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实践”专项赛比赛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一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实践”专项赛比赛方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第十一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实践专项赛比赛方案现拟在第十一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框架下举办“红色实践”专项赛,专项赛有关事宜预告如下。一、活动内容1.通过社会实践接受红色教育。支持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访谈红色人物、挖掘红色故事、体悟红色文化,感受党的红色精神伟力;支持返回家乡看变化、重走故地看新颜、深入乡村看振兴、走进一线看发展,感受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生动实践。青年学子应在社会实践中受到教育、坚定信念,形成有真情实感的心得体会、调研报告或视频图片等实践成果。2.通过成果展示感召更多青年。依托宣讲会、交流会、座谈会、选拔赛、成果展览等
2、形式,组织参与活动学生讲述实践故事、实践收获,分享当代青年对党的深厚感情和坚定信仰;搭建云上“红色课堂”,将实践成果集锦转化为云上“红色教材”,辐射更多青年突破空间限制、感受朋辈风采、远程红色体验,接受云上红色教育。二、组织机构主办单位:第十一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委会承办单位: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北京科技大学三、参赛对象2021年5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均可参赛,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参赛均可,每个团队不超过10人,每支团队教师人数不超过3人。四、赛事安排(一)发动阶段力争动员每一名团员青年参与活动(至2021年2月中
3、旬)。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各高校“挑战杯”竞赛组织协调机构应充分发挥班级团支部的组织力和战斗力,寒假期间广泛组织发动学生“返家乡”或在学校周边,围绕“活动内容”开展实践活动并形成实践成果。可以是团队形式或个人形式。团队学生人数不超过10人。指导教师人数不超过3人。支持参加活动学生“云组队”,团队学生可以部分实地实践,部分远程参与、分享、承担实践任务;支持参加活动学生“云实践”,比如依托网络、电话等开展红色人物访谈、了解倾听红色故事,比如通过权威渠道线上感受实践地图景、通过真实素材了解实践地发展情况等;支持学生依托曾经参加过的符合“活动内容”要求的自身实践经历,经过沉淀提炼、深度思考,完成新的
4、实践成果,参加到活动中来。学生实践成果可以是心得体会、调研报告、视频制作或其他丰富形式。(二)校班级成果展示阶段力争让活动影响到每一名团员青年(2021年2月中旬至3月中旬)。以支部、班级为单位,通过主题团日活动、支部会等形式,展示交流实践成果;以校级为单位,通过宣讲会、交流会、座谈会、选拔赛、成果展览等形式,最大程度的传播交流学生实践成果,将活动过程演变为生动、深刻、持久、更有生命力的红色实践教育课,转化为喜迎建党百年、开展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举措,引领广大青少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三)比赛阶段3月12日前,每所高校可推荐本校40%的优秀学生实践成果到第十一届“挑战杯”首都大学
5、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委会,推荐的作品应该是既有短视频、又有调研报告(两者为1件整体作品)的优秀作品。作品基本要求为:短视频时长5分钟以内,应避免简单性叙述实践过程,着意于对红色精神的阐述、实践过程的收获以及对党的情感认同,致力于能使同龄人引起共鸣、共同教育、共同成长,鼓励围绕红色故事、红色人物深度挖掘,形成有温度、易传播的视频(视频格式:MP4,视频分辨率:1280*720、1920*1080);调研报告应既有事实叙述,也有观点论述,符合真实性、论理性、简洁性的特征要求,字数在5000字至100OO字之间。学生参加活动报备及作品提交方式另行告知。五、奖项设置1 .组委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进行
6、评审,评出5%左右的特等奖作品、15%左右的一等奖作品、30%左右的二等奖作品、50%左右的三等奖作品,并择优推荐40%的优秀作品参加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的全国交流活动。2 .各高校“红色实践”专项赛参与、获奖情况,将作为“优秀组织奖”的重要参考依据。六、其他1.各高校“挑战杯”竞赛组织协调机构应充分认识在喜迎建党100周年之际,红色专项活动的育人功效和重要意义,力争做到在校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参加活动全覆盖。2.各高校“挑战杯”竞赛组织协调机构应在活动过程中,组织学生深入学习并广泛宣传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要让大家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年轻人要自找苦吃、“一定要多接触社会,补上社会实践这一课”这些殷殷嘱托背后对青年一代的关怀期望,提升学生们参加红色专项活动、参加社会实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联系人:北京团市委大学部北京科技大学施艺涛()马博洋()电子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