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四重支撑 附新时代长三角区域迈向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趋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打造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四重支撑 附新时代长三角区域迈向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趋势.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立足新形势新阶段,对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科学指引和战略擘画,为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提供了重要遵循。南京作为长三角特大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强化政治站位,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强化机遇意识,加快建设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大力提升省会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强化担当意识,争做长三角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的重要引擎、改革开放新高地的门户枢纽,始终当好长三角一体化的积极贡献者、强劲支撑者。深度融入“双循环”,打造长三角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枢纽支撑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
2、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抉择。南京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功能优势,加快成为长三角引领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枢纽、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以“四新行动为重点聚力扩大内需。畅通国内大循环,重点是加快构建完整内需体系。南京通过实施新基建、新消费、新产业、新都市“四新行动”,致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新基建以5G网络设施、人工智能等为建设重点,新消费重点培育18个夜间经济集聚区,新产业聚焦完善产业链条、打造创新平台、拓展应用场景,新都市突出增强城市韧性、建设美丽古都,加快形成当期投入量、产出量、价值量,为国民经济大循环增添
3、动力。以补链强链为重点畅通产业循环。经济循环无法有效畅通,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南京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集成电路、轨道交通、智能电网等8条产业链20个领域,开展产业链强链补链专项行动,力争每年实现20%以上增速,畅通产业链和产业循环、价值链和价值循环、供应链和市场循环,加快培育一批世界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以深化改革为重点激发开放活力。畅通国内国际循环,关键要从制度规则上打通堵点。我们将全面接轨国际通行规则,深入推进自贸区南京片区体制机制改革,实质性推动各板块、园区和自贸区联动发展,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持续打造政务服务“宁满意”品牌,深入落实优化营商环境两个100条等政策,
4、努力成为联通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重要桥梁。做强创新“主引擎”,打造长三角科技产业创新的动力支撑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南京将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发挥科教优势、建设创新名城,努力走好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在制度创新上务实探索。创新必须解决“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的问题。我们组建实体化运作的市委创新委,强化创新治理的顶层设计。建设都市型“无边界高新园区,实施高新区去行政化改革,建成90万平方米“城市硅巷”,规划建设麒麟科技城、紫东科创大走廊,推动创新载体与城市空间有效融合。在原始创新上攻坚发力。科技创新的源头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我们以“一
5、室一中心”为支撑,打造自主创新的“高峰”、原始创新的“策源地”。“一室”,即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已取得全球首个大网级网络操作系统等一系列重大成果。“一中心”,即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已取得微界面强化反应、化工废水“零排放”等重大技术突破。在产业创新上聚力突破。科技与经济“两张皮”,是世界性的老大难问题。南京组建以人才团队持大股、市场化运作、职业经理人管理为特征的新型研发机构,聚力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努力跨越科技供给和产业需求之间的“达尔文之海持续做好移栽大树、育苗造林、老树发新芽三棵树”文章,厚植“科创企业森林”。在合作创新上深化拓展。越是外部环境严峻第杂,越要以更加开放主动
6、的姿态与世界科技创新携手同行。我们持续开展“生根出访”“百校对接”,与23个国家、国内外重点高校院所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布局建立28家海外协同创新中心,连续两年举办“南京创新周”,推动形成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科技合作体系。深耕南京“都市圈”,打造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板块支撑南京都市圈是长三角最早的跨省共建都市圈。我们将务实推动都市圈城市间紧密合作,先行探索次区域板块一体化的有效路径,为长三角大板块一体化全局提供支撑。在规划协同上率先探路。加强都市圈建设的顶层设计,共同编制南京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和发展规划。把握经济和人口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集聚的趋势和规律,围绕“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发
7、展愿景,优化“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总体布局,加快形成全市域“东西南北中协调发展之势,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力。在设施联通上率先探路。把构建便捷通畅的区域交通摆在优先位置,加快南沿江城际铁路和北沿江高铁,以及宁淮铁路、宁宣黄铁路和南京北站等规划建设,构筑南京都市圈半小时高铁网,共建“轨道上的都市圈”。实施禄口机场扩容升级,提升南京港江海转运主枢纽功能,打通城际“断头路”,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在跨界合作上率先探路。务实推进毗邻区、跨界区建设合作,深入推进宁镇扬一体化,共建宁淮特别合作区,积极推动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探索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功能区发展新模式。建立完善规划管理、土
8、地管理、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协调机制,共建各具特色的宁滁、宁马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提升治理“获得感”,打造长三角普惠便利共享的基础支撑在新形势下,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一体化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南京将把一体化发展与落实“六稳六保”任务、决胜高水平全面小康、探索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同步推进,努力以一体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公共服务共享。关键要实现政策同标、工作同步、发展共享。南京将深化“智慧南京”建设,发挥南京大数据公司和大数据中心作用,共同推进长三角数据要素市场培育,促进数据红利释放。加强与兄弟城市在社保、就医、养老、教育、文旅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完善区域优质公共服
9、务一体化、标准化供给体系。生态环境共保。长三角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生态保护和建设上必须带好头。我们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依托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实施“生态眼”多源感知系统项目,努力实现长江生态一体监测、协同治理、整体修复。协同推进“三水共治和大气、固废联防联治,联合做好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积极构建跨行政区协同治理和生态补偿机制,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治理体系共建。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完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社会治理机制,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彰显制度优势和现代治理水平的韧性城市。积极参与区域一体化治理体系构建,推动全国首个区域信用合作示范区建设。总结运
