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茧丝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新时代茧丝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关于全市茧丝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8年工作要点安排,5月下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领市人大农委、常委会农工委的同志,就全市茧丝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实地察看了莒县陵阳镇赵家葛湖村桑园片、洛河桑园产业带、洛河镇丰家泥沟子村桑园片、莒县丝绸产业园堞丝加工车间等现场,并召开座谈会,深入研究分析了我市茧丝绸产业发展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全市茧丝绸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势目前,全市共有桑园面积7.1万亩,涉及全市42个乡镇街道、1085个村,产业农民达15万人,蚕茧产量320万公斤,桑蚕丝产量650吨,全行业产值达到6.5亿元,蚕农收入超过2亿元。全市重点村
2、的桑园种植面积、经营大户养蚕量、大棚养蚕量分别占到全市总种植面积、总量的75%、80%和95%以上。全市成龄桑亩桑收入达到5012元,一大批桑蚕生产比较好的村亩桑收入超过8000元,亩桑复合收入达到IOOOo元。桑蚕业已成为我市现代农业的优势产业、惠农产业和品牌产业,具有很强的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优势。“三维”牌桑蚕丝是国家仅有的5个桑蚕丝“中国名牌”产品之首,也是我国淮河以北丝绸行业唯一、市第一个“中国名牌”产品;“生丝”、“蚕茧”均获得国家地理商标注册。全市茧丝绸产业已形成集“种养加”、“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具有“产城结合、文旅结合、现代农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六产”。全市桑园
3、面积全省第一;蚕茧产量、质量全省第一;桑蚕丝产量、质量、出口量全省第一;高端丝产量、出口量全国第一,总出口量占全省的90%以上,出口韩国占韩国市场份额的40%以上,出口日本占日本市场份额的60%以上,是国内最早为“1.V”、“爱马仕”等高端奢侈品牌提供高档桑蚕丝原料的供应商,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标杆作用。海通茧丝绸集团是生丝国家标准和生丝电子检测试验办法国际标准的起草单位和编委单位,先后参与了25项国家和国际标准的修订,在行业内具有较高影响力和话语权。二、存在的问题一是发展不平衡。由于各地重视程度不同,对蚕桑产业发展的扶持参差不齐,导致蚕桑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莒县和岚山区重视程度较高,发展
4、较好,其他区县桑园面积消失较快,近几年基本没有大的发展。二是桑园面积下降。由于城镇化、工业化发展较快,大项目占地严重;又由于桑蚕生产耐药性差,次生灾害发生严重,土地流转存在难度,难以实现成方连片种植,影响规模发展,全市现有桑园面积比九十年代的15多万亩减少了一半多。三是市场管理难度加大。国家鲜茧收购经营资格认定取消后,我市东港区、岚山区成立了多家即无技术人员,也没服务,更无投入的空壳“桑蚕生产合作社”,直接插手抢购鲜茧,再加上农民受短期利益驱动,破坏了多年来形成的订单农业生产模式,这是桑蚕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隐患。四是“品牌”难以保证。由于本地资源减少,产量缺口严重,外购原料越来越大,不但造成工
5、业生产规模减少,而且产品质量也受到影响,难以支撑“生丝”这一世界级品牌的存续。三、几点建议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蚕桑产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劳动强度低的特点,是促进农业增效的的富农产业之一。为保桑蚕产业全国第一的品牌,我们要增面积、保质量、促管理,进一步彰显特色,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特提出以下建议:(-)提高认识,发展好、保护好、传承好我市这一古老产业和国际标杆品牌。我国是丝绸古国,茧丝绸是已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传统产业,“丝绸之路”影响深远。我国生丝出口量占世界生丝贸易量的90%以上,是我国唯一具有主导竞争优势的农产品。我市生丝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标杆影响力,又是这一国际标准的主要编委单位,具
6、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各级各部门应树立“历史、文化、富农、品牌”的产业理念,发展好我市这一传统古老产业,保护和传承好我市特殊地域条件形成的这一世界级品牌。(二)政府重视,部门联动,多策并举,凝心聚力促发展。政府应制定规划、出台政策,严格绩效考核,确保我市这一农业特色品牌做大做强。一是将桑蚕产业纳入我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给予桑蚕和茶叶相同的政策和扶持资金,助力产业发展;二是整合财政、林业、农业、水利、农机等方面的政策资金,重点做好蚕桑种植区域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大力建设以水肥一体化为主的生产设施,整体提升改造规模养蚕设施设备,将桑树列为涵养水源地的重要树种加以
7、推广,把桑园建设纳入到“林水会战”生态治理工程项目之中;三是农业、科技、财政等部门要大力扶持蚕茧行业和优势产业区,积极争创省级、国家级桑蚕现代农业产业园,支持龙头企业申报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搭建产业示范平台,实现产业提质增效。(三)创新管理体制,打造产业利益共同体,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充分借鉴已经成熟的管理经验,全面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桑蚕订单农业生产模式,使公司与蚕农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相对稳定的产销关系,促进产业协调发展;二是要扶持、呵护龙头企业,树立扶持企业就是扶持产业的理念,帮助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发挥龙头企业出口和品牌效应,增强产业发展带动能力,形成以农促工,
8、以工哺农发展新业态;三是龙头企业要健全完善产业服务体系,为蚕农提供全方位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帮助蚕农全部加入桑蚕养殖政策性保险,并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制度,确保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四)坚持政府主导,加强市场管理,保护好我市桑蚕资源。国家鲜茧收购经营资格认定取消后,鲜茧收购由资格管理变为合同管理,鉴于产业和产品的特殊性,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应从品牌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角度,借鉴广西陆良、江苏海安、浙江淳安等全国桑蚕主产区成功经验,本着“谁合同、谁服务、谁投入,谁收购”的原则,发挥市茧丝绸管理领导小组协调会议制度的作用,落实责任制。区县、乡镇政府也要加强对辖区蚕茧收购的协调管理,蚕茧收购期间,
9、组成联合检查组,深入重点乡镇和重点区域巡回督查和重点抽查,严肃查处违反合同收购、流动收购、不具备收购条件等扰乱蚕茧收购秩序的违规违法行为,确保蚕茧收烘规范有序,保护好我市桑蚕这一宝贵资源。(五)坚持创新引领,做好产业融合大文章。我市地处鲁东南,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特殊,桑蚕业自古就是我市传统的农业特色产业。2002年海曲汉墓考古证明,早在2400多年前的汉代,我市的茧丝绸生产就已达到世界级的技术水准。先后被授予了“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蚕茧生产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中国蚕桑之乡”等殊荣,为产业融合打造了先决条件。为此,一是充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加大研发投入,向“服务、品牌、文化”拓展,深入挖掘中国传统丝绸文化内涵,将传统技艺与新消费方式相融合,实现保护与发展内在统一;二是做好“一、二、三产”有机融合,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加快茧丝绸资源循环利用和绿色加工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提高行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提高产业竞争力;三是开展丝绸小镇、丝绸文化馆、工业旅游、桑蚕休闲科普基地建设,弘扬丝绸文化,培育民族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