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示范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29768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教融合示范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体教融合示范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体教融合示范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体教融合示范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体教融合示范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体教融合示范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体教融合示范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体教融合示范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体教融合示范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体教融合示范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体教融合示范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教融合示范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体教融合示范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为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依据省体育局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体教融合示范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订本方案。一、试点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育人功能,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通过“教会、勤练、常赛”的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锤炼意志、健全人格,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推进校内校外相融、教师教练相融、教本教案相融

2、、锻炼训练相融、场地场馆相融、赛制赛事相融,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掌握2项以上体育技能,建设高质量学校体育体系,促进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二、预期效果通过提升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设备达标率,建立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范机制,完善学校体育工作管理体系,强化传统体育项目、特色体育项目建设,畅通体育人才培养通道,深化体校合作共建改革,形成较为完善的训练、竞赛以及多元化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提升青少年健康素养,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体教融合”推进机制,巩固体校、学校、社会组织三大阵地,打造“体教融合”典型,形成独具特色的体系健全、制度完善、协同育人、融合发展的

3、青少年体育发展新格局,为全省提供可复制借鉴的经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设备达标率达到80%,每所中小学校力争成立1-2支校代表队,每所中小学校设立专(兼)职体育教练员岗位1个,试点中小学校每学期开展1次全员性运动会,形成小学、初中、高中梯次衔接“一条龙”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建设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1个,构建“市、县、校”三级联动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格局。强化公共体育服务与供给,创建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2个,培育1-2家规上体育服务型企业,畅通体育社会组织服务学校体育的路径,形成“特色共创”。举办青少年单项赛事和中小学生综合性运动会4次以上,建立“县、校际、校内“三级青少年体育赛事平台。学生体质健康达

4、标优良率逐年上升达到60%,学生普遍掌握2项以上运动技能。三、试点主要内容(一)加强学校体育基础建设1.实施体育场地设施设备达标工程。将乡村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纳入乡村振兴规划,围绕校园运动场(馆)建设、设施设备配备等,逐校开展摸底排查,建立台账。按照教育部中、小学校体育器材设施配备标准,积极争取项目资金,通过新改扩建、补充更新、共享共用共建等方式,优化场地布局,不断完善校园体育场地及设施设备,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设备达标率达到80%,确保校园体育设施满足教学、竞赛及活动需求,同时,结合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和体育特色校园打造,配备所需体育设施设备。鼓励各中小学校体育场所和设施设备向社会公众开放,实现学校

5、体育场地设施设备利用率达到80%o2 .强化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大体育教师补充力度,至2023年底,完成招聘体育教师35人目标。拓宽体育教师引进渠道,通过体育教师招聘、体育教师交流轮岗、聘请社会体育指导员、政府购买服务、帮扶单位(师范学院)“顶岗”实习计划等方式,强化课程建设,配齐配足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制定在中小学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制度、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园担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制度、体校教练员到中小学任教制度和中小学文化课教师到体校任教制度,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入学校兼任、担任体育教师的渠道,实行先任职后培训,探索建立体育教练员“聘、用、管”机制,采取体育教练员“集中

6、聘任、按需培训、统一使用”的创新模式,每所中小学校设立1个专(兼)职体育教练员岗位。实施“走出去、引进来、强起来”战略,建立“体育教师俱乐部”,由教育部门组织,帮扶单位(师范学院)支持,申报国培、省培计划项目,实施精英教练员、体育教师培养提升工程,统一组织定期培训,负责各校运动训练与活动督查落实。建立“研训一体化”体系,体育、教育部门联合帮扶单位(省体育局体育中心、师范学院)每年不定期举办大型体育教研活动,选派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参加各级培训,每两年完成一次全员培训。以创建市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为契机,建设教育研究与实践基地(简称“基地校”),广泛开展基础教育体育教育研究。3 .建立学校体育运动

7、风险防控机制。遵循预防为主、分级负责、学校落实、社会参与的原则,构建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网络。从器材场地风险、运动过程风险、体育赛事风险、课堂教学风险等多方面检查梳理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点,强化安全管理、实时巡查和定期维护,制订风险防控工作方案。加强大型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意外伤害保险的购置,落实学校多部门协调配合、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的防控处置体系,建立体育运动意外伤害综合保险和处置机制。(二)大力发展特色体育项目4 .注重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会同帮扶单位(师范学院)多渠道开展青少年健康教育专家专题讲座,强化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完善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开展学生体检,加强对近视、肥胖、踽齿等青少年健康

8、问题干预,重视提高学生视力、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度和柔韧等身体素质,力争学生近视率每年下降0.5个百分点,肥胖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和合格率逐年提高。5,强化特色体育项目落地。联合帮扶单位(省体育局体育中心、师范学院),广泛开展游泳、羽毛球、乒乓球、武术、跆拳道、健身操等体育项目,重点开展田径、篮球、足球等特色体育项目,将特色体育项目纳入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围绕特色体育项目开展师资培训、课程建设、器材配备、场地改建,促进特色体育项目顺利落地,积极推进各中小学校每学期开展1次特色体育项目运动会。6.加强校代表队体系建设。在广泛开展校内竞赛活动基础上,建立田径、篮球、足球等学

