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后天性白内障诊疗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眼科后天性白内障诊疗技术.docx(16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眼科后天性白内障诊疗技术后天性白内障指生后全身或局部眼病、营养代谢异常、中毒变性及外伤等原因所致的晶状体混浊。其中最常见的是老年性白内障。一、老年性白内障老年性白内障(Senilecataract)又称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gerelatedcataract),是一种最多见的后天性原发性白内障。临床上,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诊断标准尚存在一些争论,至今仍无一完整准确的定义。当晶状体混浊导致视力下降,此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诊断才具有临床意义。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将晶状体混浊并且视力下降到0.7或以下作为诊断标准。(一)病因及发病机制老年性白内障是多因素疾病,其确切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与辐射损伤(如紫外
2、线)、全身疾病(如糖尿病)、遗传因素、药物的应用(如糖皮质激素)以及晶状体的营养和代谢状况等有关。其中最具有普遍意义的环节,便是氧化损伤。许多实验都证明,晶状体的氧化损伤发生在晶状体混浊之前。晶状体上皮细胞是抗氧化损伤的活性中心,它通过两个途径发挥抗氧化作用。第一个途径是以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抗坏血酸和维生素E等抗氧化剂为代表的清除自由基机制,第二个抗氧化屏障是晶状体的抗氧化酶系统,主要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I).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o各种理化因素均可通过不同途径导致晶状体自由基的聚积。自由基最先损害的靶目标是晶状体上皮细胞,其次是晶状体纤维。蛋白质
3、和脂质过氧化,发生交联、变性,并聚积成大分子,引起晶状体混浊。(二)分类老年性白内障多见于50岁以上老年人,年龄愈大愈多见。偶见于40岁以前甚至于青年人名曰早老性或青年性白内障。但他们的临床表现并无多大差别,只是发病早晚不同。根据混浊部位的不同,临床上将老年性白内障分为3种类型,即皮质性、核性和囊膜下性白内障。事实上,各类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之间无严格区分,仅仅是代表混浊以何部位为主导的实际情况。皮质性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最为常见,约占65%70%;其次为核性白内障,占25%35%;囊膜下性白内障相对比较少见,仅占5%。(三)晶状体核硬度分级在白内障发展过程中,定量监测其混浊变化规律,对揭示白内障病
4、因及判断治疗效果均有重要意义。此外,对现代白内障手术而言,晶状体核硬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比如在超声乳化手术中,晶状体核越硬,需要破碎的超声能量越大,操作时间越长,发生相关手术并发症的可能性也愈大。对初学者来说,根据自己的技术水平,选择适当核硬度的白内障,以最大限度保证手术的安全性,是体现正确的学习曲线,由囊外白内障手术顺利过渡到超声乳化技术的重要保证。晶状体核硬度,主要是参照Emery及Little晶状体核硬度分级标准,根据裂隙灯检查结果,对其核颜色进行判断而进行分级。(四)临床表现老年性白内障为双眼病,但两眼发病可有先后。患者自觉眼前有固定不动的黑影,呈渐进性、无痛性视力减退。视力障碍
