血的界限常不分明,多表现为卫气同病、气营同病、营血同病,热、痰、风三证俱全,出现发热、神昏、抽搐。25n1、急性期n(1)邪犯卫气证n 主症:突然发热,微恶风寒,或但热不寒,头痛不舒,颈项强硬,无汗或少汗,口渴引饮,常伴恶心呕吐,或见抽搐,神烦不安或嗜睡,舌质偏红,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洪数。n 治法:辛凉解表,清暑化湿。n 方药:偏卫分证用新加香薷饮加减,香薷为解表透暑要药,配以连翘、银花清热解毒,厚朴、鲜扁豆花化湿解暑;偏气分证用白虎汤加减,石膏清阳明之热为主药,知母协石膏清热而滋燥。26n(2)邪炽气营证n 主症:壮热不退,头痛剧烈,呕吐频繁,口渴引饮,颈项强直,烦躁不安,或神昏谵语,四肢抽搐,喉间痰鸣,呼吸不利,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脉数有力。n 治法:清气凉营,泻火涤痰。n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常用生石膏、知母大清气分之热,水牛角、生地黄、芍药、丹皮清解营分之毒,黄连、黄芩、栀子、大青叶清心泻火。27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中医/养生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