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方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方案一、发展形势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从机遇来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将塑造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我省提出加快打造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将进一步推进城乡区域经济循环,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为充分发挥全省绿色生态资源优势,实现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宽市场空间。二是新一轮政策支持将夯实农业农村发展新支撑。随着三农工作重心的转移,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将逐步转向支持乡村振兴,新时
2、期三农投入将大幅增加,并带动更多社会工商资本投向农业农村领域。三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发展将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优势。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在全省农业农村发展中广泛深入应用,有利于推进农业、旅游业智慧化发展,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加强生态保护、传统村落开发、乡村治理提供了新手段。同时,国家正式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战略目标,我省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将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低碳农业、循环农业也将加速壮大。从挑战来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业发展方式粗放与产业链延伸不充分并存。我省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农业产业标准化、集约化水平不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明显
3、不足,耕地质量退化面积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同时农业品牌影响力不够广,农业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仍存在短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不高,对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提升形成制约。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供给仍有短板。目前我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滞后,农村道路、供水、供电、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待提升,全省尚未整治或整治不彻底的村庄比率达35%,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相对偏低,同时农村劳动就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供给与城市相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城乡要素交换不平等,特别是土地、金融等要素在城乡单向流动趋势明显,亟待打通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通道。三是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难度
4、加大。受新冠肺炎疫情、经济下行压力大等因素影响,加之经营收益减少、就业难度加大等多方面制约,农民收入增幅回落且增收形势不容乐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存在扩大风险。综合判断,我省农业农村发展总体上将处于大有可为、但充满挑战的战略机遇期。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任务更重、要求更高、难度更大,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全省上下要站在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新时期乡村振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二、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紧扣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样板之地的总要求,围绕一强省、一基地、走前列的工作定位,立足新发展
5、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农村改革,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升乡村建设和治理水平,促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千方百计做优农业,精益求精做美农村,多措并举做富农民,打造彰显产业兴旺之美、自然生态之美、文明淳朴之美、共建共享之美、和谐有序之美的新时代五美乡村,走出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第二节基本原则一、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壮大集体经济,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全省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
6、福感和安全感。二、坚持乡村系统理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坚持全省乡村振兴一盘棋,深入挖掘多功能的乡村美丽价值,注重协同性、增强关联性。三、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新发展阶段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四、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五、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扩大农业开放度,激活主体、要素和市场,调动各方面力量优先投放农业农村发展。以科技创新
7、引领和支撑乡村振兴,以人才汇聚推动和保障乡村振兴,增强农业农村现代化内生动力。第三节发展目标到2025年,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农村生产设施便利化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明显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总产量稳定在430亿斤以上,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3079万亩;生猪产能巩固提升,其他重要农产品保持合理自给水平。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稳步提升,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明显优化,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机械
8、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8:Io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生活品质显著改善。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高素质农民队伍加快建设,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800元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比降低到2.22:1。乡村治理效能实现新提升。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健全,乡风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农村改革全面深化,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农村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到2035年
