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质量孵化载体建设实施方案(—202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代高质量孵化载体建设实施方案(—2025).docx(10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新时代高质量孵化载体建设实施方案(2021一2025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以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为代表的孵化载体,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大众创新创业的支撑平台,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创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打造一批规模化、特色化孵化载体,推动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体系。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及市委五届十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提出的系列
2、重要指示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市成功获批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为契机,推动区孵化载体高质量发展,培育优质市场主体,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建设具有西部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示范区,使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按照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市高质量孵化载体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中共市区委关于深入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市区科技创新“十四五”发展规划要求,结合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一、建设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科技兴业之区”战略定位,围绕产业高端发展和创新服务需求,进一步优化孵化载体空间布局,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
3、”全链条孵化体系,加快创新主体引育和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打造规模化、专业化、高质量孵化载体,全面助力建设具有西部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示范区。力争到2023年底,全区建成孵化载体总面积20万平方米以上,重点打造具有全市影响力的大型孵化载体12个,特色孵化载体3个以上。聚集在孵企业和初创团队1500个以上,孵化培育科技型企业300家以上;力争到2025年底,全区建成孵化载体总面积30万平方米以上,建成具有全市影响力的大型孵化载体12个,特色载体6个以上。聚集在孵企业和初创团队2400个以上,孵化培育科技型企业500家以上。二、建设内容重点围绕“一湾区、一中心”战略布局,聚焦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生
4、物医药、金融科技、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主导产业和优势领域,引导国有企事业单位、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重点建设大型孵化载体、特色孵化载体,多渠道融入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实现孵化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打造大型孵化载体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领域,力争到2025年底,建成产业特色突出、孵化功能完备、配套服务健全、集聚效应显著的大型孵化载体12个以上。1 .打造大型创新创业孵化社区聚焦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居、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领域,依托寸滩国际新城联动区打造5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创新创业孵化社区。引进技术研发、工业设计、软件信息、
5、科技金融、科技咨询等科技及服务总部企业和知名品牌孵化运营机构,集聚科技成果、龙头企业、创投资本、高端人才、专业服务等创新要素,提质交通、住宿、医疗、教育、商务、文娱等配套服务设施,优化周边自然生态环境。着力推动海尔路以南沿江带“腾笼换鸟”形成智慧湾区核心区,努力将港城唐桂片区打造成为产城融合示范区,构建“智慧湾区+孵化集群”格局,全面助力“湾区”科创大走廊建设。2 .打造大型科技企业孵化园聚焦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按照“孵化器+加速器”建设模式,打造10万平方米以上的专业化、高端化大型科技企业孵化园。着力建设市数字产业示范园,充分发挥西部数据交易中心带动作用,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创新
6、和融合应用,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圈,引育一批“技术驱动”型企业,促进新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新业态培育、新市场拓展,助推全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质建设高端生物医药孵化器,完善技术开发、科技金融、科技咨询等孵化服务功能,引进国际国内生物医药龙头企业、研发机构和专业人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创新力度,推动产业链关键创新平台建设,打造较为完备的生物医药创新生态链。(二)打造特色孵化载体聚焦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围绕专业化、国际化、平台型等方向,发挥各类孵化载体专业资源和特色服务优势,力争到2025年底,打造特色孵化载体6个以上。1 .打造专业化科技
7、企业孵化器引导长安汽车、长望研究院、连芯光电等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结合自身优势领域和产业垂直细分领域,建设军民融合创新中心等专业孵化载体,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支持光子空间、网商产业园、智能科技发展商会等做大做强,导入研发设计、高端人才、中试熟化等专业资源,提高入孵企业和初创团队专业集聚度,面向细分市场实施精准孵化。2 .打造国际化科技企业孵化器聚焦国际优质创新资源和区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引进国际知名品牌孵化运营机构,对接全球优质项目、高端人才、专业技术、创投资本等创新要素,建设国际化科技孵化载体。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建设、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建设,开展国际科技领域合作、跨境孵化
