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概述幻灯片.ppt

上传人:p** 文档编号:465598 上传时间:2023-09-07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17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耳概述幻灯片.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耳概述幻灯片.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耳概述幻灯片.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耳概述幻灯片.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耳概述幻灯片.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耳概述幻灯片.ppt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耳概述幻灯片.ppt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耳概述幻灯片.ppt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耳概述幻灯片.ppt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耳概述幻灯片.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耳概述幻灯片.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耳概述幻灯片.ppt(61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1第一节第一节 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要求1.掌握耳与肾、心、胆、肝、脾的关系。2.熟悉与耳密切关系的经脉。2一、耳与脏腑的关系n耳位于头面部两侧,属“清窍”之一,司听觉,主平衡。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由于全身各大脉络聚会于耳,使耳与全身各部及脏腑发生密切联系。与耳有较为密切关系的脏腑有肾、心、肝、胆、肺、脾等。3n所属关系:肾主耳,耳为肾之窍,为肾之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主耳,在窍为耳”。灵枢五阅五使说“耳者,肾之官也。”指出了耳与肾之间的所属关系。n生理关系:肾藏精,肾之精气上通于耳,肾精充沛,耳窍得以濡养,则听力聪敏,耳主平衡功能正常。如灵枢脉度说:“肾气通

2、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4n病理关系:肾精亏损,耳窍失于濡养,则可致耳鸣耳聋。如灵枢决气说:“精脱者耳聋,液脱者,耳数鸣”。肾主藏精而生髓,髓充于骨而汇于脑,若肾精不足,髓海空虚,不能上荣于耳,则可致耳鸣、眩晕,如灵枢海论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临床上,肾功能失调的病理变化,可产生耳鸣、耳聋、眩晕、耳内长期流脓、耳内胀塞等病证。5n诊断关系:耳的病证,多与肾脏的病理变化有关,肾脏的病变多反映于耳。历代医家常通过察耳来判断肾脏的某些病变,如济生方耳门说“夫耳者,肾之所候”;灵枢师传说:“肾者主为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指出以耳

3、的听觉功能的好坏,来判断肾脏的盛衰。又如证治准绳杂病第八册说:“耳聋面颊黑者,为精脱肾虚”。n治疗关系:一些耳病,可以从肾论治,如滋肾填精、滋肾降火、温肾利水等。6n所属关系:心寄窍于耳,耳为心之客窍。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证治准绳杂病第八册更明确指出:“心在窍为舌,以舌非孔窍,因寄窍于耳,则是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7n生理关系:心主神明,耳司听觉,受心之主宰。又心主血脉,耳为宗脉之所聚,心血上奉,耳得心血濡养而功能健旺。手少阴心之脉络于耳中,肾之精气上通于耳,心肾相交,心火肾水相互调和,则清静精明之气上走空窍,耳受之而听觉聪敏。n病理关系:心的生理功能失调

4、,可致耳窍病变。心虚血耗及心肾不交均可致耳鸣、耳聋、眩晕;邪热上犯耳窍,内陷心包,则致黄耳伤寒。8n治疗关系:一些耳病可以从心论治或心肾论治。如严氏济生方耳门指出:“七情所感治乎心。医疗之法,宁心顺气,欲其气顺心宁,则耳为之聪矣”。临证指南医案卷八说:“体虚失聪,治在心肾”。临床上针对耳病常有滋补心血、滋肾宁心、清心开窍、宁心安神等治法。9n所属关系:由经络发生联系。足少阳胆经之脉循耳后,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肝胆互为表里,胆经循耳,肝之络脉亦络于耳。按五行学说,肝为肾之子,肝肾精血同源,肾主耳,故肝与耳的关系亦密切。如辨证录卷之三说:“肝为肾之子,肾气既通于耳,则肝之气未尝不可相通者

5、。”10n生理关系:肝胆之气上通于耳,耳的正常生理功能有赖于肝胆之气通达及肝血的奉养。n病理关系:肝胆经气失调,肝胆火热上犯耳窍,常致耳胀、耳肿、耳痛、耳流脓、耳鸣耳聋、耳眩晕等病证,如类证治裁卷六说:“有肝胆火升,常闻蝉鸣者”。若肝血虚,耳失所养,或肝阴不足,肝阳上扰清窍,亦可产生耳鸣耳聋、耳眩晕等病证。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虚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11n治疗关系:一些耳病可从肝或肝胆论治。从肝论治方面,临床上有清肝泻火、疏肝解郁、平肝熄风、滋补肝肾等治法。从胆论治方面,临床上有和解少阳、行气通窍、清利肝胆湿热等治法,如类证治裁卷之六说:“气逆闭窍治在胆。”12n所属关系:足太阴脾之

6、络脉入于耳中。n生理关系:脾为后天之本,主输布水谷精微,运化水湿,升举清阳,为气血生化之源。耳为清窍,得清气濡养方能维持正常功能。13n病理关系: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不能上奉于耳,则耳的功能失常而致病,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脾为孤脏,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脾虚清阳不升,水湿失运,湿浊停滞,聚而成痰,痰湿或痰火蒙蔽耳窍亦可致耳病,如耳胀、脓耳、耳眩晕等。n治疗关系:一些耳病可以从脾论治。如保婴撮要卷四说:“耳证脾经郁结而致者,加味归脾汤”。临床上针对耳病常有补脾益气、健脾利湿、益气升阳等治法。14n所属关系:由经络而发生联系。手足三阴通过经别合于阳经而与耳相通,手太阴肺经别出的络脉亦循行

