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防控基本知识.ppt

上传人:p** 文档编号:175389 上传时间:2023-03-20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3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防控基本知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传染病防控基本知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传染病防控基本知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传染病防控基本知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传染病防控基本知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传染病防控基本知识.ppt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传染病防控基本知识.ppt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传染病防控基本知识.ppt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传染病防控基本知识.ppt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传染病防控基本知识.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传染病防控基本知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防控基本知识.ppt(29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 传染病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所引起的一组具有传染性的是由各种病原体所引起的一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病原体在人群中传播,常造成传染病流行,疾病。病原体在人群中传播,常造成传染病流行,对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国家经济建设有极大危害性。对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国家经济建设有极大危害性。传染病学是研究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所致传染传染病学是研究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所致传染病在人体发生、发展、转归的原因与规律,以及不病在人体发生、发展、转归的原因与规律,以及不断研究正确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促使患者恢复断研究正确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促使患者恢复健康,并控制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的一门临床学健康,并控制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的

2、一门临床学科。流行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原科。流行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及研究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和对策的科学。因和规律,及研究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和对策的科学。两门学科虽研究对象和任务各异,但彼此关系密切。两门学科虽研究对象和任务各异,但彼此关系密切。 传染: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传染: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破坏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防御机能,破坏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且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不同性,且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过程,称为传染。表现程度的病理生理过程,称为传染。表现有临床症状者为传染病。传染在机体内有临床症状者为传染

3、病。传染在机体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的过程,称为传染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的过程,称为传染过程。构成传染过程需要三个条件,即过程。构成传染过程需要三个条件,即病原体的致病性、机体的反应性,外界病原体的致病性、机体的反应性,外界环境的影响。环境的影响。传染过程的表现 在人出生后的一生中所发生无数次感性,每一次病原体侵入机体,都会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反应,在机体与病原体相互作用中,可出现五种不同程度的表现。 1.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入侵部位被消灭,如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用,组织细胞的吞噬及体液的溶菌作用。或通过局部的免疫作用,病原体从呼吸道、肠道或泌尿道排出体外,不出现病

4、理损害和疾病的临床表现。 2. 2.病原携带状态:包括带菌、带病毒及带虫状病原携带状态:包括带菌、带病毒及带虫状态。这些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存在于机体的一定部位,态。这些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存在于机体的一定部位,虽可有轻度的病理损害,但不出现疾病的临床症状。虽可有轻度的病理损害,但不出现疾病的临床症状。病原携带有两种状态,一是无症状携带,即客观上不病原携带有两种状态,一是无症状携带,即客观上不易察觉的有或无轻微临床表现的携带状态;二是恢复易察觉的有或无轻微临床表现的携带状态;二是恢复期携带,亦称病后携带,一般临床症状已消失,症理期携带,亦称病后携带,一般临床症状已消失,症理损伤得到修复,而病原体仍

5、暂时或持续寄生于体内。损伤得到修复,而病原体仍暂时或持续寄生于体内。由于携带者向外排出病原体,成为具有传染性的重要由于携带者向外排出病原体,成为具有传染性的重要传染源。传染源。 3. 3.隐性感染,隐性感染, 亦称亚临床感染,是指机体被亦称亚临床感染,是指机体被病原侵袭后,仅出现轻微病理损害,而不出现或出病原侵袭后,仅出现轻微病理损害,而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只能通过免疫检测方能发现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只能通过免疫检测方能发现的一种感染过程,流行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的一种感染过程,流行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登革热、乙型肝炎等均有大量隐性感染的存在。登革热、乙型肝炎等均有大量隐性感

6、染的存在。4 4潜在性感染,是指人体内保留病原体,潜潜在性感染,是指人体内保留病原体,潜伏一定部位,不出现临床表现,病原体也不被向外伏一定部位,不出现临床表现,病原体也不被向外排出,只有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时,病原体则乘机活排出,只有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时,病原体则乘机活跃增殖引起发病。疟疾、结核有此等表现。麻疹后,跃增殖引起发病。疟疾、结核有此等表现。麻疹后,病毒可长期潜伏于中枢神经系统,数年后发病,成病毒可长期潜伏于中枢神经系统,数年后发病,成为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为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5. 5.显性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因免疫功能显性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因免疫功能的改变,致使病原体不断繁

