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工作的决策部署,切实推进我区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进程,全面加强和改进我区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工作,加强学校体育美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全面改善学校体育美育办学条件,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一、工作目标各县(市、区)要结合本地通过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时间,统筹推进行动计划的具体实施。按照课时及师生配比要求配齐配足体育美育教师,不同县(市、区)、各学段以及城乡之间体育美育教师配备更加均衡。按照标准建设配备运动场馆及专用教室,
2、建有室内体育美育场地的中小学校占比逐步提高,配备音乐、美术专用教室的中小学校占比逐步提高,配备标准化体育场地的中小学校数量逐步增加,中小学体育美育器材全部达标,县域内城乡之间学校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体育美育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到2024年末,基本配齐配强体育教师,美育教师配备取得突破性进展,体育美育场地器材条件全面改善,有效满足开齐开足体育美育课程的需要。到2025年末,学校体育美育教师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体育美育场地器材实现全面达标,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改革发展基础更加坚实。二、主要任务(一)配齐配强体育美育教师各中小学以县(市、区)为单位,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量内,按照
3、国家、省及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指标规定的师生配比,结合国家课程设置方案规定的课时占比和课外体育美育活动的需要以及教师教学工作量的要求,统筹配备体育美育教师。义务教育阶段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小学、初中均达到09人以上。未配齐的县(市、区)每年需安排一定岗位计划用于招聘、引进体育美育教师。中小学体育美育教师退休或离任造成师资缺口的,要按照“退一补一”原则及时补充。在农村特岗教师招聘方面向体育艺术专业毕业生倾斜。鼓励对乡村学校各学科在职教师进行体育美育培训,培养能够承担体育美育教学与活动指导的兼职体育美育教师。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在中小学校设立专(兼)职体育
4、教练员岗位,建立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为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制度,通过公开招聘优秀退役运动员兼职向中小学提供体育教学服务,充实中小学体育教师及教练员队伍。鼓励社会优秀文艺工作者、民间艺人等人士到学校兼任美育教师,或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向中小学提供体育美育教学服务,缓解体育美育师资不足问题。(二)推动体育美育教师合理流动按照省政府相关要求,统一配置和管理县域教师资源,解决城乡、校际间体育美育教师的结构性矛盾。建立由县(市、区)政府主导、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的教师、校长交流制度,以县(市、区)为单位,促进校际、城乡、区域间教师资源科学合理配置。加强中小学体育美育教师县域范围统筹
5、使用,打破城乡、学段界限,大力促进体育美育教师在城乡间、学段间、学校间流动,化解城区学校体育美育教师相对有余而农村学校不足问题。推动各地在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实行体育美育教师走教制度,充分保障走教体育美育教师待遇。完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实施特岗、支教、人才引进等计划,逐渐解决体育美育教师短缺问题,保证学校开展体育美育教学和组织体育美育活动的基本需求。(三)提升体育美育教师业务能力全面提高体育美育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教学素质、育人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优化体育美育教师岗位结构,畅通体育美育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探索建立中小学美育教师一体化教研培训机制,通过“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地、县培
6、训等,加大对中小学校体育美育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强对体育美育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及农村地区体育美育教师培养培训,充分发挥体育美育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的引领作用。教研员要建立定期深入学校巡回指导工作机制,围绕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强化基本功技能考核,定期举办体育美育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组织开展校际间观摩、研讨活动,促进校际间美育教师间交流。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强化专业技能的提升。加强教研、科研能力培养,促进体育美育教师能力水平提升,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体育美育教师。建立美育教研员教研、科研、培训常态化机制。(四)提高体育美育教师待遇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体育美育教师素质的第一
