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外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外延.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切梃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要求我们必须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怠识的内涵与外延,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体系研究。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史源考察“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衍生的一个概念,这是由中华民族的性质所决定的。相较于“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更加强调的是共同性,突出了构成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内在的一体性、整体性和共同性特征,是对“命运一体和共同性纽带的强调。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远古时代到秦统
2、一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孕育时期。远古时代,黄河中下游流域的中华先民自称华夏”或“华夏”,炎黄两部就是华夏代表,炎帝被黄帝打败后两个部落融合。夏商周三代在交往、斗争中逐渐融为一体,华夏共同族体逐渐形成,成为中华民族形成的雏形。西周时期,出现了中国3一词,与华夏同义。春秋战国时期,一部分中原的蛮夷戎狄融进华夏族,并成为稳定的族体。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不断迁徙,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从懵唐到辽金两宋、元朝,再到清朝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匈奴、鲜卑、突厥等族的一部分或全部融入汉族,先后进入中国统一体。随着明清时期中国藕域的厘定,各民族有了共同的生存空间,形成了自在的共同体。19世纪末西方列强入侵中国
3、,激发起了中国人的民族忧患意识,在血与火的共同抗争中,各民族共同意识到形成一个稳定统一的自觉实体才能抵御列强入侵,中华民族这个自在的共同体逐渐觉醒。正是在这一时期,梁启超开始修正中华民族概念,以中华民族”替代汉族”一词,充分肯定了“中华民族”混合性,体现了1现代中华民族意识觉醒的妓初阶段性的特征。4)中华民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之内涵初步形成。辛亥革命爆发结束了传统帝制的国家形态,五族共和”的政治理念“有力地激发出人们追求国家更加强大、民族进一步凝聚融合为一大紧密共同体的强烈愿望。1923年,梁启超对“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又进行了修正,提出“凡遇L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也之一观念于胞际
4、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一员也”6。由此,民族意识成了识别中华民族的关键要素之一,彰显了各民族逐步凝聚为一体化的趋势。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勃发,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一体性意识空前强化,内化为中国各民族的神圣信念,形成一股强大的意识形态力量。此时知识界掀起了.凡是中国人都是中华民族DU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点7,一方面引导国人以整体思维方式认识中华民族,另一方面为中华民族塑迨了团结统L的共同体形象。8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期间则提出“建立各民族抗日统一战线”“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等彰显了中华民族一体性的观念。1938年,毛泽东提出中华民族由汉族和蒙、回、藏、苗、瑶、夷、番等各少
5、数民族所组成,并且主张民族平等。9这些观念和主张大大增强了中华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各民族同胞的命运与共意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华民族充分展现了其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形象,政治实体完全形成。党和国家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了全国范围的民族识别工作,进L步明确了中华民族所包含的各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出台,从法律角度保障了各民族平等。从实践探索到法律法规的保障加深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1962年,夏鼐最早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之后逐渐被学界广泛使用。1989年,费孝通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文中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感实体和统一体的观点10,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民族共
6、同体的巩固及其意识的树立。2011年,由两岸和平发展论:fe主办的“面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当前青年世代的展望与出路”研讨会上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是推动两岸关系进一步走向和解与国家统一不可少的工作”,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得到学界和官方的普遍认可。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论断,要求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述经历了从牢固树立”到“积极培养、再到铸牢”的变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各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支推。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分析(-)不同视角下中华民
7、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解读随着党中央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重视,我国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学者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高度认同,从认识上、情感态度上、行为实践等三个维度进行了研究、阐发。区别在于有的学者强调心理层面的认同,有的强调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认同,有的则强调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认同。如张积家(2017)认为民族共同体成员应该对民族认同并有积极感情,能有维护民族团结统一的行为11。严庆(2017)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指人们能够认识到中华民法这一共同体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在心理上能够自觉认同、主动归属于这一共同体。12青觉(2018)则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
8、国民在体认彼此生存发展共性条件基础上,秉持着相同的价值规范并能主动维护共性的一种凝聚心态13),是人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情感、态度、评价和认同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总和14卜高承海(2019)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是各民族成员对共有身份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15郝亚明(2020)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群体认同意识。16综上所述,“认同”一词频繁出现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关徙词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表现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在认知、情感、信念驱动下产生主观能动与实践意志,坡终能够自觉维护中华
