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壳竹栽培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壳竹栽培技术.docx(1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红壳竹栽培技术一、红壳竹适生条件红壳竹又名红哺鸡竹、红竹PhyllostachysIridescensC.Y.YaoetS.Y.Chen,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黄山、天目山北部余脉延伸至皖东南的广德市,土壤以黄红壤为主,境内水资源丰富,无量溪、粮长河及桐泗河贯穿全境;气候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全年无霜期平均218天,年平均气温15.4t,年降雨量1379毫米,这里非常适合红壳竹的生长,全市红壳竹发展面积已达10多万亩,是重要的优良乡土竹种之一,在全国来讲也是面积较大的县份。红壳竹作为笋用、材用、笋材两用竹林均可,其发笋力强,满园快,经济价值高;并
2、且红壳竹有较强的水源涵养功能,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均佳。二、红壳竹栽培技术(一)造林地选择红壳竹适应性强,适生范围广,在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山麓或山坡中下部平缓地以及海拔50500米丘岗、低山生长均好,在房前屋后空地、河漫滩、小丘陵岗地生长也可,但在积水严重的低洼地带和土壤板结的平地生长不良;最适宜生长于由花岗岩所发育的黄棕壤,在板岩、石英砂岩、第四纪红色粘土所发育的黄红壤上也能较好生长,但在石灰岩、紫色砂岩所发育的重粘性土壤上生长不良,喜欢中等酸性和中性土壤,忌在碱性土壤栽植。(二)造林季节一般来说,除笋期和严寒、酷暑外,其他季节均可栽植红壳竹,关键是要掌握好水分的平衡。其中以春季的二月中
3、旬至三月中旬和六月上中旬的梅雨季节前中期这两个时间段为最佳;如果能把握好降雨的时节,深秋的1012月期间造林也能取得良好效果,但必须在雨季前整好地。(三)母竹选择与起挖春季栽植红壳竹应选择12年生竹作为母竹,梅雨季节栽植可选择当年生新竹作为母竹。母竹的地径应在23厘米,且分枝较低,生长健壮,无病虫为害。起挖母竹要尽量多带宿土,每株带宿土15斤以上,留枝57盘,并保留来鞭(后梢)20厘米以上,去鞭(前梢)30厘米以上,去鞭上至少要有23个健壮饱满的鞭芽。在母竹起挖运输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好竹鞭、竿柄(俗称螺丝钉)、鞭芽。母竹宜站立或向后斜立运输,母竹应做到随挖随栽,如果条件不允许,起栽间隔时间不超过
4、36小时。(四)整地栽植1 .全面整地包括清理林地、全面开垦和挖掘栽植穴等3道工序;造林地上如有杂草及灌木丛生,全面开垦前必须清理林地。2 .带状整地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对坡度较大(2030)的造林地,采用水平带状整地,即整地带与等高线平行;整地带的宽度及带间距离为3米左右。3 .块状整地坡度30。以上的陡坡地带,全面整地和带状整地易引起水土流失,一般只能进行块状整地,整地规格3米X3米。为防止养份和水土流失,现大多采取块状整地,且在进行林地清理时对剩余物禁止焚烧,以防烧毁腐殖质;土层疏松、杂灌稀少的地段栽前无需全垦整地,可直接挖穴栽植。4 .栽植红壳竹的初植密度一般为60株/亩(即株行距3.3
5、33.33米),如想提前满园成林,可加大初植密度至90120株/亩,行与行之间呈“品”字形布局。栽植穴的规格为长、宽、深分别为80厘米、50厘米、40厘米,且长边与山坡等高线方向一致。栽时做到“深挖穴、浅栽竹”,下紧上松,先回表土至半穴,将母竹放入穴中,注意保持竹鞭呈水平状态,竹竿顺其自然,不必强求都直立,再将土壤从四周慢慢向中间填塞,与竹鞭紧密结合,不要用农具直接敲打竹鞭,水源充足的地方待填至平穴时一次性浇足定根水,然后再用碎土松散培成“馒头状”,栽植深度比原有自然深度略深35厘米即可,较高大的母竹或位于风口的母竹均应搭设防风支架。有条件的地方栽时最好每穴施入腐熟饼肥1公斤,并与土壤充分拌匀
