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部长党支部建设座谈会发言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部长党支部建设座谈会发言提纲.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开展星级支部创建,是深化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强基固本的重要举措,是夯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县结合“观念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着力建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激发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断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和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坚持“五星创标杆、四星争五星、村村能晋星”工作思路,确保“五星”支部压茬创建、梯次递进、整体提升,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着力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一、注重高位推动,夯实创建责任。抓好“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关键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层层传导压力,抓好责任落实,形成创建合力。一是成立专班。县委把“五星”支部创建作为“书记工程”,成立了以县委主要
2、领导任组长的“五星”支部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一专班九个工作组”,吸纳42个县直相关部门参与,统筹推进创建工作,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全员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二是压实责任。建立县处级领导干部包乡联村工作机制,开展县乡干部集中入村行动,一线指导创建工作;建立“五星”支部创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坚持“工作清单化、推进台账化、目标实体化”,每两周听取一次各工作组推进情况汇报,掌握工作推进情况,对发现的问题,研究制定针对性措施,指导基层及时整改。二、注重摸清底数,明确创建目标。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只有深入调研、摸清底数,才能科学谋划、高效推进创星工作。一是深入调研。县委组织部成立了10个督
3、导组,对照“五星”支部创建五个方面农村29项、社区27项的具体任务,逐村(社区)“过筛子”,与村干部沟通交流研判,根据村(社区)的基础条件、潜力优势和短板弱项,“一村一策”“一社区一策”,认真分析创建目标和任务,详细解读评星标准、评星办法,因地制宜拿出创建规划,确保村村有目标、一年一进步。二是综合研判。发挥组织部门牵头统领作用,分别召开乡镇(街道)和县直单位的推进会、培训会、座谈会,系统研究“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对不能量化、不易量化的指标划出底线、列出红线。最终确定全县569个村(社区),拟创建“五星”支部共5个,占比0.88%;“四星”支部53个,占比9.3%;“三星”支部177个,占比31
4、.1%;“二星”支部293个,占比51.49%;“一星”支部13个,占比23%.三、注重壮大经济,提升创建后劲。村集体经济是基层党组织凝聚群众力量,开展各项工作的物质基础,只有村集体经济有实力,服务群众才有手段、有威信。一是全面推进。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纳入乡镇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村党组织书记“双述双评”内容,引导乡村两级依托资源禀赋开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游、物流配送等新兴产业模式集聚发展,63名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兼任村经济合作社负责人,党员领办2340余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五星”支部创建打好经济基础。二是重点培育。聚焦“一村一品”,瞄准产业振兴,创建工作组根据工作职责和
5、业务范围,梳理“项目清单”“资金清单”和“支持清单”,坚持“不撒胡椒面,不搞大水漫灌,精准有效投放”原则,打捆整合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县水利局、县民政局等42个行业部门,针对上级项目资金,对全县58个重点村(社区)优先使用、集中投放,强力支持村集体产业发展,助推“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四、注重融合推进,形成创建合力。“五星”支部创建工作点多面广,必须注重统筹兼顾、探索创新,才能确保取得实效。一是抓好统筹融合。把“五星”支部创建与乡村振兴、平安建设等工作统筹结合起来,组织各行业部门利用资源清单与各乡镇(街道)有效衔接,带动创建工作提质增效。持续发挥全科网格化管理的优势,充分利用全县1106
6、3名网格员的作用,使之成为“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宣传动员、落实工作、形成合力的有效载体、有力助手。二是用好驻村队伍。持续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作用,要求第一书记利用每月主题党日,定期研究村(社区)“五星”支部创建措施,协助、指导村党支部对照重点任务和评星标准,找差距、补短板、定措施,指导村党支部开展创建,形成多方联动、互促共赢、合力争创的良好局面。五、注重严格奖惩,增加创建动力。健全奖惩制度,把“五星”支部创建和评优评先、提拔任用、问责追责等挂钩,形成你追我赶、真抓实干的激情干事氛围。一是注重正向激励。对各乡镇(街道)“五星”支部创建工作进行专项考核,实行政治激励、项目和资金激励、待遇激励“
7、三个挂钩”,对当年获评“三星”及以上的村(社区)党组织,优先给予项目和资金支持,并相应提高干部绩效报酬,其支部书记在评先评优、推荐“两代表一委员”等方面优先考虑,进一步激发干劲、激励干事。二是注重反向激励。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不管、谁担责”原则,加强过程问责、结果问责,对工作作风不实、推诿扯皮,造成严重失误、影响创建的单位和个人,按照责任追究办法严肃问责。对整体推进不力、与创建承诺差距较大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进行全县通报,督促乡村两级以实的作风推动“五星”支部创建工作精准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人才工作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