10、用疫情联防联控、协同复工复产等有益经验,提升公共卫生、社会治理、风险防控、政务服务等领域的一体化共建水平。新时代长三角区域发展新趋势:迈向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加快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目前,长三角各地正在合力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合作与发展进程。笔者认为,长三角地区加快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则是一体化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也是新时代一体化发展的根本要求和最大亮点所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顺应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规律中国进入新时代,意味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也进入新阶段。新时代意味着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新环境、新条件,一体化发展需要顺应新的
11、发展要求和发展规律。首先,这个新阶段,在于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发生了新变化。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己经告别低成本竞争、粗放型发展的历史阶段,微观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宏观供求格局深刻变化以及资源环境约束增大、经济发展结构性困境等深层次问题,从客观上要求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要从过去单一的地方经济增速的竞争转向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从追求单一的GDP导向转向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导向,使得一体化发展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和效率,体现区域合作发展的协调性与可持续性.从国际环境来看,在世界经济免苏曲折、结构性失衡和治理矛盾突出以及逆全球化思潮等背景下,我国也进入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发展阶段
12、,亟待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就要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实现区域内外更大程度、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的开放与合作发展,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上,积极发挥开放经济发展的示范和带头作用,以更强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参与全球价值链和国际分工新体系。其次,这个现阶段,在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的大逻辑和发展规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进程,要顺应经济新常态和客观趋势,加快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动力变革和效率变革,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以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转化和新要求。过去几十年,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的主要特征就是高速增长、制造业领
13、跑、外向型经济发达等,其主要依靠的就是传统比较优势和招商引资模式等发展逻辑。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也要顺应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化的大逻辑,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从要素驱动型增长率先转向创新驱动型发展,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体系体系更加完整、经济组织方式更加智能化、平台化、网络化、便利化,以高质量的制造品牌、服务品牌、购物品牌和文化品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消费结构升级需要,提高长三角地区发展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总之,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发展面临新环境、新任务和新目标,这些新环境和新任务为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长三角地区必须从单一的经济增长目标转向发
14、展目标导向,从竞争性增长的一体化转向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一体化新阶段。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现实要求立足新时代长三角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具有十分丰富和深刻的内涵,也有清晰的现实要求和指向。笔者认为,与过去几十年一体化发展比较,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应当具有如下几方面的丰富内涵和现实要求:第一,一体化的现代产业体系。这是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长三角地区目前集聚了全国1/4的经济总量以及1/4以上的工业增加值,长期以来被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首先需要在现有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基础出发,建设以创新引领
15、、协同发展为导向,推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在我看来,这样的产业体系与过去发展比较具有如下新特点:一是与过去所遵循的传统比较优势理念不同,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所依据的是由创新驱动所决定的区域竞争优势来进行产业分工和布局;二是与过去的传统市场分工理论不同,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所依据的是由创新链决定分工体系所主导,进而形成价值链分工和产业链分工体系,体现的是区域创新链、价值链与产业链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新逻辑和分工协作关系。显然,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必然要顺应由技术和创新驱动的产业升级及其价值链分工体系,由创新体系决定的核心竞争优势决定和形成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这与
16、以往基于传统比较优势和市场分工体系是有很大不同的。第二,一体化的现代市场体系。这是推动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相比较而言,长三角地区市场经济发育程度比较高,市场经济性相对比较充分,历来被认为是国内市场化程度较为发达的地区。从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来看,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一个核心要义,就是如何体现市场在区域一体化的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我看来,与过去几十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相比较,迈向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长三角地区要做到:一是进一步加快建设现代市场经济体系,构建长三角地区统一高效、竞争有序的要素市场体系,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在长三角地区迅速自由流动,真正发挥市场在一体化发展和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二是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现有行政区划对要素市场流动的分割,消除各种阻碍资源配置效率,甚至带有地方保护主义的隐性障碍,推动区域内产业开放、市场开放和规则开放;三是深化长三角地区政府职能转型,率先加快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