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建设符合高职定位和特色的课程体系(整理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文档】建设符合高职定位和特色的课程体系(整理版).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建设符合高职定位和特色的课程体系摘要:课程体系建设一直是高职教育教学发展改革的重点工作内容,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院校发展定位和教学特色的重要环节。成功的课程体系不仅为人才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是教师发挥才干和提升自我的重要平台,每位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参与到课程体系的建设中来,群策群力积极讨论。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就建设符合高职定位和特色的课程体系提出一些想法与大家分享。关键词:课程体系建设;高职教育;教学发展本研究受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2012jyxm740)资助。早在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第四条就明确指出:课程建设与改
2、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教育部颁发的各项纲要和意见中均明确指出:继续积极推进构建专业课程新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高职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不断创新,只有充分了解专业、行业现状和跟踪专业前沿,才能及时更新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围绕着建设高职课程体系必须符合院校的定位和特色,谈谈自己的一些理解,与大家分享。1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目前,高职院校以“应用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尚不成熟1,主要体现在通识教育、校内、校外实践教育三个方面。首先,通识教育仍然是普及概念而不是能力培养的基
3、础。例如:课程质量尚难以达到沟通文理、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陶冶的效果;教学内容仍然存在着“概论”或“漫谈”的倾向,与应用能力培养关联不大;一些方法课、技术课,但仍流于技术的使用介绍而非应用,增加的量化知识分散而教条,难以具备“通”的学识和能力。总之,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功利性明显,真正围绕着应用能力去设计课程体系的意识还比较缺乏1。其次,传统的课程模式没有取得根本突破1。受传统本科学科教育的影响,高职专业教育仍表现出明显的学科化,而其自身内涵建设欠缺,造成了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艰巨性。目前高职教育虽然突出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和“应用能力”培养关联不大。2高职课程体系建设几个相关问题探析2.1 高职课程
4、体系建设需要统一于院校的“定位”和“特色”课程体系要以教育目标为前提,明确了教育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因此,打造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的过程至少需要三个步骤:首先明确高职的“定位”和“特色”;进而制定符合高职“定位”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最后研究论证高职人才培养所需的课程体系和配套管理制度。下面将以下例子谈一些感受。例一,较早些时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级应用性人才,“应用”的内涵容易与“使用”相联系和混淆,但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应用包含了“谁把什么应用于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这样一个过程,而“使用”给人的直观感受简单些,经常指使用了什么工具,没有强调“应对、应变、呼应”的意思。因而两
5、者代表的实施过程是不同的,要应用好,首先就要分析问题之所在,然后思考用什么解决这个问题,具体的解决方案是什么,解决的过程伴随着操作的选择、准备、开始、实施、控制、结束、总结、回馈、提升这整个过程,而“使用”往往只明确地表示实施环节的正确性、熟练性、准确性,因此应用和使用两者内涵存在很大的区别:应用包含了使用,而比使用有着更多的思考力和能力方面的要求。实际上,很多高职课程体系尚不能完成对人才“应变”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仅仅把学生培养成了熟练的操作工,这可以从一个现象看出:如果前者目标达到了,高职生则具备了一些简单的应用研究能力,即使由于其素质的欠缺,尚达不到本科学生的分析研究水平,但也具备了
6、一定的理解力和继续学习的基础,从中国传统人才发展观念看,其选择继续升入本科学习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但是绝大多数高职毕业生会选择直接就业,而没有成为本科生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暗示着课程体系或者教学方式等人才培养环节出现了问题。第二个例子,“特色”是保证高校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比如突出“行业性”和“地域性”就是形成高校特色的两种途径,但两种途径所对应的课程体系建设方向是不同的:如果要突出院校的行业特色,就要先从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出发,提炼出行业所需高级人才的重要素质,进而设置课程体系;如果要反映出院校地域特色,培养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才,就需要先开发出反映地域特色的课程内容,进而配合以合适的教学形式
7、,形成培养具有地域特色人才的课程体系。综上可以看出,只有在明确的发展目标定位和特色定位之下,才能形成有机的课程体系。2.2 “反求诸己”是高职院校面对发展“定位”的困境,走出自身“特色”所需要的态度相对而言,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有限,学生的生源质量不稳定,社会对其的肯定和普遍认知程度不高,造成了优秀的学生不选择它求学,优秀的教师不选择其工作。与此同时,还有很多其他限制高职院校发展的因素,例如很多高职的在校老师、学生也没有建立起对学校深刻的热爱、投入和归属感。总之,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更好的教育环境、更好的发展平台、更好的师生资源上,对目前高职的发展更多地是纠结、迷惘,甚至麻木。各种不利的
