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发言: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讨发言: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同志们: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安全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就操作层面而言,持续提升发展、安全“两种能力”,对于推进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屏障,让人民群众幸福感更足、获得感更强、安全更有保障至关重要。提升发展能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做到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实现安全前提下的高质量发展,是一项时代命题。一要增强加快发展的政治定力。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只有持续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实力,破解改革攻坚中的难题,保持长期繁荣稳定,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作为县地方基层
2、领导,要以前瞻30年、编细15年、做实近5年的维度谋划发展,围绕“双碳”达标改革转型、节能减排、布局谋变,以鲜明的政治担当推动发展。二要扭住加快发展的关键环节。一个区域的发展,离不开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环境、制度等关键要素,更离不开项目和市场主体、创新主体。“万人助万企”是个很好的抓手,一线领导干部要放下身段,当好“店小二”,用心用情用力服务,为企业排忧解难,支持企业稳步前行、做优做强;坚持抓项目促投资,实施市场化、专业化、点对点、产业链招商,着力抓大项目、好项目、新项目,强化投资、发掘潜力、做强增量,以更多项目支撑本地发展;坚持推进深化制度创新,靠变革激活生产力要素,加快产业链、供应链、
3、创新链、要素链、制度链深度耦合,重塑加快发展的制度生态体系;坚持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更大力度深化“放管服效”改革,打通“肠梗阻”,提升满意度,降成本、减负担、更便利,吸引人才、技术、资金、项目等资源要素向本地集中。三要以增强区域综合实力为核心加快发展。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自然生态等比较优势,锻长板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实现绿色发展、差异化发展,推进区域经济特色化;着力发展实体经济,主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统筹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谋篇布局,抢占产业链最高端,发挥产业链整体效能,促进特色经济产业化;通过积极推进区域创新、加快数字化改
4、革、塑造区域品牌、构建知识联盟等途径,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逐步造就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和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形成产业链、产业带、产业集群、产业生态,实现产业经济集群化。筑牢安全屏障。对老百姓来说,安全是最大民生,是最大利益。要把安全发展贯穿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安全屏障。领导干部要不断提升促进安全的能力和水平,在安全的环境中推动高质量发展。一要扛稳安全之责。要树牢“大安全”理念,强化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政治风险、金融风险、社会风险、灾害风险等各种风险,毫不放松、坚定不移地抓细抓实安全生产,建立完善系统、全面、长期安全的机制,为一
5、域之稳定尽责任、作贡献。二要提升安全之能。增强工作预见性、主动性,强化风险意识和预控设计,把风险控制在暴露之前、把隐患消灭在事故之前,做到“眼睛亮、思路清、行动快、措施准、效果好”。深入研学安全生产、意识形态、现代金融、社会稳定等领域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培养防范化解风险的专业素养,提升综合驾驭安全的能力水平。坚持分类管控、精准施策、对症下药、标本兼治,加强突发事件的联合处置,用好现代信息手段,做好舆情研判分析,持续提升应急处突水平,确保应对突发事件策略得当、处置有效。三要筑牢安全之基。牢固树立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杜绝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以务实作风抓安全;建立健全一票否决的评价机制、以
6、身作则的自律机制、监督检查的督导机制、赏罚分明的奖惩机制,推动安全责任落到实处,以制度约束保安全;围绕各领域安全发展的规律特点,对风险管理切实做到前期防范、早期遏制、中期控制、后期反思,实现全周期的动态管理、闭环管理,增强安全的确定性、稳定性。同志们:根据党组中心组学习安排,我近期深入学习了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下面,结合农业农村局的工作实际,以及当前全市农业生产面临的形式,我谈几点体会。文章指出,“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关系国家经济的大账本、国家
7、安全的大战略,不能有丝毫松懈。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愈发严峻,更要念兹在兹、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抓粮食安全,就是讲政治,就是谋发展。自古以来,关注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始终是个“民信”工程。历朝各代贤士的先进性主张,都强调执政者要想方设法储备更多粮食,以应天灾人祸,不能让老百姓饿死。孔子的弟子子贡,曾经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了四条,其中“足食”位居第一,“民信”处于第二。意思是说,执政者要想取得老百姓的信任,首先要关注粮食安全,保证能够“养民”。没有这一条做基石,政策说得再好,也难让人相信。“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
8、,江山社稷就立不起来,执政也必然垮台。“仁”的政治主张融化在“养民”意识中,而“养民”意识又恰当地体现了“仁”的主张。“君(国家)要养民,民靠君养”,作为一种政治主张正式形成后,对后世的政治文化和国民心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出于维护本阶级利益的需要也纷纷以此为主线进行阐释。从西汉的黄老学说“无为而治”,到后来历朝历代不断兴起的改革,无一不是“君要养民”的具体行为。曹魏屯田,尽管“于官便,于客不便”(三国志魏志任峻传),也是一种“养民”。西晋在颁布占田制同时还规定了课田制度,仍然是一种“养民”。从北魏的均田令授百姓以露田和桑田,到唐初的均田令授百姓以永业田和口分田,从王安石的均