7、标准,完善体育美育教师绩效工资和考核评价机制。将体育美育教师课余承担学校安排的课后训练、课外活动、课后服务、体质健康测试、指导参赛等工作计入工作量,并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体育艺术竞赛成绩,在绩效工资内部分配时予以倾斜,要为体育美育教师配备必要的劳动保护和专业耗材。完善体育美育教师职称评聘标准,保证体育美育教师在职称晋升、教学科研成果评定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优化体育美育教师岗位结构,支持体育美育教师担任班主任,畅通体育美育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坚持教学为本、科研先行,提升体育美育教师科研能力。加大对体育美育教师表彰力度,在教学成果奖等评选表彰中,保证体育美育教师占有一定比例。(五)
8、加强体育美育场地器材建设各地各校要按照国家配备标准、质量安全标准及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指标有关要求,建好满足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要的体育美育场地设施、专用教室,配齐配足体育美育器材。义务教育阶段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小学达到7.5平方米以上,初中达到10.2平方米以上。每12个班级配备音乐、美术专用教室1间以上(每间音乐专用教室面积不小于96平方米、每间美术专用教室面积不小于90平方米)。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的功能教室、教学仪器设备、图书、器材等按统一标准配置)。充分利用校园的空地、空教室,整体考虑、合理布局,加大对学校老旧操场、场馆、教室的改
9、扩建工作力度,“一校一策”解决各中小学校体育美育场地设施设备不足的实际困难。将农村学校体育美育场地设施建设纳入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规划中。新建设的体育美育场地及器材配备应一次性达标;现有体育美育场地未达标学校要通过改扩建力争2025年前达到国家标准,现有体育美育器材配备未达标学校力争2025年前全部达标。小规模学校以保基本、兜底线为原则,配备必要的体育美育场地器材。建立体育美育场地器材定期更新维护机制,加强对体育美育场地器材的维护、保养。将学校体育美育场地器材建设纳入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改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中等职业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等项目规划。综合利用公共体育设施、青少年
10、活动中心、艺术馆等教育资源,全面促进社会体育美育与学校体育美育工作的融合。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开展体育美育实践活动,鼓励中小学课后服务大力开展体育美育活动。建立体育美育教育学校强、弱联合帮扶机制,统筹推进乡镇学校和小规模学校体育美育课程设置、教学安排,采取同步课堂、共享优质在线资源等方式,提高体育美育课程质量,缩小城乡间、校际间差距。把农村学校体育美育场地器材建设纳入地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职办学条件达标等项目规划统筹推进。创新学校体育美育场地(馆)建设模式,建立多元化筹资渠道,鼓励教师“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积极开发具有本地特色项目的体育美育器材。充分借助社会资源,根据实际需求,与校园周
11、边体育场馆、艺术场馆、实践基地建立共用共享机制,提高体育美育教学和活动质量。建立体育美育器材管理制度,专人保管,建立体育器材美育耗材更新补充机制。(六)促进体育美育场地共建共享完善学校和公共体育艺术场馆开放互促共进机制,推进学校向社会开放体育艺术场馆,推进公共体育艺术场馆、社会体育艺术场馆向学生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学校要创造条件在课余时间及节假日向师生开放体育美育场地(馆)。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与相关部门等社会力量合作,向中小学生提供校外体育美育活动场地。统筹社会和学校资源,加强社会体育美育机构与学校的合作,鼓励学校和社会体育美育场馆合作开设体育课程。三、组织保障(一)加强组织领导各
12、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协调各有关部门,统筹开展工作。要把学校体育美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属地学校体育美育改革发展总体谋划,认真组织实施本行动计划。要牵头摸清学校体育美育教师和场地器材底数,加强对体育美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的统筹管理和组织实施。要在学校教职工编制总量内合理配备体育美育教师。要统筹有关项目经费支持体育美育场地器材建设。要指导学校完善体育美育教师职称评聘政策,加强体育美育教师待遇保障。要推进公共及社会体育艺术场馆向学生开放,为学校聘请体育美育兼职教师提供支持。(二)加强制度保障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三年行动计划及工作方案,确立目标、分
13、解任务,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学校体育美育教育评价机制。统筹对各学校体育美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计划的指导工作,加强对体育美育教师绩效工资和考核评价机制的监督指导,加大对体育美育教师培训经费保障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学校体育美育发展,吸引社会捐赠,多渠道增加投入。(三)加强宣传引导和督导考核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广泛宣传学校体育美育改革发展成果,遴选推介一批体育美育工作先进学校和优秀体育美育教师,大力宣传典型经验和教师爱岗敬业的优秀事迹,引导学校、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重视学校体育美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并支持学校体育美育工作的良好氛围。将体育美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纳入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内容。政府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强对本行动计划落实情况的跟踪分析、评估和督促检查,对落实不力、进度缓慢的按规定进行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