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人格心理学》第四章新精神分析拓展资源气质与人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师《人格心理学》第四章新精神分析拓展资源气质与人格.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福师人格心理学第四章新精神分析拓展资源气质与人格气质与人格(TemperamentandPersonality)人类具有生物社会性,即人类发展是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气质与人格既有差异又是相互依赖的。气质与人格的差异主要包括如下一些方面:(1)气质是生物进化的结果,而人格主要是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2)人和动物都具有气质,而人格却仅为人类所特有;(3)个体从出生起就具有气质,因为气质是由先天的生理机制决定的,但是,它也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个体在生命开始时并不存在人格,而是在人的活动及其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4)气质是行为的外显特质(维度),它与行为内容无关。人
2、格主要构成行为内容,从中可以表现个体与外界的关系。气质与人格之间又存在密切的联系。一般说来,可以分出四种类型:1 .气质对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影响。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气质特质不仅表现在个体的基本驱力和情绪方面,而且也表现在其较复杂的各种反应上,以及各种习得行为和活动方面。气质也可以看成是影响人们对待环境及环境中产生的行为的变量之一。这个规律可以作如下表示:T-E-Po意思是个体气质(T)会引起环境变化(E),并依次产生人格发展的结果(P)o2 .气质是环境影响的调节者。气质塑造人格的作用为调节环境,包括教育实施。由于气质特质的不同,环境影响也许较强,也许较弱,影响的持续时间也许长,也许短,影响
3、也许恒定,也许不稳定。它对人格塑造的影响也是如此。气质与人格的关系可以描述如下:E-T-P。意思是由于个体气质特质(T)的不同,环境(E)对个体的影响也会不同,这就对人格(P)形成产生间接影响。3 .由气质决定的刺激需求是影响人格塑造的一种因素。个体为了满足由气质决定的刺激需要,他们要选择一定的情况或从事一些能使个体保持最佳兴奋水平,并符合个体特殊需要或环境期望的活动。由于社会化过程和刺激需求的结果,如果一个人经常不断地选择一定情境或活动,一段时间之后就会产生一定的习惯、一定的行为模式,把它们泛化到一定的情境与行为中,就可以成为人格结构的成分。人格与气质的这种相互依赖性可以表述如下:T-AB,
4、E-Po这就是说,气质特质可以通过采用适当的活动,调节刺激影响来决定活动(A),这种适当活动是一种直接的刺激来源(B)o气质特质也可以通过组织具有一定刺激意义的环境(E)来实现这一目的。在个体发生过程中获得的一定的稳定性,它会使个体产生对活动和环境的一定偏好,这种偏好会影响人格发展(P)o4 .人格维度对气质的影响。人格维度(P)在有一定刺激意义时(S),可以间接地影响气质特质(T)o这可以表述如下:P-S-To罗马医生盖仑,在公元前2世纪根据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学说”,提出依据体液的不同比例划分四种气质类型,即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这一理论强调气质的生理基础,后来的一些理论
5、亦与此相似,多强调内分泌腺对情绪反应的影响。现代心理学认为,在情绪反应中,主要是自主神经系统,特别是交感神经的活动对气质的形成起作用。此外,外部躯体特征往往与不同的气质有关。最初的人格概念是表面的社会形象,即一个人在扮演生活中的角色时所选定的形象,或是一个人对周围其他人所显示的”公开人格”。心理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后,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例如G.W.S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个体内部那些决定他特有的行为和思想的心理物理系统的动力组织;R.B.卡特尔认为,人格是据以预测一个人在给定情况中的行为的一种倾向;S.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合成的;C.罗杰斯则是从个体对自己心理现象的全部经验一
