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课《伯牙绝弦》教学案例.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378707 上传时间:2023-08-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5课《伯牙绝弦》教学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5课《伯牙绝弦》教学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5课《伯牙绝弦》教学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5课《伯牙绝弦》教学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5课《伯牙绝弦》教学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5课《伯牙绝弦》教学案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5课《伯牙绝弦》教学案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5课《伯牙绝弦》教学案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5课《伯牙绝弦》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5课《伯牙绝弦》教学案例.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25伯牙绝弦教学案例新营小学周少波一、揭题导入1、谈话。师: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相识这样两个人物(出示人物幻灯片):你们看,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他就是晋国上大夫一一俞伯牙;而这位凝神听琴的是楚国的一个樵夫一一钟子期(学生在老师引领下说着俞伯牙和钟子期)。在一个上大夫和一个樵夫之间尽然发生了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日将要学习的伯牙绝弦。(板书)出示课题(课件)2、学生读课文题目。老师指正“绝”和“弦”的读音。学生再齐读课题。老师过渡语:今日,我们将接着用老祖宗用了几千年的,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多读来品析文言文。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1、让

2、学生自由地大声读课文。老师:试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吧。(学生自读)老师指名读,指导“哉”和“兮”的读音。2、老师:文言文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而且还讲究节奏和韵味。借助屏幕上所给的提示(出示幻灯片),试着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吧!(学生试读)3、老师:在听你们读,老师心里也痒痒的,下面老师读一读。(老师配乐范读。)4、学生自由读一一指名读一一配乐齐读。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老师过渡语:读得越来越有味道。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虽然我们没有读了百遍,但七八遍已经有了。那么文章的意思是不是自见了呢?是不是都理解了?好,考一考你们,先从文章的题目起先一一伯牙绝弦,怎么解?1、解说课题。老师:

3、“绝”是什么意思?学生:断绝。(很多学生认同的点点头,并放下手。)老师引:试着把“断绝”放入“绝弦”中来理解试试。学生纷纷说着。有学生笑了:不通。有学生起先举手,学生:砍断,绝弦就是砍断琴弦。还有学生说:割断,割断琴弦。老师进一步引导:表面的意思是“割断琴弦”,也就是不再弹琴了的意思,现代汉语中也有很多这样的词语,如:著名的作家不再写文章了,叫封笔;电影演员从今不再演电影了,叫“息影”,两个人从今不再交往了,叫做(老师略微停顿,有学生说出绝交)一一绝交,所以,不在弹琴了,叫(学生说出绝弦)绝弦。2、了解俞伯牙和钟子期。老师:读了课文,我们不难知道故事中有两个人物,他们分别是:伯牙和钟子期。你了

4、解了他们的什么状况?学生:俞伯牙或弹琴,钟子期会听琴。老师:相当接近。用课文的句子那句话能体现出你们刚刚说的意思呢?学生: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老师出示句子)老师:自由读句子,依据注释再来说说意思。学生各自由说,探讨着:“善”的理解,师生谈论着说: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很会欣赏。老师出示幻灯片指名读材料。老师:秣,吃草,一般的马怎么吃草?学生:低头食草。老师:仰秣?指马怎样吃草?学生:抬头吃草。我认为这里是说:伯牙弹琴时,连吃草的马都抬头倾听了。老师:这位同学能依据自己的理解来说意思,相当好。老师:可见伯牙擅长什么?学生:弹琴。老师:伯牙善鼓琴,子期呢?学生:钟子期善听老师出示幻灯片(介绍资

5、料),学生读。老师出示句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怎样读才能突出两个人的特点?(指名读,齐读)3、体会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老师:细致读读课文,从哪些句子中能体现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用笔标出来。学生边读边动手画句子。4、学生反馈:学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学生听了发言后放下了举起的手。)老师:英雄所见略同,这位同学把大家的心思给说出来,可见他的心与大家的心是一样的。他很棒。我们联系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学生各自小声的在说着。片一刻,老师: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出现出怎样的泰山呢?学生:宏伟高大。老师

6、追问:从哪看出?学生:峨峨。老师:读句子,读出泰山的高耸。(指名读,学生读。)老师:你对“泰山”读得特别有味道,对“泰山”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1:宏伟高大的泰山。学生2:壮美的泰山。学生3:登泰山而晓天下。老师:这位同学了不得能知晓“登泰山而晓天下”。同学们,子期只用“峨峨”两字就表现出了泰山的高大宏伟。一个“峨”就是高大,他却用了两个“峨”。老师:你从子期的其他话上能读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吗?学生:善哉!老师:用现在的话就是。学生:好啊!老师:谁也能像子期那样赞美伯牙的琴声?指名读。老师:“善”字的不同意思。“哉”是什么意思?学生:相当于“啊”老师:为什么用两次语气词来说呢?(学生不

7、语)平常我们只说:她唱得真好啊!而这儿相当与用了两个“啊”。学生有的在小声的说:是不是,为了赞美?(说明学生不确定)老师:有同学了不得,能类推了。这就是为了赞扬伯牙琴声的美。我们可以读出赞美的味道。(指名读,齐读)指名说意思。学生:伯牙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听后说:“弹得太好了,我面前像耸立着一座宏伟的泰山。”老师:小结学习的方法。从词中理解,从读中体会。读书就该如此吧。读好了这句话,我想下句话也就不难了。(课件出示: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怎样读这句话?什么样的江河?与刚才高山句有什么区分?带着我们的感受,再读这两句话吧。留意高山流水的不同啊!学生读,反馈:学生1:伯牙弹琴,心里想着流水