5、出现时间因混浊部位不同而异,可有单眼复视、多视和屈光改变等。1.皮质性白内障(Corticalcataract)特点是混浊自周边部浅层皮质开始,逐渐向中心部扩展,占据大部分皮质区。按其发展过程可分为四期:初发期、肿胀期、成熟期和过熟期。(1)初发期(Incipientstage):最早期的改变是在靠周边部前后囊膜下皮质,出现辐轮状排列的透明水隙(waterclefts)或水泡。水隙或水泡主要是由于晶状体上皮细胞泵转运系统失常导致液体在晶状体纤维间积聚所致。液体积聚可使晶状体纤维呈放射状或板层分离,晶状体形成典型的楔形(CUnei-form)混浊,底边位于晶状体赤道部,尖端指向瞳孔区中央。散瞳检
6、查在后照或直接弥散照射下,呈典型的辐轮状外观。这种辐轮状混浊,最初可位于皮质表浅部位,而后向深部扩展,各层次间可互相重叠掩映。此期混浊发展缓慢,晶状体大部分透明,一般不影响视力,可经数年才达下一期。(2)肿胀期(intumescentstage)或称未熟期:晶状体纤维水肿和纤维间液体的不断增加,使晶状体发生膨胀,厚度增加,前房变浅。此时在有青光眼体质的患者,很容易诱发青光眼的急性发作。但并非所有皮质性白内障患者都要经历膨胀期发展过程,也不一定都会诱发青光眼发作。这一阶段患者主要症状为视力逐渐减退,有时伴有眩光感,偶有单眼复视。由于尚有一部分皮质是透明的,用斜照法检查时,光线透照侧的虹膜阴影透照
7、在深层的混浊皮质上,在该侧瞳孔内出现新月形投影,称为虹膜新月影投照试验阳性,为此期特点。(3)成熟期(maturestage):晶状体纤维经历了水肿、变性等一系列病理过程,最终以晶状体纤维崩溃,失去正常形态为结局。组织学上,代表纤维基质变性的特征性改变,形成微小球状蛋白的所谓Morgagnian小体。这一阶段以晶状体全部混浊为其特点,此时虹膜新月影投照试验转为阴性,晶状体肿胀消退,前房深度恢复正常,眼底不能窥入。视力降至光感或手动,但光定位和色觉正常。(4)过熟期(Hypermaturestage):此期由于皮质大部分液化,使晶状体内容减少,前囊膜失去原有的张力而呈现松弛状态,前房加深,虹膜有
8、震颤。有时可看到尚未液化的核心沉到囊袋下方,随眼球转动而晃动,称为Morgagnian白内障。在特殊情况下,因外伤或剧烈震动可使核心穿破囊膜而脱入前房或玻璃体腔,如伴有液化基质流失,患者会出现豁然开朗的“不治而愈”的结果。当囊膜变性或因外伤形成微细裂痕时,晶状体蛋白成分可溢入前房,诱发自身免疫反应,引起晶状体成分过敏性眼内炎(phacoanaphylactiCendophthalmitis)o与一般性虹膜一睫状体炎不同,本病发病急骤,突然出现眼睑肿胀、角膜水肿;角膜后羊脂样后壁沉着物分布密集,广泛虹膜后粘连,甚至形成瞳孔膜闭。而组织碎片积聚于前房角,阻塞小梁网,则可产生继发性青光眼,即所谓晶状
9、体溶解性青光眼(phacolyticglauco-ma)o大多数情况下,药物治疗无效,手术摘除晶状体是唯一有效手段。2 .核性白内障(nuclearcataract)发病较早,一般40岁左右开始。最初,混浊出现在胚胎核,而后向外扩展,直到老年核。晶状体核的混浊开始呈灰黄色,以后逐渐加重而呈黄褐色、棕色或棕黑色,临床称棕色或黑色白内障。这一过程可持续数月、数年或更长。在临床上经常遇到患者主诉虽已到老花眼的年龄,却不需要戴“老花镜”即可近距离阅读。这是由于核性白内障患者随着晶状体核硬化,屈光指数逐渐增加,从而形成了近视“进行性增加”的特殊临床现象。如果核硬化仅仅局限于胚胎核,而成年核不受影响,其结
10、果将会产生一种更为特殊的双屈光现象,即中心区为高度近视,而外周区为远视,结果产生单眼复视。从手术角度出发,鉴别皮质性和核性白内障的意义在于,前者的晶状体核一般较小并且比较软,最适合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而后者,在选择病例时,特别要考虑核硬度因素,这一点对初学者来说尤其重要。3 .囊膜下性白内障(SUbCaPSUlarCataraCt)是指以囊膜下浅层皮质混浊为主要特点的白内障类型。混浊多位于后囊膜下,一般从视轴区开始,呈棕色微细颗粒状或浅杯形囊泡状盘状混浊,又称为盘状白内障。有时前囊膜下也可出现类似改变。由于病变距节点更近,因此即使病程早期,或病变范围很小很轻,也会引起严重视力障碍。临床上,
