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血酶III临床意义.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278143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7.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凝血酶III临床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抗凝血酶III临床意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抗凝血酶III临床意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抗凝血酶III临床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凝血酶III临床意义.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抗凝血酶III临床意义抗凝血酶I(AT1.)oAT1.n是凝血酶及因子刈。、X1.Q、IX。、Xa等含丝氨酸的蛋白酶的抑制剂。它与凝血酶通过精氨酸-丝氨酸肽键相结合。形成ATm凝血酶复合物而使酶灭活,肝素可加速这一反应达千倍以上。肝素与ATIn所含的赖氨酸结合后引起AT1.n构象改变,使AT1.n所含的精氨酸残基更易与凝血酶的丝氨酸残基结合。一旦肝素-ATIII凝血酶复合物形成,肝素就从复合物上解离,再次与另一分子ATn1.结合而被反复利用。AT1.n-凝血酶复合物则被网状内皮系统所消除。抑制凝血酶活性的作用与肝素分子长度有关。分子越长则酶抑制作用越大。O1.英文缩写:抗凝血酶I活性:ATII

2、I:C抗凝血酶I抗原:ATIII:Ag02参考值:ATIII:C103.2%113.8%ATIII:AgO.230.35g/1.(230-350mg/1.)03作用原理:肝素与ATn1.所含的赖氨酸结合后引起ATm构象改变,使AT1.I1.所含的精氨酸残基更易与凝血酶的丝氨酸残基结合。一旦肝素-AT1.n凝血酶复合物形成,肝素就从复合物上解离,再次与另一分子ATn1.结合而被反复利用。AT1.n-凝血酶复合物则被网状内皮系统所消除。抑制凝血酶活性的作用与肝素分子长度有关。分子越长则酶抑制作用越大。04临床意义:1、病理性增高:表明血液抗凝活性增强,主要见于口服抗凝药、及的急性出血期等。2、病理

3、性降低:(1)先天性ATIII缺乏症。(2)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时,血液抗凝作用减弱,如DIC高凝期、心肌梗死、心绞痛、脑血管病变、妊娠症、深静脉血栓形成、肾病综合征等。(3)合成减少,如严重肝病等。05缺乏症:1、遗传性ATn1.缺乏可分两型:(1) CRM-型:即抗原与活性均下降。(2) CRM+型:抗原正常,活性下降。遗传性ATIn缺乏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本病患病率约1/5000,发病多在10-25岁,患者常在手术后、创伤后、感染后、妊娠或产后发生静脉血栓,并可反复发生血栓。CRM-患者血浆中AT1.n生物活与抗原性约为正常人50%左右。CRM+其AT1.n结构与功能异常的类型较多,共同表现是对肝素的亲和力降低,从而对丝氨酸蛋白酶的灭活能力明显减弱。2、获得性ATnI缺乏:(I)AT1.n合成降低,见于肝脏疾病、肝功能障碍、主要见于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晚期、常与疾病严重度相关,可伴发血栓形成。(3) AT1.n丢失增加:见于肾病综合症。(4) AT1.n消耗增加,见于血栓前期和血栓性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塞、脑血管疾病、DIC.外科手术后、口服避孕药、深部静脉血栓形成、肺梗塞、妊高症等。(5) AT1.n水平增高,见于血友病甲和血友病乙、口服抗凝药物、使用黄体酮类药物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检验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