8、,钟子期说:弹得太好了,像有一条滔滔的江河从我身边流过。(有学生仍着举手)学生2:伯牙弹琴时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弹得太好了,我身边像有一条奔腾不息的江河流过。(学生举起的手接连放下)老师:两位同学说的都好,从自己习惯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说就可以了。(此时有一位学生迟疑得举起手)老师看看后问:这位同学,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学生:老师,这里的洋洋我不懂。(有学生点头赞同。)老师:没关系,那位能说说:洋洋的意思。学生:这里是不是像峨峨一样的来理解。说明水流很大。学生:是呀,水流很大,书上注释也是这样说的。老师:是呀,我们在听课探讨,同时还要关注课文给出的信息。学生:可是,为啥不用我身边像有一条很大的江

9、河流过。学生:你怎么这么笨呀!(那位学生把头低下了)很大的江河流过又可以说奔腾不息和滔滔不绝。老师:这位同学你能理解的很到位,是很不错。那位同学他可能一下没想起。你不能说他笨。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这样评价别人的,我们是同学,也是挚友,将来还有可能成为知音呢!我们要有包涵心,要相互帮助。假如在我们不知道的时候,别的同学也这样说我们,我们心里是何感想?(这位学生一下脸红了,似乎不满、惭愧。)下去我们可以围绕“假如被别人看不起,我心何以堪”为题作一个主题班会。老师:很大的江河没有奔腾不息或滔滔不绝具体生动,这里就可以说很大。要说奔腾不息或滔滔不绝更有洋洋之意。5、深化体会“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10、老师拓展:既然伯牙善鼓琴,他所弹的内容就确定不止高山、流水。假如你是子期,我是伯牙。当伯牙鼓琴志在霞光(课件),子期透过琴声感受到霞光的灼灼了吗?子期会怎么赞美?师生:伯牙鼓琴,志在霞光,钟子期日:善哉,灼灼兮若霞光。(老师说前半句,学生说后半句)老师:当伯牙鼓琴志在白雪时,钟子期日学生:善哉,皑皑兮若白雪。老师:志在杨柳,学生:钟子期日:“善哉,依依兮若杨柳。”老师:志在明月,子期又会怎么赞美?请选择你宠爱的景物,用ABCC式词语再现当时的情景吧。(同桌试说)指名。学生1: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学生2:钟子期日:善哉,教教兮若明月。学生3:伯牙鼓琴,志在清风。学生4:钟子期日:善哉,教教兮若明

11、月。引出知音,老师:说得太好了,是呀,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清风也罢,开怀也罢,真无所谓,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钟子期都能知道。用书中的话说。学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课件第四句)老师:念做何解?为什么必得之?学生:念,思念。必得之,确定要得到。学生:在这里,应当作心里所想来理解。不是得到,应当是确定知道。老师: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中我们应把念当做心里所想,必得之,确定知道。就是平常说的,你是我肚子里的虫子,我想什么你都知道。学生点点头赞同道:呀!老师:当伯牙志在思念,志在哀痛,志在开怀,子期都能理解这就是一一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学生说出后半句),可见他们不

12、是一般的挚友,他们是一一知音(学生一下就说出“知音”,老师板书)老师: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他为什么偏偏是种子期为知音呢?学生:钟子期特别懂俞伯牙的心思。老师补充资料(出示幻灯片)。学生默读。老师:是呀,虽然听者多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像子期那样赞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时,没有人能像子期那样赞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一一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伯牙苦苦找寻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呢?学生:知道我的人,非是钟子期不

13、行。有学生说文言文:知吾者,子期也!老师:是呀,知音相遇,是心灵的交融,让我们读课文前4句,感受他们的快乐。(学生齐读前四句。)6、理解并体会“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老师过渡语:同学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他们俩多想像高山流水一样恒久相伴、恒久相依,于是,他们约定来年再来会面。其次年中秋节,伯牙乘着一叶扁舟,如约而来。等待他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静默,流水不语。(幻灯片出示第5句,突然,断电。老师插话:子期死了,连我们的电都也难受泪流,更何况是伯牙呢!就用读的方式来表现我们伤痛吧。)指名读第五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

14、,终身不复鼓。”老师:自己试着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学生一下又进入了自己的思索中,接连的有学生举手。)四人为一组的说一说。指名说,学生:钟子期死了,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自己的知音了,于是,就把琴弦割断并砸破琴,终身不再弹琴。学生:钟子期死了,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懂得自己的人。于是,就把琴砸了,终身不再弹琴。老师:破琴绝弦,就是把琴砸烂,割断琴弦。也就是把琴一次的弄烂。目的就是再也不弹琴。7、小结老师:你们认为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学生: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学生: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学生: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孤独的日子中了。老师:是呀,同学说的多好呀!俞伯牙不堪承受

15、这种苦痛,所以最终用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四、拓展延长,深悟“绝弦”。过度:哀思欲绝的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幻灯片出示短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难受难受复难受,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际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1、拓展短歌老师:请同学们打开语文同步指导默读,谁觉得自己最能表达伯牙的心情?酝酿心情,指名读。(学生读)(电又来,有老师帮助启动了电脑。)老师:他用这种“为知己者死”的方式悼念知音,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地伤痛和哀痛齐读后一句。(学生齐读课文最终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老师:然后伯牙摔碎了瑶琴。随着那声断弦,伯牙所弹奏的高山流水也成绝响。高山照旧,流水照旧,只是山水之间多了一段关于知音的千古佳话。道是无琴却有情啊!这后人依据这一荡气回肠的故事,又编了一首同名的乐曲,(就连电也想让我们欣赏这首曲子。)请同学们欣赏这首乐曲,信任你会有新的感受。伴随着这漂亮的乐曲,再读一遍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