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学谈.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511748 上传时间:2023-10-0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爬山虎的脚》教学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爬山虎的脚》教学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爬山虎的脚》教学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爬山虎的脚》教学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爬山虎的脚》教学谈.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爬山虎的脚教学谈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状物文章。课文在介绍了有关爬山虎的一些特点后,先后用了两个比方句来介绍爬山虎的脚的形态,接下去用了如“触→巴→拉→贴→爬”等动词详细形象地描写了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然而,我们这一带很难看到爬山虎,这对于缺乏感性相识的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其难度就可想而知了。课文中虽有一幅插图,但却只能从中看出爬山虎的整体形态,而无法体会它的动态,更不行能辨别课文那些动词之间的微小差别。以前我教这篇课文时,只好让学生反复朗读去记住那些动词的用法,但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除了能死背这几个词语外,头脑中对爬山虎却仍旧是一笔糊涂帐。上学期

2、,我在教学爬山虎的脚时,把录像手段引入课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即播放录像,让学生细致视察。在声色并茂的活动图像中,只见爬山虎的叶子渐渐长大,颜色由嫩红到嫩绿再到深绿,长大的叶子匀称地铺在墙了,没有重叠,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刚长出来的脚起先是六七根细丝,细丝触着墙以后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拉着爬山虎嫩茎渐渐地、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漾起绿色的水纹。漂亮动人的画面形象地呈现了课文的描述,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细致地欣赏了爬山虎漂亮的身姿和好玩的爬行过程,并对爬山虎有了感性相识。这时他们心里想说,但却很难用自己的话把它描述出来。于是我就让学生再读课文,体会课文是怎样详细

3、描述的。当学生再读到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比方句时,个个脸上流露出了茅塞顿开之情。当读到爬山虎的脚怎样爬时,我就让学生回忆一下刚才在屏幕上看到的情景。当我向学生提问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时,同学们都把手举得高高的,争着回答。以前老师觉得难度最大的爬行过程,学生都能用上准确的动词,讲得井井有条,再也不用象过去那样死读课文了。接下去我又问学生:爬山虎在爬行过程中,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能不能调换?为什么?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触是遇到的意思,爬山虎的脚只有触着墙以后,才能巴住墙往上爬,所以不能调换。”有的说:“爬山虎的脚触着墙以后,和墙贴得紧紧的,所以这里要用巴。”还一个同学接下去说:“爬山虎长得这么美,爬得的时候又这么好玩,我多想让我家的墙上也长满爬山虎。这样不但美化环境,还可以让我细致视察它的特点。”通过播放录像,同学们学得轻松活泼,不但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还激发了深厚的学习爱好,产生了剧烈的求知欲望。期中考试时,有一道试题恰好是让学生用上准确的动词去写出爬山虎的爬行过程。结果正确率达到97%。这的确出乎我的意料,假如按原来的方法教学,那是无法达到的。我国古代教化家荀子曾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能依据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相识规律,选用相应的电教手段,将一般的叙述转化为生动的形象,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印象,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更正确地理解和驾驭课文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