11、常常发现视力同晶状体混浊程度不相符合的情况,仔细检查方可发现后囊膜下浅层皮质混浊是其主要原因。在皮质性白内障成熟期或过熟期,以晶状体全面陷入混浊为特点,其前囊膜下受累全然是一种并发现象,不应与此相混淆。囊膜下性白内障,除后囊膜下浅层皮质受累外,其他部分的皮质和晶状体核均透明,因此属于软核性白内障类型。(五)预防和治疗白内障混浊的机制十分复杂,目前还不能有效地预防。减少白内障的危险因素,如预防辐射、预防和控制全身病、眼部和全身用药时考虑到诱发白内障的危险,可以减少白内障的发生。白内障的治疗尚无肯定的药物,仍以手术治疗为主。只有揭开晶状体混浊的奥秘,才能找出防止白内障发生和使混浊的晶状体恢复透明的
12、方法。二、外伤性白内障机械性(眼球钝挫伤、穿通伤、球内异物)或非机械性(辐射性、电击性)损伤作用于晶状体,可使晶状体产生混浊性改变,称作外伤性白内障(traumaticcataract)o这一类白内障大多发生在青少年,由于伤情复杂,其形态学特点亦错综复杂。大多数病例可述及明显的外伤史,然而在婴幼儿,切不可忽视“否认外伤史”的外伤性白内障。辐射性白内障详见职业性眼病。1 .挫伤所致白内障(ContUSiVeCataraCt)当外力来自正前方,可将与瞳孔相对应的虹膜色素印记在晶状体前囊表面,谓之VOSSiUS环。它是由虹膜脱落的色素颗粒组成,有时杂有少许红细胞。如果此时不伴有晶状体实质混浊,一般不
13、影响视力。严重挫伤可致晶状体囊膜破裂,房水进入晶状体内而致混浊。有时钝挫伤后晶状体不一定立即出现混浊性变化,数月乃至数年后始形成典型的白内障改变,裂隙灯下并未观察到囊膜破裂。钝挫伤性白内障可单独发生,也可合并晶状体半脱位或全脱位。最早期改变是正对瞳孔区的后囊膜下混浊,进而形成类似于并发性白内障的星形外观或菊花状混浊。混浊可以长期保持稳定,也可缓慢向深部和广度扩展,最后发展成全白内障。在大多数情况下,钝挫伤性白内障可合并外伤性虹膜睫状体炎,瞳孔后粘连,在严重病例还可出现虹膜膨隆等继发性青光眼表现。2 .眼球穿孔伤所致的白内障(penetratingcataract)眼球穿通伤同时使晶状体囊膜破裂
14、,晶状体皮质与房水接触,即发生晶状体混浊。如囊膜破裂较大,房水迅速引起晶状体纤维肿胀与混浊,乳糜样物质可很快充满前房,甚至从角膜创口挤出,阻塞房水流出通道,引起继发性青光眼。如囊膜破裂伤口很小,晶状体保持完整状态,仅出现局部混浊。介于以上两种情况之间,尚有一种自发性吸收的可能。即穿通伤后,从未经历皮质大量溢入前房的过程,但囊膜破损又不能通过修复而自愈,因而使晶状体皮质长期处于房水的“浸浴”之中,并持续地被吸收。当最终大部分皮质被吸收,则前后囊壁贴附,便形成所谓膜性白内障。3 .晶状体铁锈、铜锈沉着症眼球穿孔伤如合并眼球内异物,情况可能更为复杂。一方面是机械性急性损伤的直接后果;另一方面则是异物
15、本身具有的理化特性对晶状体的慢性损伤。具有特殊意义的是易产生氧化反应的铜和铁在眼内的长期存留,产生所谓“晶状体铜锈沉着症”(ChalCOSiSlentiS)和“晶状体铁锈沉着症”(siderosislentis)。前者晶状体混浊形态多呈葵花样外观,铜绿色反光;后者作为整个眼组织变性的一部分,晶状体混浊呈黄色。4 .电击性白内障Celectriccataract)触高压电或遭雷击,有时可以在双眼发生白内障,其形态与钝挫伤性白内障类似。多数病例混浊静止不发展,也有病例发展迅速,在数周甚至数天内晶状体全部混浊。三、并发性白内障并发性白内障是指眼内疾病引起的晶状体混浊。(一)病因由于晶状体附近的组织的
16、炎症或退行性变产物的袭击,使晶状体营养或代谢发生障碍而导致混浊。常见于葡萄膜炎、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网膜脱离、青光眼、眼内肿瘤、高度近视眼及低眼压,其中眼内炎症是并发性白内障最常见的病因。(二)发病机制角膜和虹膜的疾病以及青光眼均可造成并发性白内障。角膜溃疡的毒性物质能损害晶状体,角膜溃疡穿孔后因角膜直接接触晶状体而使其损伤,或者渗出物在晶状体的前囊膜沉积而损伤晶状体。虹膜睫状体炎的炎性白细胞沉积在晶状体囊膜可以影响囊膜的渗透性,从而诱发白内障。此外虹膜异色性虹膜睫状体炎,多并发白内障,初期为点、线状混浊,后期则全部混浊。最近研究葡萄膜炎引起并发性白内障是因为晶状体的渗透性改变,丢失钾,吸收钠和水分。脉络膜视网膜炎、视网膜色素变性、陈旧性视网膜脱离并发的白内障都位于晶状体的后极部,这是因为眼内的有害物质容易穿通薄弱的晶状体后囊膜。眼内肿瘤也能并发白内障,除了肿瘤的毒性作用外,当肿瘤直接接触晶状体后部及造成机械性损伤