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制造专业群建设典型案例.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365695 上传时间:2023-08-0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制造专业群建设典型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现代制造专业群建设典型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现代制造专业群建设典型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现代制造专业群建设典型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现代制造专业群建设典型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现代制造专业群建设典型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制造专业群建设典型案例.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现代制造专业群建设典型案例“三衔接、三共享”构建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一、实施背景2010年,国家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我校在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方面进行一些探索,在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中以学制衔接为主的衔接模式、课程衔接体系和专业设置不连贯、技术技能等级衔接不畅通是存在的显要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源自社会、政府和学校三个层面。我校与郴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试点,由“学制衔接”向“内涵衔

2、接”转变、通过“三衔接、三共享”合理构建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中高职衔接的“立交桥”。二、主要目标对接汽车市场服务岗位,以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为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衔接专业,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建立科学合理、内容完善、对接紧密、特色鲜明的中高职课程体系,发展学生职业能力,构建能力核心,院校双方参与的质量评价制度,共同开发与岗位要求和职业资格相衔接的核心课程,制定符合人才发展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院校教学优势,合理利用实训资源、网络空间资源,实现院校间的“专业衔接、课程衔接、教学过程衔接、专业共建、资源共享”,实现中高职专业整体优化升级,突出现代职业教育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

3、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三、工作过程(一)专业衔接以汽车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长沙市职业中专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为基础,建设依次递进,与郴州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进行有效衔接。针对我校提出的中高职汽车专业衔接的构思,两校在郴州职院召开了中高职衔接研讨会,着重解决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确定了采用“2+3”的人才培养模式。1 .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包括高职院校专业骨干教师、中职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和企业现场专家。2 .进行市场调研,密切跟踪湖南省尤其是湘南、湘北地区产业升级、职业岗位和技术变化。3 .开展专业建设,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中高职衔接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4、,依据产业发展、职业岗位及技术变化,明确中高职阶段的专业定位。4 .对应职业岗位要求,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职业能力层次为基础,确定以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的合理衔接。双方联合召开了多次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商议修订了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并确定了初稿。此次会议的召开进一步明确了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建构。(二)课程衔接按照教学设计分层递进,教学组织梯度推进,教学内容编排由简到繁的总体思路,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四大模块分层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能力递进课程体系。1 .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分层建立“公共

5、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四大模块中、高职课程体系。2 .课程设置。科学确定公共课、专业课、顶岗实习与社会实践、拓展课程的比重和学时分配,明确中职和高职的培养分工和培养周期的总学时以及学年学时,形成内容完善、对接紧密、特色鲜明的中高职衔接课程设置。3 .课程建设。全面构建中高职联合开发、校企共同开发的课程开发机制,制定中高职阶段公共基础模块与专业基础模块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案例、网络课程等,共同开发汽车发动机技术及检修、汽车行驶转向与制动系统技术及检修、汽车电器与辅助电子系统技术及检修、汽车综合故障诊断、汽车及零配件营销基础与实务对职业能力培养起关键作用的专业核心课程。4 .

6、教学方法研究。创新课程教学方法,以真实的产品、真实的项目、真实的案例为载体,施行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实现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做的实践中习得知识、形成能力。(三)教学过程衔接把握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在培养目标、工学比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配置上的递进、延展和衔接关系,系统设计专业定位、教学过程、考核评价和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中高职科学、合理、有效衔接。1 .明确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的层次要求,实现中高职课程分类分层,形成系统、完整、分工明确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2 .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深化中高职联合培养和校企合作培养,构建“2

7、+3”人才培养模式。3 .以发展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职业能力和知识结构体系,联合设计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方案,优化实训实习体系,建立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确保顶岗实习与社会实践取得实效。4 .积极推进质量评价改革,共同制定质量评价标准,建成多方参与的职业能力评价方式与质量评价制度。5 .建立健全日常教学、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学籍管理等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构建院校教学管理沟通衔接机制,加强沟通与监控,共建规范、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四)共建共享通过项目建设,推动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建成对接产业发展、中高职衔接互补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充分发挥中、高职优势,建立健全高职、中职、企业互

8、动合作机制,实现“中为高用,高为中用”的有效结合,同时带动其他专业建设,实现中高职专业整体优化升级。1 .专业共建深化中、高职院校联合以及校企合作,形成专业建设共同体。定期召开专业共建研讨会,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中高职专业整体优化升级。2 .教师队伍共建共享建立中高职教师共培共享制度,形成“教师互派、定期研讨、常态沟通”的长效机制。加强专业教师团队建设,形成由优秀教师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主体、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团队,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学校主要负责人一行到郴州职院交流,此次会议交流有效推动了两校在中高职衔接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一步达成共识,

9、为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的顺利推进夯实了基础。3 .实训基地共建共享联合学院、企业共同建设基础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合作共赢的利益融合体,每年承接教师培训和外校学生实习实训300人次以上。4 .资源共建共享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充分利用世界大学城、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等开放式学习方式,实现专业课程资源网络共享。共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应用技术研究与推广、技术服务与咨询。完成1项省级及以上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获立项,完成1项市级以上横向应用技术研究项目立项,每年开展2项以上技术服务与咨询项目。四、保障措施1 .机构保障为确保汽车专业中高职衔接的顺

10、利实施,成立汽车专业中高职衔接建设领导小组、中高职衔接建设实施小组、建设管理小组等机构。2 .制度保障建立由学校、企业行业专家、教育专家、现场专家等组成的中高职衔接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研究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对中高职衔进行论证、研讨、评审、验收,确保汽车专业中高职衔接建设的科学性。实行中高职衔接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按照“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原则,实施整体绩效考核和分项绩效考核制度。中高职衔接建设领导小组对建设整体状况、运行效能定期进行检查考核,每年进行一次综合考核,根据考核情况给予表彰和奖励或相应的责任追究。由学校纪委、监审处牵头成立中高职衔接建设监控组,配合中高职衔接建设实施小组做好自我

11、监测。制订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对专项资金进行全过程审计,防止挤占、挪用、浪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对中高职衔接建设计划的实施做到事前充分论证、事中监控管理指导、事后效益监测评价的全过程监控。3 .经费保障中高职衔接建设资金实行学校统一管理,专款专用,保障建设经费足额及时到位。建立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和监控制度,制订详细的分项目、分年度资金使用计划,保证中高职衔接建设资金完全用于中高职衔接建设,并产生最大效用。五、主要成效学校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确定了以“企业需求”为过程导向的中高职衔接工作核心,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了由学院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适应我省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

12、需要,中高职优势互补、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成了内容完善、对接紧密、特色鲜明的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了中高职联合开发、校企共同开发的课程开发机制,共同开发了汽车发动机技术及检修、汽车行驶转向与制动系统技术及检修、汽车电器与辅助电子系统技术及检修、汽车综合故障诊断、汽车及零配件营销基础与实务5门对职业能力培养起关键作用的专业核心课程,完成相应课程标准、教学方案以及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开发了微课3门,网络课程7门;共同组建了一支23名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教学水平较高的优秀青年教师队伍。六、体会与思考1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除了校内要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外,可以考虑与当地中大型汽车企业进行深度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培养”和“工学交替”式的紧密型产学合作模式。实行现代学徒制,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和职业院校学生双重身份,签好学生与企业、学校与企业两个合同,形成学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2 .中职学校要重视文化基础课的学习。绝大多数的中职生在升入高职院校后,普遍反应出对文化基础课,特别是英语、数学的学习感到吃力。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多数中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给予文化理论课足够的重视,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技能、操作上,这也反映出中高职院校之间存在的差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人力资源 > 企业文化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