9、民族共同体。(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剖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解构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据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观,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历程表明了其是作为一种客观实体存在的,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劝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实体或者说社会存在的一种主观反映。意识具有实践性、能动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能动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产生态度、评价和认同结果的汇聚。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成员都能够自觉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存在,具有整体性和总体性,在认知、心理和行为实践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
10、具有主动、自觉的身份认同感与归属感。具体来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次。认知层面:共同的历史叙事和集体记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孕育于远古时代到秦统一前的民族融合、文化交流时期,萌芽于泰朝至清朝“大一统思想,生成于1840年起各族人民谋求民族独立的伟大抗争中,强化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我国各民族人民正是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抵抗列强、走向复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共同的经历和记忆,为各民族成员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历史根基,加强了各族人民的凝聚力。“我们辽阔的强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
11、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17这就是各族人民在现实生活中铸造1共同体”的表现,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意识自觉性。从认知层面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各族人民能够自觉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共同历史叙事、集体记忆的命运共同体。心理层面: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及共有精神。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将各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共同的经历和共同的记忆造就了中华民族休戚与共、荣殍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强大凝聚力,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文化根基,从根本上体现了各族人民团结凝聚的精神。长期以来,各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不断迁徙、聚居、融合,形成了相似的思维模
12、式和精神气质;56个民族随着社会发展孕育了和合共生的价值观、天下一统的政治理念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过程中各族人民形成了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奋斗前进、砥砺前行的革命文化;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至今,各族人民共同形成了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等。从心理层面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各族人民在心理和情感方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产生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依附感。实践层面:中华民族共同的奋斗理想。中华儿女共同的心愿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也是我国56个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长期以来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致力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实现共同
13、体利益而不懈奋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结合而成,最终深化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56个民族的人民手牵着手、肩并着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商度责任感,是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行为实践层面上的高度凝练。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外延拓展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外延探讨,离不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这一内在结构基础,亦不能忽视国家认同、中华文化认同和命运共同体意识这些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近就念的分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结构基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从自在实体走向自觉实体的历史
14、进程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结构基础。18)“在多元一体格局中,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19但从根本上耒说,“多元是基础,一体是多元”的方向,也就是说,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根本意涵在于强调作为整体的中华民族L体性的存在,突出了多元民族在彼此融合、交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带有自觉意识的中华民族整体性形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不仅造就了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共同体基本结构,也熔铸了中华民族求同求和的精神与意识。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认识中华民族整体结构的一把钥匙20)。中华民
15、族共同体意识超越了单个的民族意识,是对56个民族意识的共同特性不断提升和凝炼的一种国族意识。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强调了中华民族共同性1的根本特性。因此,要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一体框架”中去讨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各族人民认识到中华民族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各族人民始终是团结一致的共同体,强化各族人民的一体性3共同性意识。(二)国家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表达“大一统”的政治主旋律始终影响着我国各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一个政治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具有高于民族的国家归属感的属性。近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各族人民
16、共同努力缔造了新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自此有了政治实体形象,中华各族人民成为“在政治上对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有着认同的中国人”2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族人民对国家认同有了清晰认知,即“对自己所属国家的政治结构、精神价值等的主观认知以及由此形成的忧患意识和国家自豪感等主观感受22。国家认同意识的根本意涵在于强调各族人民及各民族作为整体和一体的政治认同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把中华民族作为更大时空范围内的政治共同体,具有强大的超越性23。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彰显了中华民旗共同体意识中的政治属性。换言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含了国族一体的理论”24,具有中华民盗共同体意识也就意味着具有国家认同意识。国家认同意识从根本上来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L种政治表达。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突出它的国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