8、地,要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近年来,*坚持人才强市首位战略,大力实施“人才雁阵”计划,逐步形成“雁聚效应”,以区域人才中心化引领区域中心化进程,为建设名副其实的国家区域重点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一、以党管人才为关键点,提升统筹力。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把组织优势切实转化成人才发展优势。一是注重战略引领。准确把握新时代发展环境新变化新机遇,编制出台“十四五”人才雁阵行动计划。统筹各级各部门开发人才资源,上下联动,条块结合,打造特色人才集群,推动人才强市战略向人才强县、人才强校、人才强企等延伸,实现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二是突出政策引领。深挖本地禀赋,实施错位竞争,
9、构建精准化、差异化的“1+N”人才政策体系。跳出资金“比拼”、政策“内卷”的泥潭,更加关注人才归属、尊重、价值实现的需求。注重发挥政策杠杆效应,形成党委政府为引导、用人单位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人才开发格局。三是强化政治引领。系牢凝聚人才的“红色纽带”,增强人才政治和思想认同,建立领导直接联系人才机制,吸纳人才担任“两代表一委员”,组建政府“智囊团”。依托“群雁荟”城市会客厅、人才社区、博士创新发展促进会等交流平台,定期开展研修考察、沙龙座谈、交友联谊等活动,建立常态化问需、问情、问策机制。二、以项目牵引为切入点,提升集聚力。着力打造人才工作“拳头项目”“特色品牌”,以重点突破之功,收整
10、体提升之效。一是实施“万雁入衡”行动。抢抓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引才机遇,开展“线上”与“线下”联动,“走出去”与“请进来”结合的招才引智活动。建立人才工作站,组建“引才大使”队伍,拓展引才“朋友圈”。用好用足事业单位人才编制专户,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每年稳定汇聚大规模的青年大学生和技能人才,夯实人才基本盘。二是建立雁阵培育梯队。对标对表国、省重点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搭建头雁、强雁、雏雁的三级人才培养梯队,实施市优秀专家人才选拔项目,激励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经营管理、劳动技能等领域实施9大培育专项,壮大骨干人才;开展“雁城优秀学子”、“小荷”科技人才等托举项目,培育后辈人才。三是创新校地合
11、作模式。创新推出“UP”模式,开展市校企合作“博士行动”,地方、高校、企业对接需求、叠加政策、凝聚合力,形成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协同开展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引进落地工作,打造高端科创团队和博士集群,实现人才资源共用、成果效益共享。三、以平台蓄能为支撑点,提升承载力。水积则鱼聚,木茂则雁集。平台载体是人才的根,根深才能枝繁叶茂。一是扩容科创平台。用好“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金字招牌,发挥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园区和企业主体作用,搭建一批国省级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双创示范基地等高能级科创平台,实现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落地倍增。二是推动产才融合。形成“人才紧跟
12、产业走、产业依靠人才兴”互融互促的良好态势,围绕“一核两电三色四新”等重点优势产业链,编制人才规划、绘制人才地图,建立人才供需精准匹配机制,实行“量体裁衣”“个性定制”。建立健全“双招双引”机制,联动开展引资引才、引智引技,储备规模庞大的应用型产业人才,打造“中部匠都”。三是抢占前沿赛道。擦亮“数字经济日”品牌,依托衡州大道数字经济走廊,积极布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领域新业态新模式,为人才发挥创造力、想象力提供广阔应用场景,借助时代风口,实现人才招引的“弯道超车”。四、以体制创新为突破点,提升驱动力。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松绑放权激活人才“一池春水”。一是打破人才评
13、价枷锁。坚决破“四唯”,立“新标”,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动态评价机制。坚持“谁用人,谁评价”,建立用人单位自主认定机制,推动人才资源配置按照市场规则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二是畅通人才下沉渠道。建立干部人才成长“长回路”机制,实施“万雁入乡”行动,统筹整合基层人才项目,分批选派1万名干部人才团队式、成建制式帮扶基层一线。办好乡村振兴人才学院,输出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农民大学生”、农民经纪人等农村实用人才,赋能乡村振兴。三是释放人才干事潜能。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制度,以实绩贡献论英雄。创建“一人双岗”“旋转门”“周末工程师”“科技经
14、纪人”等模式,支持和引导各类人才通过兼职、项目合作、技术攻关等更为灵活的方式创新创业,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五、以生态优化为落脚点,提升吸附力。人才工作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环境。打造区域人才中心,必须营造“此心安处是吾乡”的人才生态。一是构建舒心的生活环境。推动人才服务供给侧改革,发挥住房价格低、通勤时间短、生态环境好、教育医疗资源丰富等优势,开发雁城英才数字化服务平台,推出“雁城英才卡”,统筹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解决人才住房保障、家属安置、医疗养老等关键需求。二是构建顺心的工作环境。精准施策,解决人才创新创业中突出问题和共性难题。建立完善金融扶持体系,推出“雁城人才贷”“人才创业贷款担保”等金融产品,对处于初创期、困难期的人才“扶上马,送一程”。建立风险防范和容错免责机制,允许“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三是构建暖心的人文环境。让人才站在“舞台C位”,接受一座城市的礼遇和致敬。健全荣誉表彰制度,定期举办优秀专家人才和“感动*”人物发布会,搭建媒体宣传矩阵,开辟专版专栏,推介先进事迹,展示人才形象,在全社会形成识才爱才敬才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