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不同年龄段儿童病毒感染的特点及诊断策略(全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不同年龄段儿童病毒感染的特点及诊断策略(全文).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2022不同年龄段儿童病毒感染的特点及诊断策略(全文)病毒可分为DNA病毒、RNA病毒和亚病毒因子。病毒感染贯穿人类整个生命周期,儿童作为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的特殊人群,病毒感染严重威胁其生命健康,但不同年龄段儿童病毒感染的特点有所不同。本文主要介绍不同年龄段儿童病毒感染的特点及诊断策略。一、不同年龄段儿童病毒感染的特点(-)出生前感染出生前感染,亦称宫内感染。巨细胞病毒(HCMV)、风疹病毒(RV)和细小病毒B19等在此时期的感染较为多见,可造成流产、胎儿先天缺陷或发育异常。然而,不同妊娠时期病毒感染对胎儿的影响有所差异:1 .妊娠早期(1812周):病毒感染造成的风险主要为流产,部分感染可引
2、起神经管和脊髓形成缺陷。2 .妊娠早期(8/1220周):病毒感染造成的胎儿缺陷和损害最为严重,多表现为严重的胎儿疾病和先天获得性综合征。如,先天性HCMV感染作为最常见的先天性病毒感染,可表现为小头畸形、癫痫、脑室周围钙化等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及脉络膜视网膜炎、感音神经性耳聋等;又如RV感染引起的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可表现为早产、流产、死产和畸胎等。3 .妊娠中期及晚期(21-40周):这个阶段病毒感染的症状与出生后病毒感染类似,但重症风险较高。如,HCMV持续感染可造成听力受损甚至听力丧失;围生期单纯疱疹病毒(HSV)和肠道病毒(EV)感染可致脓毒症。(二)新生J闾感染新生儿期感染的病毒种类较出
3、生前显著增多,如呼吸道病毒、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且发生于此阶段的病毒感染,更易发生播散性感染,致病毒性脓毒症,比较重要的如EV和HSVo新生儿EV感染的途径包括宫内感染、产道感染和生后感染。大多数新生儿EV感染为无症状或轻症,但生后35天内发生EV感染,易引发多脏器受累的重症,表现为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坏死性肝炎等。尽管围产期和新生儿HSV感染较为罕见,但病情通常较重。其中,高达85%的HSV感染发生于围产期,半数以上患者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播散性感染,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即使应用阿昔洛韦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播散性感染的病死率仍分别高达4%和29%,预后不良。(三)婴幼儿
4、期及学龄前感染随着对外界接触的增加,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感染暴露的机会也随之增多,加之该人群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成为包括呼吸道病毒、消化道病毒、中枢神经系统病毒、出疹性病毒等在内的各类病毒感染的高发群体。如,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腺病毒是引起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毒病原,A组轮状病毒是5岁以下儿童腹泻的首要病原,EV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和脑炎/脑膜炎等严重威胁儿童生命健康。(四)儿童和青少年感染此年龄段儿童常见呼吸道病毒和EV等感染的发生率和重症率均有所下降,但随着对自然界接触和学习生活等社会活动的增加,EB病毒(EBV)和一些新发再发的病毒感染值得重视。二、儿童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儿童病毒
5、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需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综合判定。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病毒分离、抗体检测、抗原检测、分子诊断(核酸检测)四种方法。病毒分离系基于细胞培养的检测方法,将体液、鼻(咽)拭子及组织等标本中的病毒进行扩增培养,是诊断病毒感染的金标准,但病毒分离方法敏感性较低,费时费力,不适合临床早期诊断。抗体检测是利用酶联免疫法和免疫荧光法等对血清和脑脊液等标本中的特异性抗体组分(如IgG和IgM)进行检测的手段,可判断感染与否及感染的大概时期。抗原检测方法与抗体检测类似,对包括咽拭子、粪便、血细胞等样本中的病毒蛋白成分(抗原)进行检测,该方法是排查体内是否存在活动性
6、感染的重要手段。病原体核酸检测方法以是否依赖于基因组序列特征而分为基因组序列依赖性(常规PCR方法)和非依赖性(mNGS)两类方法。以PCR为主的核酸扩增技术因其高效特异、使用灵活、操作相对简单且成本低的优势,成为当前病原体核酸检测最普遍的核酸诊断方法。mNGS是非序列依赖的新型核酸检测方法,是新发突发传染病和临床未知病原体鉴定的重要技术方法,但其结果判定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由于人体体内微环境和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复杂性,对病毒核酸检测结果的解读应充分结合待检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临床表现、标本类型和检测方法特性等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及其在辅助临床诊断中的意义。不同类型标本的核酸
7、检测结果应结合患儿具体临床特征、病毒生物学特性和流行病学资料等进行综合研判。如无菌体液(脑脊液和血液)的核酸阳性结果常具有病因学意义,但需注意人类疱疹病毒6型嵌合的情况;鼻咽部标本可用于呼吸道病毒感染的诊断,而不适宜疱疹病毒感染诊断,因其具有潜伏感染特点(生后2周内新生儿除外);生后2周内新生儿尿液HCMV核酸检测阳性可提示先天性感染,而2周后不适宜用尿液标本诊断HCMV感染。在我们组织拟定的EB病毒感染实验室诊断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8)中,针对不同临床标本中EBV-DNA检测结果的意义进行了描述。血清标本中EBV-DNA水平与EBV感染相关疾病的临床密切相关,
8、并可作为疾病治疗效果的监测指标(如EBV相关肿瘤等);全血标本的EBV-DNA检测主要用于移植患者的EBV感染监测和原发免疫缺陷患者(如X-连锁淋巴细胞异常增生症)EBV感染的诊断;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EBV-DNA检测主要用于慢性活动性EBV感染的诊断,结合淋巴细胞亚类可确定患者分型。我们牵头撰写了儿童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核酸检测专家共识*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2),对于病毒病原而言,急性期上或下呼吸道标本的核酸阳性检测结果,可为临床提供病原学参考;但要注意部分病毒存在较高的无症状感染率,故上呼吸道标本的阳性结果需结合临床表现综合考虑,而下呼吸道标本的核酸阳性检测结果的病原学诊断价值更大。在明确病毒感染存在时,也需重视合并细菌感染的可能性,特别在危重症患者中,混合感染较为常见。总之,病毒感染严重威胁儿童生命健康,且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病毒感染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各有优缺点,临床医师应根据不同病毒感染的特点和病程合理选择诊断方法和标本类型,结合临床表现合理地进行结果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