7、于耳。温热经纬余师愚疫病篇按语:“肺经之结穴在耳中,名曰龙葱,专主乎听。”根据五脏生克关系,肺为肾之母,而肾主耳。15n生理关系:肺主气,肺气贯于耳。证治汇补卷之四说:“肾窍于耳,而能听声者,肺也。因肺主气,一身之气贯于耳故也”。又肺与肾,金水相生,如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说:“然肾窍于耳,所以聪听,实因水生于金,盖肺主气,一身之气贯于耳,故能为听。”16n病理关系:素问气交变大论说:“金肺受邪,嗌燥,耳聋”,临床上常见风邪犯肺,肺气不得宣肃而致耳胀痛、耳堵塞感、耳鸣耳聋、旋耳疮等病;肺气虚弱,不能贯耳,亦可致耳病,如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说:“肺病者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n治疗关系:某些耳

8、病可以从肺论治,临床上针对耳病常有疏风宣肺、补益肺气等治法。17二、耳与经络的关系 n耳是经脉聚会之处,通过经络的循行,构成了耳与五脏六腑、全身各部的广泛联系,n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n灵枢口问又指出:“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18n由于耳与人体各器官组织有着广泛的联系,故人体各个部位和器官在耳廓上均有其相应的敏感点(耳穴),因此临床上可通过耳穴诊断和治疗全身疾病。n直接循行于耳的主要经脉,多属阳经,计有:n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 19第

9、二节第二节 耳病的病因病机概述耳病的病因病机概述要求熟悉耳病的病因病机。20一、耳病的主要病因一、耳病的主要病因 n(一)、外因n1外感邪毒:常见风、热、湿邪毒外袭n(1)风邪:素问风论说:“风者百病之长也”,“风者善行而数变”。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在临床所见,各种耳病初起,常见风热、风寒、风热湿邪合犯,侵犯途径,常从肌肤或口鼻而入。21n(2)热邪:火热之邪上犯清窍导致耳病临床上极为常见。病初起,常以风热上犯为主。若素体阳盛,则外热可引动内热,循经上犯清窍,而使病情加重。外感火热之邪,往往可兼夹湿邪,如挖耳损伤耳窍,污水浸渍耳窍,湿热之邪致耳窍糜烂红肿。此外火热外邪,常

10、易伤津耗液,致脏腑功能失调。22n(3)湿邪:长期阴雨,住处潮湿,污水浸渍等易致湿邪外袭耳等清窍,导致耳周、耳窍皮肤红肿、赤烂、痒痛、黄水淋漓等病证。脾喜燥恶湿,湿邪内困于脾,脾运失健,每致耳内流脓。湿邪多与热邪相兼为患,且湿性粘滞,故使疾病缠绵难愈。23n2外伤致病:耳窍位于头面外侧,故耳易遭受跌仆、撞击、金刀、弹击、爆炸所伤。手术创伤、噪声亦可导致耳病。3异物所伤:异物误入外耳道,如不及时取出,均可致病,甚则可产生严重病证。24n(二)内因n1饮食所伤:饮食不节,脾胃受伤,则易致耳病。n2劳倦内伤:劳逸失节,房劳过度,久病劳损,均可耗伤气血津液,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生耳病。n3情志不调:喜

11、、怒、忧、思、悲、恐、惊等各种精神因素刺激,均可使内脏气机发生紊乱而导致耳病。n4官窍间疾病相传:耳鼻咽喉之间互相通连,一窍有病,若不及时治疗,或病毒势猛,病情发展,也可传与他窍。如伤风鼻塞,若治疗不彻底,邪毒窜耳,可致耳胀耳闭。n 25二、二、耳病的主要病机耳病的主要病机n(一)、实证n1.外邪侵袭n外感六淫邪毒,可致耳病。如风寒或风热外袭,肺失宣降,邪毒上犯清窍,可致耳胀;风热挟湿邪侵犯,可致旋耳疮。n 2.脏腑火热n肝、胆、心等脏腑火热上炎,蒸灼清窍,常导致多种耳病。肝胆火热上炎或肝胆湿热上蒸,可致耳疖、耳疮、大疱性鼓膜炎、耳胀、脓耳、耳鸣耳聋等病证;热入心包,可致黄耳伤寒等。26n3.