8、现象阻碍着高职发展,介于此,高职院校所能做的最有效的反应就是反求诸己!一一“本校的定位和特色是什么?”、“如何最大的发挥现有资源优势,走出特色之路?”、“学校发展的瓶颈在哪里?”、“如何取得社会的认可?、“如何调动起在校师生的热情?、“如何赢得教育市场的竞争?、“如何真正负担起国家、社会和人才赋予的责任?”这些问题恐怕只有通过高职院校自己深刻的反思,才能形成有效、有益于全社会的答案。2.3 学生群体特点和受教育需求是明确高职教育“定位”的重要依据之一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其公认的功能有满足学生、社会和学科的需求,其中要满足学生受教育的需要,就需要重视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高校学生处
9、于轻熟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过渡阶段,尚缺乏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因此迷茫、无助、纠结、迟疑是青年学生的普遍状态,高职学生在这方面的问题尤其明显,且不得不注意地是,高职学生学习的主要障碍是基础修养的缺失,而本科学生大多可以克服不利于学习的一些问题,也正因如此,高职学生大多缺乏良好的自信力和较明确的自我发展目标,而本科学生则具备基本的自信和摸索能力,这是两种院校学生的重要区别。如果没有向高职学生说明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个问题,就开始全面的知识教授和技能培养,就好比让学生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学生难免有不得其要,不知其门而入的感觉,久而久之形成死记硬背、敷衍考核的学习状态,高职教育只会离人才培养的初衷越来越
10、远,舍本而逐末,高职教育目标很难真正的落实,不仅不能成为青年人成才的重要阶段,还会进一步损伤其自信心和上进心。高职学生受教育的需求是什么?笔者的感受是,大部分高职学生不清楚自己在高职阶段的学习目标和需求,也不知道这一阶段在人生中的作用和意义,这又是高职学生和本科学生的显著不同(大部分本科生在这方面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当然也存在不确定性和错误,但总体要好些)。作为高职教育者,首先需要识别出高职学生真正的求学需求,帮他们设计出最适合其发展的教育方向,以此引导其求学需求,给学生拆上理想的翅膀,甚至帮其指明飞翔的方向,通过细致入微的帮助和持续辅导,赢得学生和社会的认可。由于学生学习所需的基本修养缺失,高
11、职教育必须责无旁贷的担负起基础教育尚未完成的任务,同时又要完成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使学生具备就业或者升学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因此高职教育担当了更多的教育任务,也使得高职教育在学生人生中尤为重要,是决定他们下一步何去何从的重要分水岭,完成此责任好比逆水行舟,首先需要排除施教的阻力,才能进而瞄准前行的方向。2.4 学生群体特点和受教育需求是明确高职教育“特色”的重要依据之一高校生源质量不能仅从其入学成绩来考虑,大多教育工作者都明白这个道理,可是大多学生对“高考成绩”的认识尚存在偏差,这可能是由于中国传统人才选拔制度的影响,使学生选择高职院校求学多出于“无奈”,这种偏颇认识和消极的态度必然会大大影响教
12、育效果。从消极的角度考虑,高职教育需要及时地、有效地扭转这些错误的认识和不利于教育实施的各种心态,以保证教育质量;从积极的角度考虑,高职教育需要正确区别学生的“不足”和“特点”(“特点”有时会被误解为“缺点”,例如:趋向于本地就业,这个就是特点,而不是缺点,不能认为其“志向不远大”),选取学生的显著“特点”作为教育的起点(也是突破点),因势利导,因才施教,形成自身教育“特色”,高职院校才能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从和学生的接触中,大概可以总结出高职学生具备的一些特点,列举出两点如下:地域性显著。高职学生生源多集中于高校本地或者周边一些地市,学生的地域性显著,对本地区的自然地理、历史发展、人文社会、
13、人情世故等有着更深刻、更熟悉、更亲切、更直观的认识,有时其认识和理解(更有其对家乡故地的热爱),比学校老师更全面和深刻。就业地域意向明确。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一部分高职学生会选择继续学习(例如:升本、出国等),一部分则选择就业,这部分学生比例较大,这些选择就业的学生中,多选择回到家乡或者在家乡附近地市就业,或者选择有家人工作的地区工作。这种意向在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中不是很明显,只有生源地比较发达、或者有特殊原因的学生回家乡地工作的意愿比较强烈。除以上列举的两点,高职学生还有很多“特点”,比如:可塑空间大、处事灵活、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高等,这些特点都可以好好利用,转化为“优点”和“特
14、色”,在转化和教育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课程等教学资源必然会形成有效的教育系统,比如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否体现了学生的特色?课程体系设置是否能满足学生特色能力增长的需要?教学方法是否能激发、加强学生的特长和特点?举个很具体的例子,比如针对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高职院校可以给予集体活动更多的设计和关注,可以通过学分、荣誉、网络监督和控制,运用项目管理等多种方法,把学生活动设置成一个重要的学习环节,通过科学设置活动内容,融合多种教学目标,如:制作一个新型机器模型、设计一个校园趣味活动、解决一个产学研结合项目、加深一个概念的理解等,既锻炼了学生团体活动能力,又达到了传统教育所需要的教学内容目标。长此
15、以往地针对学生特色加强培养,形成师生都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和内容,不仅使学生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对教师的发展方向也有引领作用。只有植根于师生自身性格特征的“特色”,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经得住时间和市场的考验。3总结课程体系建设是高职院校实现发展定位和特色的重要环节,成功的课程体系建设不仅是培养高职人才的土壤,也是教师发挥所长、提升发展平台,目前在高职教育层面,由于大部分院校定位尚不清晰,特色亦不明显,大多数课程知识体系可能还处于未知状态,只有用研究的方式才可能获得这些课程知识,否则就会陷入到常见的“技能+理论”的状态1。在此过程中,每位教育工作者都需要脚踏实地、无微不至的从学生、自身、社会、学科发展等多角度积极思索并参与讨论,群策群力,才能形成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吧!参考文献:1陈飞,谢安邦,应用型本科人才应用能力培养之探索一一基于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1(4):76-79.2许珍,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探究J,天府新论,2012(3):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