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片面地用工业化思维指导农业 坚持用科学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能片面地用工业化思维指导农业 坚持用科学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如果我们说现实中存在“忽视”和“剥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包括广大的 小农户)的现象,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很冤。因为政府在财政上不断加大投入,每年的一号文件也在谈农业和农村,但如 果我们不把今天农业的成绩主要归结为农户家庭为了提高自己收入的辛勤劳作, 而是政府的精心谋划,则实之偏颇。确实,党和政府关心农民和农业,也做了很多事情,但这些事情实际上都是 “赋能”,即帮助广大农户,让他们“有方向”“有力量二用工业化思维审视农业是一种惯性我们知道,在经济发展理论或者说发展经济学的视野里,农业是被作为支持 工业的一部分的。因为发展经济学主要关心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怎样完成工业化, 或者说现代化。工业化体系的建立和
2、发展需要农业作为支撑,尤其是那些没有外援的国家。 农业一方面可以给工业提供原材料,还可以出口创汇换来支撑工业化发展的资金 或者说资本,没有资金是难以购买国外的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另外,农业还可以 提供产业劳动力,没有劳动这一要素的参与,工业也是发展不起来的。基于这种认识,张培刚总结出农业的五大贡献,即食粮、原料、劳动力、市 场、资金(包括外汇)五个方面。这与西蒙库兹涅茨的看法相一致。库氏认为, 农业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产品(包括粮食和原料)、市场、要 素的贡献(包括剩余资本和剩余劳动力),以及国内农业通过出口农产品而获取 收入的贡献。与工业一样,我们习惯上关心农业生产效率,把效率放
3、置在第一位,我们习 惯于用工业化的思维来审视农业,认为农业在工业化的大潮中也能够自然而然地 发展。马克思的理论实际上讲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农业的命运是大农场或者说是农 业资本主义,所需的机器多,工人少,然后农民群体分化成有产者和无产者,大 多数都是无产者,然后进入到城市,成为产业工人,也称为无产阶级。发展经济 学家的看法类似,农业存在剩余劳动力,或者说是零值劳动力。这些人转移到城 市,成为产业工人,他们工资要求低,工厂的成本就相对低,因此,产品有竞争 力,从而市场占有率就高,工业也能发展。与之相随的是就业机会进一步增加, 于是农村的劳动力继续进城,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从而农民的收入也能 提
4、高这一过程的终点是农业的边际产出与进入到城市的工资水平大致相当,这时 候劳动力的迁移过程就停止了,城乡二元结构从而也发生了变化。刘易斯的发展 理论就是讲了这样一个逻辑过程。农业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生产效率自然而 然也就提高了。农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此。发展经济学家,包括一般的经济 学家看农业主要就是从效率视角来审视。农业分工不等同于工业分工在这样的思维指导下,我们容易把工业发展中的一些概念拿到农村农业中 来。比如,我们会经常提及规模经济,我们提倡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时,实际上 潜意识中我们都相信,农业的发展应该走专业化、规模化的道路。然而,理论和 实践都证明,从微观层面上看,专业化、规模化是
5、有极限的。分工不能无限发展, 因为有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实践上看,农业有其特殊性,分工不能完全像工业 那样,这个产业的发展也与工业不同。比如,斯密就讲过,“农业由于它的性质,不能有像制造业那样细密的分工, 各种工作,不能像制造业那样判然分立”,“农业上种种劳动,随季节推移而巡回, 要指定一个人只从事一种劳动,事实上绝不可能。所以,农业上劳动生产力的增进,总跟不上制造业上劳动生产力的增进的主 要原因,也许就是农业不能采用完全的分工制度、张培刚也认识到农业的特殊 性。比如,他说农业实际上是一种“生长”产业,种植业和养殖业都是如此,这 让农业生产与“加工”或“制造”大不相同。农业会受自然规律或生物学
6、规律的 制约,工业则不大会。因此,农业生产的增长速度与工业不可比。另外,就是农产品的“需求收入 弹性”要远比工业品低。人们收入增加时,会购买和享用更多的工业产品和劳务, 而对于食粮以及其他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产品,则不会大幅度增加购买。这也 是农产品的特点决定的。这些认识有助于扭转当下在农业政策中过分强调做大做 强做成专业化大户的趋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要尊重自然规律相反,农学研究者的一些看法倒是值得我们借鉴。比如,研究农学和农史的学者一般会把农业置于研究的中心地位。他们会强 调农业的特殊性,而且习惯于从历史、文化等角度去研究农业甚至是农村问题。 在他们的视野里,农业生产效率也是重要的,但提高生
7、产效率的方法有多种,不 单单是通过土地的规模集中、劳动力的向城市转移来提高效率。他们认为传统的农业有很多提高农产效率的好的方法,比如说通过间作等方 法来提高单位面积上的产品种类和产量以及由此带来的产值增加。古代也有循环 农业或者说是生态农业,比如流行于珠三角地区的桑基鱼塘模式,中国西南等很 多地区流行的鸭稻共生模式。威斯康星大学的农业物理学教授富兰克林H金 在20世纪初期来到中国以及日本、朝鲜等地区,就观察和研究东亚是如何解决 人多地少这一农业约束问题,研究发现,这里有很多技术让农业具有高产和可持 续性的特点。中国辰业兴盛不衰的关键在于中国农民的勤劳、智慧和节俭,在于他们善于 利用时间和空间提
8、高土地的利用率。地力长久不竭是因为这里的人们懂得用人畜 粪便和农场废弃物堆积双制成的肥料来持续养地,从而让农业具有可持续性,有 点类似现在的有机农业和循环农业。坚持用科学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继家庭承包经营之后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又一次重大创 新,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近年来,省各地以草食畜牧业、蔬菜、中药材、 苹果、马铃薯等优势产业为重点,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计划和优势产业增收计 划,农业产业化呈快速推进势头,对农业转型升级、农民增收、农村加快发展起 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产业化发展多点开花经过多年发展,省坚持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确立了“建龙头、强 基地、抓加工、兴流通”
9、的产业化发展思路。以产业为平台聚集要素,以项目为 支撑整合资金,以增收为目标延伸链条,实行分类指导,优化区域布局,突出特 色建基地,依托资源办企业,瞄准市场促转化。农业产业化组织不断壮大。截至2014年,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 7100多个,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244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50.8%, 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年户均增收2376元。产业化组织基本实现优势产业、 优势区域全覆盖,成为调整农业结构、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 程度、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落实惠农强农政策的有效渠道。龙头企业实力增强。目前,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本覆盖全省优势产业, 初步形
