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持续改进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后出血持续改进案例.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产后出血持续改进案例产后出血是危及产妇生命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导致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如何预防产后出血,降低孕产妇死亡是产科工作重点。产后出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能否尽早做出预防和诊断,迅速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直接关系到抢救的成败及产妇的预后。加强产科环节质量控制管理,促进产科持续质量改进,是预防和降低产后出血,提高产科质量的重要环节。2008年起我院将PDCA循环管理方法应用于产后出血的监测和急救规范管理中。PDCA循环即计划、实施、检查、处理,是广泛应用于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循环体系,由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于1954年根据信息化反馈原理提出。通过PDCA循环管理,近年来我院产后出血发生率降
2、低,严重程度下降,无一例因产后出血死亡,保证了孕产妇的生命安全。现将我院运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加强产后出血的监测和急救规范管理中的具体做法介绍如下。1、计划阶段(P)1.1分析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1)子宫收缩乏力: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宫腔感染、产程延长;产妇精神过度紧张、体质虚弱或合并全身慢性疾病;双胎或多胎妊娠、羊水过多、巨大儿、剖宫产史、子宫肌瘤、多产、子宫畸形;临产后过多使用镇静剂、麻醉剂或子宫收缩抑制剂。(2)胎盘因素:胎盘粘连、胎盘植入、胎盘过大、胎盘滞留、胎盘部分残留。(3)软产道损伤:术中软组织有裂伤、阴道手术助产、急产、巨大儿分娩、软组织弹性差。(4)凝血
3、功能障碍:胎盘早剥、死胎、羊水栓塞、重度子痫前期、合并有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缺乏或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系统合并症。1.2分析影响产后出血处理、结局和转归的主要原因(1)大部分剖宫产患者在手术结束后直接送病房,最危险和最易发生产后出血的产后2小时在病房里观察。(2)大部分产后出血发生在产后2小时内,若未及时发现,在产后2小时后往往表现为休克、DIC等严重后果。剖宫产后腹腔内出血可发生在产后2小时后。(3)分娩结束后,应用大量的宫缩剂,在产后2-4小时时,药物作用减弱,易出血。(4)一旦发生产后出血,病房的抢救能力有限,需要转移到手术室进行。但病房与手术室之间的通道不很通畅,需要一个相对时间较长的
4、转移过程。(5)主管医生可能存在“二进宫”的顾虑,消极等待,延误病情。1.3制订措施(1)根据台风警报,把产后出血分成白色、绿色、黄色、红色和黑色五个等级,分别代表产后出血的严重程度。一旦发生产后出血,评估严重程度,根据不同级别采取相应的措施,每一个级别制定相应的管理机制。(2)加强产后出血的检测,我们规定凡是有产后出血高风险的患者,在手术后应在手术室观察1-2小时,由病房的医生负责观察,争取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3)制定产后出血观察和处理的标准化流程。(4)制定抢救小组的组织原则,发生产后出血及时成立抢救小组,开展全方位的处理,从管理制度上保证抢救成功。(5)完善产后出血防治的质量控制,包括
5、填写产后出血抢救的自评表,每月产后出血病例的质量监管、评估和分析,以及定期组织产后出血处理流程的演练。2、实施阶段(D)(1)制定病房产后出血的检测和急救的五级预警机制和相关处理常规,制作成流程图,每个产科病房和产房上墙。(2)每月召开科内总查房讨论,针对每一例产后出血病例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3)定期进行产后出血的演练,提高业务能力。(4)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产后出血高危因素评估,产后出血的观察和处理等知识的培训,提高出血原因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出血的处理能力。(5)医护人员每月轮流准备专科知识的业务讲座,以提高理论功底,拓宽视野。(6)针对产后出血病例的分
6、析和评估,对确实存在的问题,找个人谈话,并与奖惩机制挂钩。3检查阶段(C)(1)考核小组成员定期进行科室成员的技能考核。(2)每月召开科内总查房,进行病房医疗质量监管、分析和评估,针对产后出血的发生率进行评估,并寻找原因和改进措施。(3)加强对医护人员临床技能考评,尤其是新轮进产科职工的考评。(4)定期进行妇产科专业和理论知识的书面考核。4处理阶段(八)实践证明,我们制定的病房产后出血的检测和急救的五级预警制度是有效和可行的。同时,根据近年来产后出血病例病史记录检查和分析结果,尚存在以下问题:(1)产后出血量估计与实际情况不相符,针对以上问题,还将进一步组织讨论、学习,探讨下一步的控制措施,以进一步提高产科医疗质量。(2)针对产后出血处理的新技术,需进一步加强业务培训。5体会运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从管理结果变为管理原因,更注重过程的管理。各级医护人员产后出血处理的技能得到了提高,有效降低了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保障了孕产妇安全,提高了产科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