8、加速、跨国成果转化等。全面升级高层次人才创业园,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开放多元孵化服务,使之成为国际高层次人才创业聚集高地。3 .打造平台型科技企业孵化器支持孵化载体对接产业创新联合体、高校院所、重点企业等科技创新资源,建设以共性技术平台为特色的平台型科技孵化载体,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概念验证、中试熟化、检验检测等专业技术服务。抓住用好区获批全国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的契机,建设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做好知识产权转化,技术成果转移。依托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中新金融科技示范园,引入专业孵化运营机构和团队,为企业提供金融科技认证等高附加值技术服务。(三)融入环大学创新生
9、态圈建设紧扣区主导产业需求,多渠道融入市环大学生态圈建设,全面促进科技成果在区转移转化。1 .创新对接合作模式引导区内孵化载体与各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内高校、孵化载体、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科技服务机构等创新对接合作模式,共同研发科技项目、转化科研成果,共享技术、人才、服务等创新资源。加快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治理体系建设,探索新型合作模式,着力提升区内孵化载体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及服务体系建设,健全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联结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在区转移转化。2 .积极探索“成果建园”模式围绕电子科技大学、大学、医科大学等成渝高校优势学科和区重点产业需求,按照“研发在高校、孵化转化在的合作理念,积极探索“成
10、果建园”模式,通过“研究院+产业园”的方式,推动成渝高校与区合作共建成果孵化园、产业基地、中试平台等,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科技企业培育、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科技人才聚集的优质平台。优化资源配置,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发展成果分享等合作机制,形成“机制创新一市场参与一孵化加速一科技成果转化”良性循环,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推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三、建设举措(一)扩大孵化载体建设规模鼓励区内国有企事业单位利用国有闲置房产建设运营孵化载体。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及其他各类机构发挥自身优势建设孵化载体。支持社会各界利用已开发的写字楼、闲置厂房、办公楼和低效闲置
11、用地进行功能转换,用于孵化载体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孵化载体建立“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体系,提供全周期创新创业服务。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孵化运营机构,示范带动全区孵化载体建设。到2025年底,全区建成孵化载体总面积30万平方米以上。(二)强化孵化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开展创业孵化从业人员培训,加大对全区孵化载体服务人员的培养力度,提升载体服务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建立高素质、职业化的创业孵化人才队伍。鼓励企业管理专家、技术创新专家、科技金融服务专家、科技资源服务专家、载体运营管理专家等签约载体创业导师,为在孵企业和初创团队提供创业辅导服务。广泛吸引具有国际视野、相关行业背景和创业
12、经历的专业人才加入创业孵化行业,为在孵企业和初创团队传授创业经验、提供创业指导、对接创业资源。到2025年,全区孵化载体内专职孵化服务人员达到100名以上,创业导师达到100名以上。(三)提升运营服务能力加强孵化载体认定与科技型企业入库联动,提升孵化载体培育企业的科技含量,加大力度培育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挂牌)企业等优质企业。鼓励孵化载体建立重点企业辅导机制,对技术研发基础较强、市场前景较好的优质在孵企业开展系统深入创新创业培育。引导孵化载体围绕企业实际需求,积极拓展技术成果评估、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小试中试等科技创新支撑服务,提高载体运营效能。强化载体投融资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孵
13、化载体建设种子基金,构建种子、天使、风险等覆盖创新创业全链条的多层次创投服务体系。鼓励运营机构持股孵化,建立“投资+孵化”模式,拓展盈利渠道。到2025年,全区孵化载体内在孵企业、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获得投融资企业、上市企业数量整体提升,位居全市前列。(四)加强孵化资源协同互通引导区内孵化载体积极融入两江协同创新区、西部科学城创新网络,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落实“一区两群”区县对口协同创新合作机制,协同完善创新链、产业链,围绕重点产业联合实施一批协同创新重点项目,提升产业竞争力。依托区众创空间联盟,紧密联系区内创新创业要素并形成合力,提升区内协同创新效率。鼓励区内孵化载体融入成渝双城
14、经济圈协同创新体系,推进科技创新服务资源、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成渝协同创新。依托孵化器协会、市高新技术企业协会、成渝双城创业孵化行业联盟等行业协会,加强与北方孵化网络、西部孵化网络、大湾区科技创新联盟等孵化资源互联互通,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五)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鼓励孵化载体承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新方法大赛等国家级品牌赛事在赛区的有关活动,举办全市性高峰论坛、学术研讨、成果展览等重大活动,举办科技奖励获奖项目、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科技计划项目成果对接活动,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鼓励孵化载体和在孵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等多元国际交往
15、平台。鼓励孵化载体举办创业沙龙、项目路演、主题论坛、创业培训等专业化特色活动,力争天天有活动、周周有路演、月月有论坛、季季有主题、年年有大赛,营造创新创业浓厚氛围。四、保障措施(一)健全工作机制区科技局会同区级有关部门,形成协同工作机制,加强对全区孵化载体的宏观指导和工作协调,根据高质量孵化载体建设目标,结合实际研究推进重大事项,引导各类孵化载体健康有序发展,加快推动孵化载体改造升级、聚集创新资源、孵化科技企业。(二)建立梯度培育长效机制对区内符合条件的孵化载体,引导其认定为区级孵化载体。建档培育发展情况良好的区级孵化载体,支持其升级创建市级孵化载体。遴选一批运行效率良好、孵化绩效突出的区内市
16、级孵化载体,重点培育创建国家级孵化载体。力争到2025年,建成区级众创空间20家以上,市级孵化载体25家以上,国家级孵化载体5家以上。(三)完善政策保障根据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细化分解孵化载体建设任务,保障高质量孵化载体建设工作稳步推进。进一步修订、完善区科技孵化载体认定和管理办法,指导孵化载体运营管理,引导孵化载体专业化、品牌化发展。组织开展区级孵化载体认定,国家级、市级孵化载体培育工作。按照相关管理办法对孵化载体实施动态管理,根据孵化绩效对运营情况良好的孵化载体给予奖补,对运营不良的孵化载体及时督促整改或摘牌,促进区内孵化载体优胜劣汰、提质增效。(四)强化财税支持落实国家、市、区有关孵化载体优惠政策,用好用活市引导区县科技发展专项资金,减轻孵化载体负担,促进孵化载体高质量发展。(五)拓展在孵企业融资渠道完善创业投资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孵化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