7、殖,并产生毒素,导致的改变,致使病原体不断繁殖,并产生毒素,导致机体出现病理及病理生理改变,临床出现传染病特机体出现病理及病理生理改变,临床出现传染病特有的临床表现,则为传染病发作。有的临床表现,则为传染病发作。病原体的致病性 传染过程中,病原体起重要作用,它的致病作用表现如下几方面。 1.病原体的毒力: 病原体的毒力是指病原体的侵袭力,即是病原体在机体内生长,繁殖,蔓延扩散的能力。有的通过细菌的酶如金葡球浆凝固酶,链球菌的透明质酸酶,产气荚膜杆菌的胶原酶等起作用;有的通过荚膜阻止吞噬细胞的吞噬;有的通过菌毛粘附宿主组织。病原体产生内外两种毒素,通过毒素产生杀伤作用。外毒素包括神经毒如破伤风毒

8、素、肉毒素;细胞毒素如白喉毒素;肠毒素如霍乱毒素、葡萄球菌毒素。内毒素是菌体裂解后产生的脂多糖中类脂A,可致机体发热反应,中毒性休克,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施瓦茨曼反应。 2.2.病原体的数量病原体入侵和数量是病原体的数量病原体入侵和数量是重要的致病条件。侵入的数量越多,引起的传重要的致病条件。侵入的数量越多,引起的传染性越大潜伏期可能越短,病情也就越严重。染性越大潜伏期可能越短,病情也就越严重。3.3.病原体的定位与扩散形式病原体在人病原体的定位与扩散形式病原体在人体内寄生有一定的特异的定居部位,特异的定体内寄生有一定的特异的定居部位,特异的定位由特异的侵入门户与传入途径所决定的,特位由特异的侵

9、入门户与传入途径所决定的,特异性定位又决定着病原体排出途径。伤寒杆菌异性定位又决定着病原体排出途径。伤寒杆菌经口传入,定位于肠道网状内皮系统,借助粪经口传入,定位于肠道网状内皮系统,借助粪便排出体外。白喉杆菌经鼻咽部侵入,定位于便排出体外。白喉杆菌经鼻咽部侵入,定位于鼻咽部,借助鼻咽分泌物排出体外。不同病原鼻咽部,借助鼻咽分泌物排出体外。不同病原体有其不同的特异性定位。体有其不同的特异性定位。 病原体在体内的扩散通过三种形式。病原体在体内的扩散通过三种形式。直接扩散:直接扩散:病病原由原入侵部位直接向近处或远处组织细胞扩散。原由原入侵部位直接向近处或远处组织细胞扩散。血流血流扩散扩散:大部分病

10、原体侵入机体后通过血液扩散,脊髓灰:大部分病原体侵入机体后通过血液扩散,脊髓灰质炎病毒先进入血流再经外周神经到达中枢神经系统;质炎病毒先进入血流再经外周神经到达中枢神经系统;麻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通过吸附在白细麻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通过吸附在白细胞或细胞内扩散;布鲁氏菌进入单核细胞扩散;流感病胞或细胞内扩散;布鲁氏菌进入单核细胞扩散;流感病毒吸附于红细胞表面;疟原虫侵入红细胞内。毒吸附于红细胞表面;疟原虫侵入红细胞内。淋巴管扩淋巴管扩散:散: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借助淋巴液到达局部淋巴结,再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借助淋巴液到达局部淋巴结,再由淋巴结进入血流,扩散于各组织细胞。绝大部

11、分病原由淋巴结进入血流,扩散于各组织细胞。绝大部分病原体通过此种形式。体通过此种形式。4 4病原体的变异性:病原性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受病原体的变异性:病原性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受各种环境的影响,当外环境改变影响遗传信息时,引起各种环境的影响,当外环境改变影响遗传信息时,引起一系列代谢上的变化,其结构形态,生理特性均发生改一系列代谢上的变化,其结构形态,生理特性均发生改变。变。传染过程中机体的免疫反应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通过识别和排除病原体和抗原性异物,达到维护机体的生理平衡和内环境的稳定。传染过程中,人体的免疫反应分为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两种。 1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就有的,非针对某一特

12、定抗原物质的免疫反应应答。有种的差异,具有稳定性,可遗传给子代。主要表现三方面的功能。 (1 1)免疫屏障包括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免疫屏障包括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胎盘屏障。健康皮肤粘膜除通过机械阻挡病原体的入侵外,还可通健康皮肤粘膜除通过机械阻挡病原体的入侵外,还可通过分泌的汗腺液,乳酸,脂肪酸以及不同部位粘膜分泌的溶菌酶,粘多过分泌的汗腺液,乳酸,脂肪酸以及不同部位粘膜分泌的溶菌酶,粘多糖、胃酸、蛋白酶等对病原体发挥杀灭作用。病原体由血液进入脑组织糖、胃酸、蛋白酶等对病原体发挥杀灭作用。病原体由血液进入脑组织时,血脑屏障可起阻挡与保护作用,婴幼儿血脑屏障不健全,病原体可时