9、校代表队,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实际建立游泳、羽毛球、乒乓球、武术、跆拳道等体育项目学校代表队,参加县域、市域乃至全国联赛。7拓宽体育人才升学渠道。结合实际,制定“体育后备人才、拔尖人才升学保障政策”,以田径、篮球、足球等特色体育项目为重点,按6:3:1的比例,即6所小学(将军城小学、第二小学、列宁小学、竹林实验学校、马岗小学、国育实验学校)、3所初中(第二中学、实验中学、思源实验学校)、1所高中(第一中学),在同一体育项目形成小学、初中、高中梯次衔接“一条龙”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开展体育班建设,在试点中小学设立体育特长班,平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文化课学习,日常训练和赛前集训以年级为单位开展体育训

10、练。支持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开展高水平青少年体育训练,通过选拔考核,按运动项目对口升学,系统培养有发展潜力的青少年运动员,保证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学训并重,文体双优”。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学校体育特长生招生工作,畅通校园青少年竞技人才培养通道,夯实竞技人才基础队伍。单列体育艺术特长生招生计划,计划数执行市全市普通高中招生总计划的最高标准4%,由各特色学校申报,招生名额向重点项目倾斜;市级以上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要根据项目训练和竞赛需要,足额申报特长生招生计划,省、市级示范高中按要求招收体育特长生。(S)深化体校合作共建改革8 .建立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联合省体育局体育中心探索建设综合性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

11、加快业余体校训练体系建设,确立体育后备人才的梯队建设(6-13岁),优化训练管理制度,推进业余体校高质量发展,打造后备人才培养主阵地。落实各类运动项目训练大纲,增强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实效性。9 .强化提升运动员综合素质。将体校义务教育适龄学生的文化教育全部纳入教育整体发展规划,体校文化教育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配齐配足配优文化课教师,实行精细化管理,规范办学要求,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质量,强化提升运动员综合素质。10 .落实体校全方位合作共建。支持中小学与业余体校联合办队,通过“名校办名队”、“名队进名校”等方式,形成以市体育中学为龙头,县业余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特色项目学校为支撑的

12、“市、县、校”三级联动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格局。采用跨校走教、共享教师、送教跟读、独立办班以及与帮扶单位(省体育局体育中心、师范学院)联合培养等方式,建立常态化人才选拔机制,专业化人才集训模式,积极争取体育局相关资源,建立省队输送衔接体系,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夯实后备人才培养基础。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模式,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形成学校体育传统特色项目。体育、教育部门联合制定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管理办法,共同进行评定管理。体育、教育部门支持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给予相应政策支持。体育部门各运动场馆对青少年各类集训活动进行开放,接纳在校学

13、生在课余时间参加,推动社会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学生开放,促进学校体育水平提高。(四)大力培育体育社会组织12 .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建设。依托体育菁英基地、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特色项目学校、县业余体校、县体育馆以及各级各类社会组织等,联合帮扶单位(省体育局体育中心、师范学院)积极创办创建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力争两年内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培育注册成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30家。13 .拓展体育社会组织功能。强化公共体育服务与供给,积极探索推广学校特色体育项目训练定制模式,推进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与学校在课后延时、节假日、寒暑假期间合作开展青少年训练营、冬夏令营、亲子体育等学生体育兴趣培养和体育技能培训

14、,畅通体育社会组织服务学校体育的路径,两年内培育2家规上体育服务型企业,推进体教融合社会覆盖。(五)健全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14 .完善学校体育赛事体系。联合省体育局体育中心、师范学院,建立与各级各类省市青少年学生赛事有机衔接的县级小学、初中、高中及跨校区、跨区域的年度体育竞赛体系,检验体育训练效果,推动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根据学校规模,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和周末等时间,组织开展班级间、年级间和校际间体育竞技比赛。利用假期组织开展到省体育局体育中心、师范学院等单位的跨区域体育赛事,以赛促练,共同提高,推动体教融合深入开展。15 .积极搭建体育赛事平台。体育、教育部门共同组织举办两年一

15、次的全县中小学生综合性运动会,常态化开展田径、篮球、足球、羽毛球等单项体育赛事,完善和规范学生体育竞赛制度,逐步建立“县、校际、校内”三级青少年体育赛事平台,分级办赛、分类管理,形成“人人参与、层层选拔、全县联动”的竞赛格局。联合帮扶单位(省体育局体育中心、师范学院)积极开展教练员、裁判员培训,提升教练员运动训练能力和体育比赛裁判水平。16 .建立完善奖励激励机制。将体育教师和体育教练员奖励、职称晋级与体育训练和竞赛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相结合,纳入体育、教育双评估机制。制定相关文件切实提高体育教师、教练员服装费、课时补贴、业余训练补贴等相关待遇。完善体育赛事成绩奖励政策,对参加国家、省、市、县等各

16、级各类学生体育竞赛相关的教练员、工作人员、学生,奖励政策分层分类,具体细化。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政府办、文旅、教育、财政、人社、自规、卫健、乡村振兴等部门负责人和各试点学校校长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工作专班,由文旅、教育部门分管负责人牵头,业务(科)股长具体负责,承担日常工作。建立季度联席会议制度,全面组织领导体教融合发展示范县创建工作,研究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二)健全经费保障。根据省奖补资金,按安排地方配套资金,设立体教融合专项经费,纳入政府年度经费预算,优先安排体教融合重点项目支出。调整优化教育、体育支出结构,完善投入机制,统筹安排转移支付资金、体彩公益金和本级财政资金支持学校体育和青少年体育工作。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赠,保障体教融合工作持续健康发展。(S)强化督导考核。将体教融合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考核内容,与政府教育督导和学校评估考核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人力资源 > 企业文化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