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的两难抉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旁观者的两难抉择.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旁观者的两难抉择“深夜橹串自由”本是国人引以为豪的“治安良好”衡量指标之一,“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无疑触犯了这一底线,故连续几日上了热搜榜。有“意见领袖”说“为唐山现场这位女子想要阻止恶行的天然冲动而感动,也为那位抱住并阻止她的男子同样天然的谨慎而叹息”,并援引苏联影片解放一段“为救女卫生员,苏军士兵们全往山上冲,结果死伤惨重”的情节,说明“男人一定要保护女人工将和平年代与战争时期相比拟,亦是疫情时代人心浮躁的一个写照。还有人挖出国外一个“男打女”的街头测试视频,来对照此次事件中旁人的反应。老实说,这实在是没有什么可比性,毕竟面对团伙行凶,选择的处理方式远比“一对一”的场景复杂得多。改变心理学
2、的40项研究一书中有“你会伸出援手吗”一节,讲述心理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事件之一并不是某项研究,而是由美国新闻媒体所报道的一则发生在纽约市的暴力悲剧事件一一1964年,年轻女士凯蒂吉诺维斯下车朝公寓方向走去时,遭到一个持刀男人的恶意袭击。袭击行为持续了35分钟,公寓周围共有38个人目睹事件,但最终只有一人报了警。是邻居们漠不关心,没人愿意试着阻止暴力?这一事件同样震惊了当时的全体美国人,同声谴责了居住在大城市里的人们情感淡漠及人类的懦弱本性。这一悲剧也激发了心理学家的研究兴趣,在达利、拉特内设定的助人行为模型中,大多数人介入某一突发事件前,一般要经历”是否注意到紧急情况的发生”“对是否需要帮助的情
3、境作出判断”“是否愿意承担个人责任”“是否决定将要采取的行动”“实际上是否采取了行动”5个步骤。有关旁观者效应的研究,主要还是涉及责任分散、评价恐惧(如果你有帮助别人的愿望,而别人并不需要或不想让你帮助时,你将感到多么尴尬)这两大问题。在韩剧短腿的反击第4集中,白珍熙因梦游被黑社会追赶,这一桥段就借鉴了教科书式的呼救细则一一明确处于危险境地、明确旁观者的责任。面对突发事件,心理学家告诫问题的关键在于:危急时刻,千万不要以为已经有人提供了帮助或者一定会有人提供帮助。我们应该永远像自己是唯一的旁观者一样去行动。在唐山发生的事件中有关旁人的反应,至少有一点还是值得宽慰:事发不到1分钟,即有人拨打报警
4、电话;事发当晚,至少有5人先后报警。至于责怪旁人没有血性,没有“路见不平一声吼”,则不仅是个道德问题,还牵涉到法律问题。当前警方“打输住院,打赢坐牢”的宣传已经深入人心,而常人一时也无法给突发事件作出准确的专业定性一一互殴?见义勇为?即便是个练家子,也无法像电影中的霍元甲那样做到“点到即止”。“法”与“义”之间的矛盾,历史上就是个两难问题。比如在重清议、重名节的东汉、三国、两晋,有很多法官就选择“舍法取义”,宁愿丢官,也不愿处罚行为合乎经义而不合乎法律的被告。在179年发生的酒泉赵娥为父复仇案中,禄福县官尹嘉不忍心审讯孝女,当场解下印绶,辞职不干了。县尉接理此案,立马派人强制将赵娥押上车送回家,又将此案上报郡守。酒泉郡守刘班、凉州刺史周洪联名向朝廷建议宽免赵娥死罪,不久朝廷就发布大赦,当地官府为赵娥树碑立传,表彰烈女。当地官员心存善意,赵娥却不肯逃避,说:“仇塞身死,妾之明分也。治狱制刑,君之常典也。何敢贪生以枉官法?”在这起案件中,赵娥的“法治”观念似乎比县长、县尉、郡守、刺史等各级官员还要强。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认为“国家干预能改变习俗二只有法律规定具体明确,较好地解决“法”与“义”之间的矛盾,执法人员乃至旁观的路人才不必为两难抉择而烦恼。摆脱这一困境最好的办法就是修法或出台信息更为清晰的解释,才能更好地维护公序良俗,引领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