6、。(五)抚育管理栽后当年6月开始进行第一次全垦抚育,垦覆深度不小于30厘米,清除林地中的所有杂物,如属台垮田或低洼旱地退耕地,还需每隔67米开挖排水沟一条,沟深在40厘米以上。次年6月中旬进行第二次全垦抚育,垦覆深度2025厘米,垦覆的工具以钉把为主,防止伤鞭。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此次垦覆每亩施入腐熟饼肥100公斤或厩肥500800公斤,但肥料必须埋入土中20厘米以下,切勿施于地表;9月份再进行一次除草松土,深度1015厘米即可。以后每年6月均进行一次全垦抚育,要求同前。照此管理措施,初植密度为60株/亩的新造红壳竹3年可以满园,满园后仍要加强抚育管理。三、主要有害生物防控(一)竹丛枝病受害竹
7、轻者少数枝条丛生,竹叶变小,进而枯死;重者可致使整株竹丛枝状,甚至整株枯死。新发病的竹株,仅个别枝条发病,病枝细弱,叶变小,节间缩短,小枝丛生,呈鸟巢状。防控措施:1 .加强竹林的培育管理,促进竹子生长,提高抗病能力。2 .及早除去林内病枝及生病弱竹、风倒竹,防止病害再度发生。(二)竹(笋)秆基腐病又名烂脚病。初发病时,在竹笋基部笋笄包被的几节笋壁上出现星星点点紫褐色的病斑。笋暮脱落后,斑点连成小块或不规则的条状斑,有恶臭味。嫩竹木质化后,中部稍凹陷或纵裂,色泽由酱紫色转为苍白色。发病盛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笋期阴天多雨,竹笋木质化缓慢,易发病;笋期土壤含水量高或低洼积水,土温低,病情重。防
8、控措施:1 .低凹积水竹林,开沟排水。2 .清除林内病竹及残体,运出林外烧毁。3 .出笋前,加施黄心土10-20厘米,以减少病原侵染。(三)竹笋禾夜蛾又名笋蛀虫,危害毛竹、红壳竹、水竹、刚竹、桂竹等竹笋。以幼虫蛀入笋中取食,造成大量虫退笋,被害笋能成竹者也是断头折梢,虫孔累累。1年1代,以卵在禾本科杂草及枯叶中越冬。翌年1月底2月初开始孵化,幼虫脱皮2-3次,4月上中旬幼虫蛀入笋中危害。成虫有趋光性。卵产于禾本科杂草下部枯叶上,草枯叶卷,将卵裹入越冬。林中地面杂草多发生危害就重,没有杂草的竹林发生轻。防控措施:1 .及早挖除虫退笋,消灭幼虫。2 .秋冬季节对竹林进行劈山垦挖,结合松土除草,消灭
9、越冬卵。3 .在6月,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4 .幼虫在转移时常被蜘蛛、蚂蚁、娱蚣、步甲等捕食,故对竹林内此类天敌应注意保护。(四)竹螟竹螟是危害竹子的螟蛾科昆虫的总称。以幼虫卷苞取食竹叶危害,危害严重时,可造成竹子大面积枯死。以竹织叶野螟为例,1年发生14代,以第一代为害重,第二代较轻,第三、四代少见,均以老熟幼虫在土茧内越冬。成虫有强烈趋光性。6月上中旬为该虫的危害盛期。防控措施:1.秋冬季节竹林垦抚,使土茧翻出地面,降低来年虫口密度。2 .在有条件的竹林安装杀虫灯诱杀成虫。3 .初龄幼虫期可用20%叱虫琳可溶性液剂于竹杆基部进行竹腔注射,每株12ml。4 .人工施放烟剂或机械喷烟熏杀幼虫。
10、(五)开花红壳竹开花如同其他植物一样,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是成熟和衰老的象征,竹农常将其开花误认为竹子生病。随着年龄的增长,红壳竹的生长发育从量变转为质变,在营养生长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生殖生长,具有产生性激素、分化性细胞、形成性器官的潜力,达到性成熟的阶段。红壳竹完成这个生理过程,大约需要50-60年的时间。红壳竹到性成熟阶段,不一定立即开花结实,因为外界环境和人为影响对其开花有一定的推迟和促进作用。气候干旱,土壤贫瘠,水分和矿质营养供给困难,营养生长受到抑制,这对红壳竹的开花结实有促进作用。反之在气候湿润和土壤肥沃的条件下,红壳竹的营养生长处于主导地位,营养器官不断复壮更新,抑制生殖生长的发展,这样就推迟成熟衰老阶段的来临,从而延长了开花的间隔期。总之,红壳竹本身的生理成熟和衰老是其开花结实的根本原因,外界因素的作用只能推迟或促进其开花,而不能改变其开花的根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