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时工资的计算》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时工资的计算》教学反思.docx(2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计时工资的计算课例教学反思及评析广州市贸易职业高级中学李惠芳财务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应付职工薪酬”是本课程流动负债方面的教学内容,“计时工资的计算”这一部分知识是工资核算的主要基础。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贯穿“教学做合一”的理念,采用“任务驱动法”来开展教学。一、精心准备、整合资源我校采用的财务会计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书本知识理论性较强,表述简单,可操作性不强。针对这种情况,在讲授本节课时,按照“理实一体化”的观念,将与职工薪酬有关的知
2、识包括病事假工资、奖金、补贴、社会保险、个人所得税等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计时工资计算的专题。二、定位准确、容量合理本节课的课量容量大,需要学生掌握应付工资、代扣款和实发工资的计算方法,还需要他们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如何在45分钟时间内高效完成教学任务?这就需要教学目标定位准确,合理安排。在教学目标上我要求学生准确掌握病事假工资、应付工资及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把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作为拓展知识来了解,这样既能让学生对整个工资内容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又能重点突出。三、巧妙设计、激发兴趣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3、不如乐之者J学生普遍认为会计知识枯燥无味,被动学习的现象比较多。由于教材内容理论性强、缺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以学生自己配音的小剧本导入,提出问题,由学生扮演的会计主管进行分析讲解;由学生采访身边的会计专业人士来拓展社会保险的内容。事实证明这些活动贴近生活,使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注意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分组合作、突出技能在日常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我按照学生性别、成绩、个性等特点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方法把全班分成7个小
4、组,每组6人左右进行合作学习。“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分组原则一方面使得各异质小组的构成达到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又使各小组处于大体均衡的水平上,增强小组优胜的信心。组员之间互相帮助、互相配合,围绕“工资结算表”的编制展开讨论。老师在巡查过程中答疑,学生在“做”中实现会计实操技能培训的目标。五、还需完善细节、控制时间在课堂教学中一些细节有待完善,如在黑板上展示的“工资结算表”,由于纸皮的粘性不够强,在粘贴过程中容易脱落。另外,由于本节课的容量较大,需要控制好学生练习和展示的时间。如果将实操资料里的七位职工修改成四位职工,每两组计算一位职工的工资,这样既可节省时间又能进行组与组之间对比竞赛,效果会更好。科组评价意见优点:1、对教学内容整合的特点突出:以“计时工资的计算”为主线,整合了日工资率、社会保险、个人所得税等知识,完整地展示出实际工作中计时工资计算的过程,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知识。2、教学内容的展示多样化:利用小剧本引入新知识、转换学生角色、对专业人士的采访等环节使课堂教学“波澜迭起”,环环相扣,在引导学生思维的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方式,以“工资结算表”中各个项目的填写为任务,使所学的知识与现实工作结合起来。建议:1、教学容量大,前部分教学的组织需要更加紧凑;2、分组竞赛的结果未能小结。总体评价: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