10、成马铃薯、草食畜牧业、蔬菜、玉米制种、苹果、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 集群,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显现。省龙头企业2424个,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7 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65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772个,县级及以下的重点龙 头企业IOOO多个。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102个,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 677个;全省各类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470亿元,销售收入657亿元、净利润 60多亿元。龙头企业通过IS09000、HACCP. GAP、GMP等质量体系认证的498 个,各类龙头企业科技研发投入4.92亿元。龙头企业拥有农业科技人员1.2万多 人,其中技术研发人员3300人,技术推广人员9422人。
11、龙头企业建有专门研发 机构的有175个,其中建有省级以上研发中心的74个;建有专门质检机构的有 1363个,通过计量认证的335个。优势产业区域性布局基本形成。省按照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 地方特色产品三个层次推进,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逐步引导优势产业和优 势企业向优势产区集聚。目前已建成一批规模化发展、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 和产业化经营的生产基地,涌现出了陇东南苹果、肉牛,定西马铃薯、中药材, 河西制种、草食畜牧业等一批产加销一体化的典型。省特色优势农产品种植面积 达到3128万亩,占整个农作物播种面积的近一半。产业综合竞争力增强。经过多年的发展,省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种业核
12、心 基地、高原夏菜基地、中药材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省农产品加工率 达49.5%。马铃薯产量居全国第一位,玉米制种和中药材面积居全国第一位,苹 果面积居全国第二位,玉米制种产量占全国的43%,当归产量占全国的85%, 党参产量占全国60%,黄苗产量占全国50%,板蓝根产量占全国30%,柴胡产 量占全国40%。蔬菜、牛羊肉等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依托资源优势、自然禀赋 和市场需要,培育形成的特色产业,在全国均具有一定竞争力,已成为其产品市 场的“晴雨表品牌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省累计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600个,绿色食 品和有机食品标志企业398家,有32个产品获地理标志登记证书,获得省以
13、上 名牌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的292个。产业化经营三大模式龙头企业+农户。这是省目前最普遍采用的利益联结模式,它的特点是企业 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结成紧密的一-体化生产体系,呈“龙”型组织结构,引导 和组织分散的农户参与到社会化大生产当中,以公司为龙头,以分散的农户生产 为基地,利用合同形式把农户生产与公司加工、销售联结起来。使农户的生产成 为企业的“第一车间”。如河西制种企业、草产品加工企业、蔬菜加工企业与基地 农户就是这种联结方式。这种运行机制一般表现为“订单农业”,这种模式明显增 强了农民与企业的谈判能力。企业一般与基地农户签订定点种植、定向收购协议 后,提供最低保护价支持。有些企业
14、还为农户引进优良品种,提供技术指导、提 供生产资料等,有效地实现了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向基地农户的扩散,在很大程 度上保证了农产品原料的品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这是近几年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而出现的 一种运行机制。龙头企业负责合作社农产品的营销,为合作社成员提供货款担保 的服务。合作社组织成员按企业要求的规格和质量要求组织生产。合作社为成员 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统一开展防疫和病虫害防治, 降低了企业和农户的交易成本和市场风险,企业亦有了稳定安全的生产基地,有 利于实现规模效益。例如省定西马铃薯产业,天水、平凉、庆阳苹果产业就采取 这种利益联结方式。专业市场+农
15、户。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大中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为 龙头,在便于集散流通的城乡结合部建立农产品专业市场和生产基地,通过专业 市场与生产基地和农户直接沟通,将农户纳入市场体系,使农户与专业市场之间 通过产品这一纽带形成一种相互连接、相互依赖、互惠互利的产业化组织关系, 广泛带动周边农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形成一个专业化区域经济发展带。产业化发展积极作为政策引导。2002年以来,省先后3次专门出台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 文件,明确把特色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培育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按照 “一个产业出台一个规划,制定一个扶持办法,设立一笔专项资金”的原则,从制 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抓起,扶持产
16、业基地和龙头企业,支持产能扩大和技术创 新,有力地推动了优势产业发展。2012年省政府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 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的目标任务、重 点工作和政策措施。从加大财政投入、落实税收优惠、强化金融支持、完善基础 设施、促进产品销售和健全工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措施,初步形成与农业产 业化发展相适应的政策保障体制。行政推动。为了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的领导,2002年IO月,省成立了由省委、 省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省直相关部门参加的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导小组,并在 省农牧厅设立办公室,归口管理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日常工作。各市州、县市区 也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负责当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各地通过 办点示范、现场观摩等措施,起到了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省人大、省政府、 省政协领导先后牵头组织有关部门,从不同角度对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行执法 检查和专题调研,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意见建议。省农业产业化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