12、痰湿困结n肺、脾、肾功能失调,痰湿内生,困结体内,常可引起耳病。如痰湿凝滞,困结于耳,可致耳廓假囊肿、鼓室积液、梅尼埃病。n4.气滞血瘀n外伤血瘀,或久病入络,气滞血瘀,清窍脉络不通,亦为耳病常见的病机之一。如耳损伤,其病机为外伤血瘀;气滞血瘀常可导致耳闭、耳鸣耳聋、耳眩晕等病证。27n(二)、虚证n耳病的虚证常见于疾病的后期和一些慢性疾病中,临床上以脾、肾的虚损为多见。n1脾气虚弱n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则官窍失养而发生耳病,正如素问 玉 机 真 脏 论 所 云:“脾 为 孤脏,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例如,脾气虚弱,清阳不升,可致耳鸣耳聋、耳眩晕。28n2肾脏亏虚n肾脏亏虚

13、常出现肾阴虚或肾阳虚的病理变化。肾精亏虚,耳窍失养,可致耳鸣耳聋、耳眩晕;肾阳亏虚,寒水上泛,可致耳眩晕。n(三)、虚实夹杂证n虚实夹杂证,即正气亏虚而邪气滞留的病证,耳的慢性疾病,常可出现这类病证。如脾气虚弱,湿浊内困,可致耳闭、脓耳等病证;气虚血瘀,可致耳面瘫。29第三节第三节 耳病的诊断要点耳病的诊断要点要求掌握耳脓、耳鸣耳聋、耳眩晕等耳部症状的诊断。30n耳痛包括耳廓、耳周及耳窍深部疼痛,临床常根据疼痛的部位、程度、时间和伴随症状进行分析。凡新病,痛势较剧,持续不解,痛而拒按,多属实证;久病,痛势较缓,时痛时止,痛而喜按,多属虚证。31n(1)耳痛初起,痛势较轻,耳廓微红、微肿,多为耳

14、廓受邪,如断耳疮初起;若耳道有局限性或弥漫性红肿,牵拉耳廓或按压耳屏时疼痛加重,多为耳疖、耳疮;若伴鼓膜微红,多为耳胀或脓耳初起。此时辨证多属风热犯肺。32n(2)耳痛剧烈,局部红赤,在耳廓为断耳疮;若耳后完骨红肿为耳后附骨痈;若外耳道红肿剧痛为耳道疮疖;若鼓膜红赤,多为鼓膜炎或脓耳。此时辨证多为肝胆热毒壅盛,上灼于耳。n(3)耳痛、头痛剧烈,伴壮热、呕吐或神昏谵语,多见于脓耳变证,此为火毒内犯心包之重证。n(4)外伤、异物入耳、虫伤亦可致耳疼痛。33n主要从流脓的时间长短,脓液的颜色及其质地、脓量和气味等方面进行辨证。n(1)发病急,流脓初起,多为实证;发病缓、流脓日久,多为虚证。34n(2

15、)脓色黄,多为肝胆火热上蒸;脓中带血,多为热毒壅盛,伤及血分;脓色白或色青多属脾虚;脓液黑腐污秽,多为肾虚,湿浊困结,病情较危重。n(3)脓量多而质稠者,多属体实阳盛,湿热上蒸;脓量多而清稀,多为脾虚湿困;脓液臭秽,有豆腐渣样物,多为肾元亏虚,湿热滞留,蚀及骨质,为虚实挟杂证。35n(1)耳鸣暴发,鸣声大,听力下降,常见于实证、热证。外因多为风、热、湿邪壅塞耳窍;内因多为肝胆之火上逆、痰火郁结或气滞血瘀壅阻清窍。n(2)耳鸣渐发,鸣声细微,听力逐渐下降,常见于虚证。如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或气血亏耗、耳失濡养等。36n(3)耳鸣呈高音调,高频听力下降明显,多属肝肾虚损或气血不足之证;耳鸣呈低音调

16、,低频听力下降明显,多属肝胆热盛,或风邪袭肺,邪气壅滞耳窍之证。n(4)年老听力逐渐减退,无其他导致耳鸣耳聋病史,多为肝肾亏损,气血不足,清窍失养所致。n(5)耵聍栓塞、异物入耳亦可造成耳鸣、耳聋。37n(1)眩晕伴有耳鸣、面红目赤、口苦咽干、急躁易怒者,多属肝阳上扰清窍。n(2)眩晕伴有头重、头胀、低音调耳鸣、胸闷呕恶、纳呆倦怠者,多属痰浊中阻。n(3)经常眩晕,耳鸣,听力减退,或耳胀闷,劳作后眩晕发作或加重,或有心悸、气短、乏力者多属气血不足之证。38n(4)眩晕常常发作,伴有高音调耳鸣,听力减退以高频明显,记忆力减退,腰膝酸软,多属肾元亏损之证。n(5)眩晕伴有耳流脓,多系脓耳变证。如为初病,脓黄,耳痛剧,多为肝胆火热蒸灼耳窍;如为久病,脓清稀,多为脾虚湿困;若脓呈豆腐渣样且臭秽,多为肾元亏损、湿毒内困之证。39n鼓膜异常主要从鼓膜的形态、色泽变化及鼓膜穿孔的位置进行分析。n(1)鼓膜形态、色泽变化n鼓膜的形态色泽变化,可以反映出内在脏腑的寒、热、虚、实等病理变化。n鼓膜微红,周边血络显露,耳微胀痛,多为耳胀或脓耳初起,风热之邪外袭。40n鼓膜鲜红,血络满布,耳剧痛,多为脓耳,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