9、输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到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无一不是在探索“君要养民”的有效举措。这就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农耕人口大国,粮食不仅是餐桌上的食物,而且是与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紧密相连的治国安邦的“圣品”,必须放在首要位置高度重视。“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要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农田就是农田,农田必须是良田。决不允许任何人在耕地保护上搞变通、做手脚,崽卖爷田心不疼。”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谆谆话语,为我们深刻理解和切实抓好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提供了重要遵循。各级党员干部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
10、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抓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深刻认识保护耕地和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底线思维,加强依法管理,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自觉把抓粮食安全与讲政治、谋发展统一起来,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粮食安全不仅是个战术问题,更是一个战略问题。抓粮食安全,就是靶向精准,就是战略远见。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人口大国。吃饱肚子是中国老百姓孜孜以求的梦想,但历朝历代都没能圆上这个温饱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国家之一。美国原国务卿艾奇逊断言:中国历朝历代都没有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中国共产党也
11、解决不了。然而,雄辩的事实作出了有力的回答: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亿万农民用汗水和智慧,开展了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从1949年全国粮食产量仅有2264亿斤,到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3657亿斤,已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我们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是世界农业史上的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
12、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提醒各级领导干部:“要牢记历史,在吃饭问题上不能得健忘症,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这表明了解决“国之大者”的长期性,反映了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清醒,昭示了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责任担当和战略远识。在粮食问题上,我们不能盲目乐观,不能因为连年增产而忽视今后保障粮食安全的难度和压力。历史经验表明,食为政首,谷为民命。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始终要把粮食安全放在“国之大者
13、”的战略高位,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始终作为严峻现实问题施以精准战术抓落地,始终将其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领导干部要有战略思维,抓工作落实要精准靶向。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咬住青山不放松”,确保出成绩、出实绩。粮食安全不仅是个吃饭问题,也是一个社稷问题。抓粮食安全,就是保民生,就是保国本。在以农为本的古代中国,土神和谷神乃为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土载育万物,谷养育民众,土、谷是人们首要的最基本的生活条件,也是古代中国的立国之本、立政之基,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成为国家的代称,主观上讲是忠告统治者必须重视和保证百姓的土地和粮食问题。“社稷之忧”“社稷之患”“社稷之危”“谨奉社稷而以从”,指的都是“
14、国家”的忧虑、隐患、安危。现在“社稷”一词已经很少用,但粮食安全始终是“国之大者”,并作为一种政治文化延续至今。中国古代老百姓往往安于“民靠君(国家)养”,一旦遇到统治者“竭泽而渔”,百姓难以生计就会因“不养”而揭竿而起,啸聚山林。透视中国历史上规模大、数量多的农民起义,以儒家思想中的“养民”意识作分析,农民战争无一不是为了解决“君(国家)养”问题,“养”与“不养”始终是统治者与老百姓矛盾的焦点。以此观察当今中国,广袤的华夏大地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一个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有效解决了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之所以能够实现社会稳定、人心安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手中有粮、
15、心中不慌。”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是人类前进的推动力量,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唯一宗旨。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从民不聊生到美好生活、从绝对贫困到全面小康,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富裕富足、扬眉吐气,这一切充分诠释了我们党取信于民的不争事实。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把粮食安全作为“国之大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党和政府的重大政治责任以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坚定地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积极与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永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获得源源不竭的力量支持,不断夯实和巩固党的执政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