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ppt

上传人:p** 文档编号:187225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47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ppt_第6页
第6页 / 共8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ppt_第7页
第7页 / 共8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ppt_第8页
第8页 / 共8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ppt_第9页
第9页 / 共8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87页
亲,该文档总共8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ppt(87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绪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社会化大生产、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适应时代要求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于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我国人民的社会

2、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远大理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共同理想 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统一 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 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物质世界和实践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哲学哲学 什么是哲学?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与个人观点的区别)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性与同一性 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唯物还是唯心、可知还是不可

3、知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形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形态 基本观点围绕第一性与同一性展开的 基本形态唯物主义:古代朴素、近代形而上学、现代唯物和历史唯物;唯心主义:主观唯、客观唯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一元论与二元论一元论与二元论 区别:围绕同一性展开的 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 唯物主义一元论的特点: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统一与物质、运动发展、无限多样的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物质物质 客观实在性(唯一特性)同唯心主义划清界限 通过人的感觉感知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被我们的感觉复写、摄影、反映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运动与静止运动与

4、静止 运动运动: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静止静止: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位置、质)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对立统一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时间与空间时间与空间 时间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绝对的、有限的 空间空间:物质运动的延展性和伸张性、相对的、无限的 时间与空间的关系时间与空间的关系:绝对与相对、有限与无限的统一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实践观点实践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含

5、义含义: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基本特点基本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基本形式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人与自然、最基本)、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人与人)、科学实验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以及其他各种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联系联系 含义含义: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作用、制约。 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本事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联系

6、的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联系的复杂多样性: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旧事物相反 新事物优于旧事物。新事物是克服了旧事物消极、过时的东西,吸其精华、去其糟粕。 新事物是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联系的观点PK孤立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PK静止不变的观点 承认矛盾PK否认矛盾的观点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唯物辩证法

7、的三大规律规律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动力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对立统一规律的几个原理: 1、内因与外因 2、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方法论意义 4、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5、两点论与重点论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内因与外因内因与外因 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意义:我国大政方针的制定要独立

8、自主、自力更生、对外开放。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普遍性: 特殊性: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个矛盾的不同方面也有各自的特点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差别:几个矛盾的问题 两点论与重点论 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主流;弹钢琴;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互变关系原理:量变是质变的重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与质变相互转化 方法论:有步骤、分阶段;即反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又反保守落后、裹

9、足不前。 度:适度原则,防止过犹不及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肯定与否定关系原理肯定与否定关系原理:事物存在的方面与事物灭亡的方面。相互依存、相互渗透。肯定中包括否定,否定中包括肯定。辩证否定观内容和意义辩证否定观内容和意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否定是扬弃,即克服又保留;意义:对待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原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原理: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的前进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

10、的。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世界联系与发展的环节世界联系与发展的环节 原因与结果: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作用 必然性与偶然性: (转后) 可能性与现实性: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方法论意义: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从可能出发;可能性可以转化为现实性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 内容与形式 本质与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必然性与偶然性 是事物联系与发展的不同趋势、产生的原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也不同。必然性是支配地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处于从属地位,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过程。 二

11、者是辩证统一: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规律规律 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含义: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特点规律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 规律的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是一个原理):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原理及意义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原理及意义(重要论述题,转后)(重要论述题,转后)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原理及意义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原理及意义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如果违背客观规律,盲目蛮干

12、,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第二,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反复实践、深入研究,才能解释事务的规律 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意识的起源: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应;意识是社会的产物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简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简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二者关系问题上的错

13、误?义在二者关系问题上的错误?一、关系:决定、反作用;第一性、第二性二、唯心主义的物质意识观三、形而上学的物质意识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认识的辩证运动真理和价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于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认识主体、客体的含义、特点及关系认识主体、客体的含义、特点及关系 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 主体特点:

14、自然属性、社会历史性、能动性 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构成认识客体的内容主要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客体特点:客观实在性、对象性 关系:实践关系(改造被改造)、认识关系(反映被反映)、相互作用(能动与制约)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认识的本质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认识的本质:是实践中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和唯心主义、不可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和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和旧唯物主义在认识本质问题上的区别知论和旧唯物主义在认识本质问题上的区别 第一,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在哲学上有

15、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一条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路线。前者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后者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第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唯物主义哲学认为思维能够认识、并能够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即现实世界是可知的。哲学上的不可知论是指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的哲学认识论,代表人物是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认为事物的本质是“自在之物”。第三,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在认识论上,唯物论都是反映论,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论的反映论是机械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

16、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是认为认识的过程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这是区别于机械唯物论反映论的根本标志。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是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个过程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在实践中,人们先是产生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理性认识,后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进行新的实践,在新的实践中产生新的认识。人的认识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这样一个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 感性认识分为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分为三种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分为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分为三种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第二节认识的辩证关系 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理论和实际工作中会导致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理论和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的错误。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