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400013 上传时间:2023-08-06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7.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2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默读课文,探讨问题。1.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想一想,这两部分是怎样连接起来的?从开头“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这两部分是通过一个过渡段连接起来的。2 .文中说,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乐景(百草园里的美景)、乐闻(美女蛇的故事)、乐事(捕鸟的乐趣)。3 .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三味书屋苦中有乐。“苦”:要求严厉,不自由

2、:先生肃穆;规则多:拜师行礼,不准提问;生活单调:读书、习字、对课;读书苦:难读,难懂。“乐一三味书屋的陈设、布置对未脱童稚的“我”充溢着奇异的簇新感。读书乐。增长了见识,学习内容“渐渐加多”,“人声鼎沸”的场景,更是乐趣无穷。课间休息乐。小园捉苍蝇喂蚂蚁、偷描小说绣像、指甲上做戏等都别有情趣。收获乐。学到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东西,“画的画儿也多起来”,“画儿的成果却不少了”,还用画换了钱。二、有人认为美女蛇的故事是赘笔,没必要写。你是否同意?简要说明理由。不同意。美女蛇的故事吸引孩子,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加了更多的奇妙色调,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三、文

3、中的“先生”是一位“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回事却不予回答;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先生还有哪些看似冲突的表现?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冲突的表现:“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先生却挺“亲善”。先生让“我们”读书,后来“我们”“静下去了”,他却“还大声朗读着”。评价:对先生的评价不应过多贬斥。从文中“我对他很敬重,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可见鲁迅先生对他是特别敬重的。然而他对学生的提问拒绝回答还面带怒色,则表明白他落后的封建教化思想。这种教学思想是不行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主动性。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化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则而不常用,反映了他

4、对学生的宽容慈爱。四、朗读并背诵第2段描写百草园的文字,完成练习。1.这一段描写的景物,有近景,有远景;有静态,有动态;有视觉、听觉,还有味觉。百草园的一切,在少年鲁迅的心目中显得那样生气勃勃,情趣盎然。试据此对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方法做简要分析。2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仿照这段文字,描写一处景物,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并留意合理支配描写的依次,运用多种描写方法。200字左右。1.这段文字从多角度描写景物,妙趣横生。先是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英树,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何首乌藤、覆盆子果实;先写

5、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视觉: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向云霄里去了。听觉:油蛉在这里低唱,蟠蟀们在这里弹琴。味觉:又酸又甜。2 .“单是”是强调的重点。两个“不必说”与后面的“单是”呼应,既表达了写景的详略,又勾画出儿童感到事物奇妙好玩而自得的心理。3 .示例:不必说明媚妍丽的漓江,惟妙惟肖的象鼻山,改变莫测的银子岩,风姿绰约的大榕树;也不必说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流光溢彩的两江四湖。单是满城的桂花飘香,就值得您到桂林来巡游一番了。五、文中那个活泼可爱、尽情玩耍的小鲁迅宛在眼前,你看到文字后面那个拿笔写作的“大”鲁迅了吗?你觉得这个“大”鲁迅是带着怎样的情感来写本文和朝花夕拾中其他文章的?请结合本单元后的“名著导读”栏目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相识。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许多篇章都写出了儿童自然的爱好和爱好,体现出作者关切儿童的真挚情怀。作者儿时,读长妈妈给“我”买的山海经,看闰土父亲雪地捕鸟,坐船看社戏这些内容,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代奇妙生活的留恋;对百草园拔何首乌、摘覆盆子与三味书屋折蜡梅花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酷爱自然、向往自由的儿童天性的确定;而在二十四孝图中,对郭巨埋儿的故事极度反感的看法,表达了作者对束缚儿童健康成长的封建思想文化的批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会计职称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