13、,血脑屏障可起阻挡与保护作用,婴幼儿血脑屏障不健全,病原体可侵入脑组织。胎血屏障易阻挡母体内病原体侵入胎儿,妊娠三个月内,侵入脑组织。胎血屏障易阻挡母体内病原体侵入胎儿,妊娠三个月内,胎血屏障尚未健全,母体感染风疹病后,易通过尚未健全的胎血屏障引胎血屏障尚未健全,母体感染风疹病后,易通过尚未健全的胎血屏障引起胎儿感染。起胎儿感染。(2 2)吞噬作用在肝脏、脾脏、骨髓、淋巴结、)吞噬作用在肝脏、脾脏、骨髓、淋巴结、肺泡及血管内皮有固定的吞噬细胞谓之巨噬细胞;肺泡及血管内皮有固定的吞噬细胞谓之巨噬细胞;在血液中游动的细胞名为单核细胞,以及血液中的在血液中游动的细胞名为单核细胞,以及血液中的中性粒细

14、胞,均具有强大的吞噬作用,包括趋化、中性粒细胞,均具有强大的吞噬作用,包括趋化、吞入、调理、杀灭等过程。吞入、调理、杀灭等过程。结核杆菌、布氏杆菌、伤寒杆菌结核杆菌、布氏杆菌、伤寒杆菌等被吞入后可不被杀灭,可在细胞内存活和繁殖。等被吞入后可不被杀灭,可在细胞内存活和繁殖。 (3 3)体液作用血液、各种分泌液与组织)体液作用血液、各种分泌液与组织液含有补体、溶菌酶、备解素、干扰素等杀伤液含有补体、溶菌酶、备解素、干扰素等杀伤物质。物质。补体:是存在于人体内血清中的一组球蛋白,在抗体补体:是存在于人体内血清中的一组球蛋白,在抗体存在下,参与灭活病毒,杀灭与溶解细菌,促进吞噬细胞吞存在下,参与灭活病

15、毒,杀灭与溶解细菌,促进吞噬细胞吞噬与消化病原体。抗原体复合物能激活补体系统,加强对病噬与消化病原体。抗原体复合物能激活补体系统,加强对病原体的杀伤作用。过强时可起免疫病理损伤。原体的杀伤作用。过强时可起免疫病理损伤。溶菌酶:是一种低分子量不耐热的蛋白质,存在于组溶菌酶:是一种低分子量不耐热的蛋白质,存在于组织与体液中,主要对革氏阴性菌起溶菌作用。织与体液中,主要对革氏阴性菌起溶菌作用。备解素:是一种糖蛋白,能激活备解素:是一种糖蛋白,能激活C3C3,在镁离子的参与,在镁离子的参与下,能杀灭各种革氏阳性细菌,并可中和某些病毒。下,能杀灭各种革氏阳性细菌,并可中和某些病毒。 干扰素:是由病毒作用

16、于易感细胞产生的大分子糖干扰素:是由病毒作用于易感细胞产生的大分子糖蛋白。细菌、立克次体、真菌、原虫、植物血凝素,人工合蛋白。细菌、立克次体、真菌、原虫、植物血凝素,人工合成的核苷酸多聚化合物,均可刺激机体产生干扰素。对病毒成的核苷酸多聚化合物,均可刺激机体产生干扰素。对病毒性肝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以及流感、腺病毒均有抑制其复制作用。以及流感、腺病毒均有抑制其复制作用。白细胞介素白细胞介素2 2: 是具有生物功能的小分子蛋白,是是具有生物功能的小分子蛋白,是在促有丝分裂素或特异性抗原刺激下,由辅助性在促有丝分裂素或特异性抗原刺激下,由辅助性T T淋巴细胞分淋巴细胞分泌的一种淋巴因子,其功能是通过激活细胞毒性泌的一种淋巴因子,其功能是通过激活细胞毒性T T淋巴细胞、淋巴细胞、LAKLAK细胞、细胞、NKNK细胞、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从而杀伤病毒和肿瘤细胞、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从而杀伤病毒和肿瘤细胞以及细菌等。并能促进和诱导细胞以及细菌等。并能促进和诱导r r干扰素产生。干扰素产生。 2 2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预防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