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docx(2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从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构成和建立,体会随着技术进步,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以逐步为人们所监测。基于遥感和GIS监测、分析技术的特点,理解灾前、灾中和灾后监测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过程与方法:案例分析法、读图分析法、讲述法相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客观面对灾害的基本观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虽然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不可抗拒的,但充满智慧的人类通过各种先进的科技手段(如RS、GlS.工程和非工程防御等)对灾害进行监测和防御,是可以起到防灾、减灾作用的。【教学难点】地理信息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
2、程】导入:空间信息技术,特别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技术等在自然灾害的监测、管理、预测、预报和预警中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成为防灾减灾、支持社会可持续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高新技术手段。一、自然灾害监测系统1、概念: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2、作用: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阅读图3.1自然灾害监测系统:自然灾害的监测机构,从范围的级别来说有世界级的、国家级的、地方一级的,小至县、乡、镇等各级监测机构。自然灾害的监测系统是从地球外的各种卫星,大气层中的飞机,地面上的雷达、观测站,海上的船只等平台进
3、行监视(这一环节属于遥感),再将数据通过各种接收站传送至专门机构进汇总、分析并提出预测预报(这一环节属于地理信息系统)。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应用的范围广泛,对发生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的一些灾害均可进行检测。如对洪水灾情的监测、植被盖度及病虫害的严重程度的监测等。3、世界和我国灾害监测系统的发展情况(学生阅读了解)二、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1、遥感(RS)技术的特点: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等。从空间尺度看,遥感具有全球观测能力,可从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角度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从时间尺度看,在遥感平台上能够对地球进行同步观测,可获得地球表层
4、及其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2、应用范围: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各个方面,重点用于水灾、火灾及台风灾害等监测。三、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1、信息集成与分析:主要是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2、灾害评估与预报: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3、RS与GlS结合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四、自然灾害的防御自然灾害防御就是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前采取工程性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以防止或延迟灾害的发生,减轻灾害发生时造成的危
5、害和损失。1 .非工程性防御:(1)概念:是通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以及公众减灾教育等途径,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2 2)“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3)我国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发展及成就(学生阅读了解)2 .工程性防御措施(1)概念: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2)工程性措施的三种方式:方式实例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通过机树造林等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可以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
6、产等的直接相遇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护堤内的人口和财产安全: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挡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可以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兴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工程及配套设施,保证人自、作物的正常需水,防洪抗旱;加固房屋,使之达到抗震要求。3 .“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区别与联系:区别:“硬件”和“软件”的差别,联系:二者在防灾减灾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只有相辅相成,才能起到最好的防灾效果。【作业布置】【板书设计】3.1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一、自然灾害监测系统1 .概念、作用:2.世界和我国灾害监测系统的发展情况二、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1 .遥感(RS)技术的特点:2.应用范围三、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四、自然灾害的防御2 .非工程性防御:(1)概念(2)“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3)我国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发展及成就3 .工程性防御措施(1)概念(2)工程性措施的三种方式4 .“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区别与联系【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