9、,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全面升级,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更加巩固,农业科学技术、设施装备、绿色发展、经营水平实现质的飞跃,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幅度提升,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全面进步,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改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生态宜居的现代乡村基本建成。农民全面发展,文化素养和就业技能显著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新台阶,现代农民成为乡村振兴重要支撑力量。城乡全面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基本形成,城乡基础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实现,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显著缩小。三、加快数字乡村
10、建设一、加快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信息服务载体建设,推动农村千兆光网、5G网络、物联网建设。推进农村新型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电视、电脑、手机三屏同显三端共用。推动移动接收终端具备应急广播功能,开展乡村智慧应急建设。加快实施信息惠农工程,着眼于解决教育、医疗、就业、社保、养老、社区等民生热点问题,建立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动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与服务综合平台,进一步提高农村社区管理服务水平。二、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广农业信息化新技术、新模式、新成果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运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全面融合。实施好省级智慧农业PPP项目,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推进重要农产品全
11、产业链大数据建设,提升数据应用水平。继续推进省级智慧农业123+N平台建设运维,拓展12316信息服务平台功能,推动农业农村基础数据汇集和共享。实施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建设工程,加快种植业、畜牧兽医、渔业渔政、种业、农机数字化建设,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转型。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数字化改造升级,积极引导机插、机耕、机播、机收、机烘、机防等农机装备北斗系统,联网上传,实现服务可追溯。规范网上土地流转服务,推进土地有序流转。建设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大数据智慧监管平台,加快农业生产基地数字化改造,实现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使用、巡查巡检、风险等级、检测结果等信息上链,及时发布全省质量安全状况和风险提示,推进追
12、溯业务指尖办,农产品质量安全一网追溯,规模生产经营主体基本实现追溯管理。三、积极培育乡村数字经济实施数字乡村建设行动,以县域为单元,加强数字乡村建设规划,发展乡村数字经济、数字服务、数字治理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和休闲农业为重点,大力推广农业物联网应用,推进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推动休闲农业数字化融合,培育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创意民宿等新型产业,加快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江西省高等级乡村旅游点。加快赣鄱正品品牌主体全产业链数字化建设,通过储运、流通、销售各环节数字化监管,打造全省一流品牌、一流农产品,实现赣鄱正品品牌一网运营。积极引导,推动新建改建的冷链物流
13、设施实现数字化,并接入平台实行监护查询。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依托益农信息社等村级服务站点,开展公益、便民、电商、培训体验服务,加快构建为农服务体系。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大线上促销力度,培育一批农产品产业化运营主体。四、推进乡村管理数字化以江西省精准脱贫大数据管理平台为依托,延续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的工作调度、分析监测等重要作用,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建设江西省乡村振兴大数据平台,为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坚强有力的数据化支撑。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乡村数字惠民便民服务体系,推进涉农服务事项在线办理。深化乡村智慧社区建设,推广村级基础台账电子化。探索宅基地改
14、革和规范化管理平台建设,推进国家和省级试点县先行先试,建立网上申报、网上审批、网上监控的动态管理系统。强化农业重度污染地块的管控,推进土壤改良、生产种植的信息化网上监控。开展农民培训数字化管理,实现培训内容网上调研、机构确定网络公开、培训资源网络共享、跟踪服务网上对接。深入开展十年禁渔行动,推进联合执法监控平台建设,巩固禁捕退捕成果。加强乡村教育、医疗、文化数字化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开放共享。加强农村网络治理,规范管理农村上网场所,保护农村青少年不受网络不良信息侵害。夯实农村网络设施、网络安全工作基础,保障乡村网络和信息安全。四、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保障水平保障粮食等
15、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深入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化生产、储备、流通产业链供应链建设,构建科学合理、安全高效的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体系。第一节巩固提升粮食产能一、压实粮食生产责任制定从上到下的粮食生产任务清单,层层落实粮食生产责任,落实粮食种植面积,确保全省粮食产量稳定在430亿斤以上。提高粮食生产考核绩效比重,将防止耕地非粮化作为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重要内容,切实提高粮食种植面积、产量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考核指标权重,加强对稳定粮食生产目标任务的硬约束。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并与相关支持政策和资金相衔接。二、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积极落实完善扶持粮食
16、生产政策措施,用好稻谷补贴、产粮大县奖补等政策,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巩固农业三项补贴改革成果,推进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与农民保护耕地责任相挂钩,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大粮食生产功能区政策支持力度,相关扶持资金优先向粮食生产功能区倾斜。加大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种粮主体的政策激励,支持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按规定开展全省水稻完全成本保险试点,研究推进水稻等收入保险和价格保险试点。完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支持现代粮食烘干、仓储、物流体系建设,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粮食经营效益。三、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优质稻米工程、优质粮食工程和赣产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推广粮食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大力发展优质大米、富硒功能大米、有机大米三大优势品种。加强新品种新技术集成创新,加大新品种推广力度,扩大优良品种种植面积,重点支持优质稻、特色稻、再生稻、功能稻等新品种示范推广。因地制宜适度发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