6、自我去看人格的,等等。这些看法都超过了上述的最初概念,其共同点是:基本上都承认人格是一个人更本质、更持久的特征;不同程度地强调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它组织着人的经验并形成人的行为和对环境的反应;有区别于他人之处。从实验室进行的关于气质与人格关系的研究中可以初步肯定,气质与人格存在相互依赖性,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些实验可以引出关于这种关系的新假说。比亚洛斯于1976年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对输入信息和认知期望的不一致性的忍受性与气质特质的依赖性。安排一个遵从群体的范例,制造一种群体压力,以测量遵从态度。由于假设不一致性具有一定的刺激能力,我们进一步假设高反应性个体倾向于服从群体压力(遵从),而低反应
7、性更可能抗拒群体压力,而且这种抗拒适合独立倾向的发展。如果分析一下遵从倾向与特质焦虑水平不同的被试的分布情况,也发现相同的趋势。根据J.斯特里劳对抗拒群体压力与情绪紧张关系的分析,发现得到的结果与期望不一致的一种趋势。这个实验的材料表明,利用状态焦虑测定的情绪紧张与反应水平和特质焦虑存在正相关。这个结果与斯皮柏格(1976)的理论和斯特里劳关于焦虑与反应性关系的研究结果一致。这种相关可能掩盖了抗拒群体压力与这个过程中唤起情绪紧张之间的真正关系。但是分别对高反应组与低反应组中抗拒群体压力与情绪紧张间关系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证实了上述假说。这里可以明显地看到,抗拒群体压力的被试都具有高情绪紧张(由状
8、态焦虑测定)。而服从群体压力的被试(这时高反应被试人数为抗拒群体压力组的两倍),低情绪紧张占优势。低反应性组中并不存在这种关系,这时的抗拒与服从个体的分布多少有些偶然。这就可以说,对于低反应性被试来说,群体压力产生的刺激意又较高反应性被试要低。由此可以说,划分高、低情绪紧张(状态焦虑)会得到高低反应性个体。在前一组中,状态焦虑中数值为MW=43,而后一组中下降为Me-280,这种高显著性差异也说明了群体压力更易激发高反应性个体的现象。为了了解在群体压力下高、低反应性被试在情绪紧张时是否有所不同,比亚洛斯不管他们在实验中的态度(遵从与独立)如何,利用中数值把被试分成两组:高情绪紧张与低情绪紧张。
9、结果明确支持这样一种期望,在群体压力下,大多数高反应性被试会表现出强烈的情绪紧张,而在低反应性个体中,他们的情绪紧张低于平均值。如果谨慎地把情绪紧张(实验中用状态焦虑测量)看成是在群体压力下的心理生理消耗指标,可以得出,在这种情绪下,高反应性被试较低反应性被试的心理生理消耗大。从反应性来看,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反应性水平不同的个体对相同的教育实施的感觉是不同的。南尔林在其实验室中进行了一项研究,他研究不良分数对神经系统强度不同的学生的行为的影响。这一研究也解释了上面所说的这种关系。他发现,神经系统强型的学生(与低反应性相同)对不良分数的反应强烈,唤醒水平高,这会导致其学业成绩的改进。在相同情
10、境下,即对低分的反应,神经系统弱型的学生(与高反应性相同)会退缩,放弃进一步的活动。神经系统类型(反应性)不同的学生对低分数反应不同的现象在以后的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斯特莱科夫斯卡(1977)研究了反应性同理想与现实自我不一致性程度的关系。反应性与神经质的两组自我不一致程度相同。在与外界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相作用时,自我意象得到了发展,在环境与行为活动中。个体有机会证实自己具有影响塑造现实自我意象的能力,社会恐惧具有较大的刺激影响。正是在感受自我与他人关系时,自我才得到发展,如果这种情境下产生的评价常常是消极的(我不像他那么聪明),应激情绪就会发生。这样,感受性很高的高反应性个体在这种情境下,
11、就会表现出较低反应性个体要低的抗拒性。对消极评价的强烈反应会导致操作水平下降、行为失调,或者失败感的上升。所有这些状态会导致高反应性个体的情绪阻抗下降、这种阻抗较低反应性个体要低。在情绪激活状态下,会表现出对情绪刺激的感受性上升,心理调节机制的上升趋势亦呈混乱状态。一个人失去信心,害怕失败会引起现实自我评价下降,导致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不一致。从这个分析来看,很可能这一种不一致性在高反应性个体中较低反应性个体要大,低反应性个体对情绪紧张阻抗较强。个体发生过程中产生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不一致性本身可以看成是一种高强刺激,因为它会引起情绪紧张,高反应性个体的无欲求状态可以看成是不良环境与高反应性相互作用的结果。当自我与现实自我不一致长期待续时,为了避免过度刺激,高反应性个体会通过减少活动数量与范围来降低其活动性。所以,由反应性水平间接决定的人格维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个体的气质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